分享

| 要不要相信所谓的“标准答案”在线收听

 乐道子真 2020-12-2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集的主题是“要不要相信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要介绍一下西方的“诠释学”,是西方在人文科学方面最新的研究方法,在阅读经典时如何对文本做正确的理解跟合理的解释。“诠释学”是研究理解跟解释的一门学问。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首先我们看任何一段文字,或听别人讲一段话,怎么去理解呢?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是传统,第二是个人,第三是文本。


我在谈中国文化的时候,看到很多专家都会强调“中国人特别重视孝顺”。我在国外念书时,跟外国人沟通就有一些困难,因为他们并没有“孝顺”专有的词,在翻译“孝顺”的时候,往往会提到是对父母的服从,或对父母虔诚的态度,前者太过于外在化。我们也服从交通警察,跟服从父母显然不一样,后者又太过于接近宗教,宗教讲对神明的虔诚,我们强调对父母的虔诚好像也不完全对应。


我们有自己的传统,主要是由儒家所溯造的,念过《论语》就知道孝顺是要顺从,更重要的是要尊敬。万一父母有什么不对,还要委婉的劝阻,脸色和悦。我们对孝顺的了解,外国人就不太清楚了。


同样外国也有很多概念我们会觉得很难理解,英文有一个字叫做integrity外国人常在用。我以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一条就问学生的 integrity如何?这什么意思呢?外国人讲这个字是说他内外是否一致?表里如一,是否说话算话?很复杂的。我们中国人就理解为这个人是否可信赖?内外一致,能够有原则有立场,有很多话来说明,这是传统的不同。


第二个是个人的元素是什么?每人都有特定的生活经验,生活的时代社会受环境影响。我们今天读《论语》,跟古代二千多年各时代的人读《论语》不完全一样的心得,这是个人的特色。


第三是文本,文本就是文章本身,专家会特别重视文本,会去做研究、考据、训诂,考证各种复杂的东西,是特别偏重文本的。我们在念书的时候,三方面都会兼顾,哪一方面占优势,我们也不见得特别了解。


接着就要说一下,怎么具体去使用诠释学,对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用诠释学读一段经典的时候,要考虑四个层次:第一究竟说什么?第二想要说什么?第三能够说什么?第四应该说什么?这四个层次我们再介绍一下。


究竟说什么?一段话说出来之后,要考虑这话有没有写错,因为古代刻书是印刷工人在刻板,刻的字可能刻错,这是没有问题的,你应该去分辨,校对一定完善吗?也不一定。


我举个例子,在《论语·述而篇》里面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按照最通行的朱熹版本注解是“自己带着十束肉干找我,我没有不教的”。我念中学的时候听到老师这样翻译,就觉得不太妥当,为什么?这听起来有点像补习班老板的话“带着学费来,我没有不交的”。孔子会这样说吗?当然我们不能说一定不会。


我后来有机会做深入研究,特别查考十三经索引,“自行束脩以上”,“自行”什么以上?没有查到任何地方,除了这里之外。接着我就查第二种念法,“自”什么以上?查到三个,除了这句还有另外两个,讲的都是一样,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自生齿(一岁)以上,皆书于版”。


小孩子生出来,从长牙齿一岁以上都要登记户口。 我就发现在十三经里面只有三句话,用“自”什么以上?这样的格式,意思是一样的。我就得到启发,知道孔子说的是从几岁以上他没有不教的。接着我再继续研究,看到东汉郑玄说“行束脩”是指男子十五岁以上,这就有把握了。我就把翻译改为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我是没有不教的”,这个例子说明他究竟说什么。


接着看第二步想要说什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古代的教育制度,一般乡村地区男孩子受教育到十五岁为止,贵族子弟在十五岁的时候可以上大学,确实要送十束肉干就是“束脩”本来的意思。 后来就把十五岁送束脩给老师这个礼,用来代表十五岁。东汉郑玄才会这么肯定的说“束脩是指男子十五岁”。


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自己十五岁立志求学,没有办法上大学,就到处去找前辈去请教,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有成就之后就反馈社会,公开宣布“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教的”。这是他想要说什么?这是时代的背景。


第三步他能够说什么?“能够”这两个字就代表一句话说出来,后代不同的学习者,念了以后有什么样的心得?“能够”代表可能性,一句话说出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句话我讲三点可能性,第一个是朱熹的注解,他把它放在最原始的情况“带着十束肉干找我的,我没有不教的”。第二种是说“束脩”是“束代修饰把自己服装打扮整齐有诚意,向我来学的我就没有不教的”。第三种是说“束脩”是“我约束自己开始修身”,这也代表跟老师学习的心愿,我是没有不教的,都有人在解释,哪一种是对的呢?结果是都不对。因为孔子说的很简单“从十五岁以上,我是没有不教的”。


第一个“自”不是自我的意思,在《论语》里面研究,发现“自”己的字出现二十次,有十次当做“自己”自我,有另外十次当做从,“有朋自远方来”自在这个地方是从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前面那十次当做自我,它只有一个用法,当做反身动词的主词。譬如说你不要“自取其辱”,“夫子之道”是自己说自己。我们就很清楚的可以判断,能够说的可能性很多,但只有一种是对的。


第四点应该说什么? 是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从《论语》里面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运用西方诠释学的方法来解释。当然中国很多学者并没有学过西方所谓的诠释学,也可以做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因为人的理性都有一样的思维的能力。


我们在这系列谈了十集,有关哲学思想方法,简单归纳一下。


1,首先人有理性可以思考,你不念书也可以思考,你用心也可以思考的不错,但是思考有规则,也就是逻辑。你学了逻辑之后自己有说话的前提怎么推论?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

2,你听到别人讲到诡辩的时候,你可以知道它的陷阱在什么地方。

3,思想的表达,说话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跟别人辩论的时候,有没有可能纠缠不清,还是要尽快掌握住重点。

4,接着我们谈到怎么去认识万物,去认识人?像这都是我们要去学习了解的。

5,最后是这一集所说的怎么去读懂一本书?我们很多的知识都从书本得到。


我们后续会谈到很多中国和西方的各种观点,有的讲的正确,有的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听的时候会觉得有些人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很喜欢;有些我们听起来格格不入很刺耳,这都是可能发生的情况。


我们前面十集谈的“哲学思想方法”是一个基础,后续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也会适时加以提醒,或做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下一集开始要进入“东方启蒙”的部分,要谈中国的哲学,有人一直在问谈到哲学为什么要从西方开始呢?是因为西方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基础教材,我们来用比较方便。但事实上不要忘记,中国也有自己的哲学,更有自己的特色。


从下一集开始就进入到这个领域,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