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檃括”的含义

 红谷斋主人 2020-12-28


读《荀子》第二十一 《性恶》

(峻岫)

(原文)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所谓枸木”就是弯曲的木头。“檃栝”是矫正弯曲木头的工具。揉曲叫,正方称。《淮南子·修务训》中有句话: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意思就是:木头是直的,才能把它“柔曲”成为轮子,弯曲的中规中矩,那就是“檃括”的力量。荀子接着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不锋利的金属刀具,一定要经过磨砺才能使它锋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是一定要经过礼仪的矫正,法律的强制,纪律的约束。大家都按照礼法来行事,社会就会得到大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有思维,有语言,能思考,会行动,善于创造。物质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而获得物质则是需要知识,需要创造,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的。在阶级社会里,法律、礼仪、制度、规章应运而生。没有这些社会必然发生悖乱的现象。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在人类长期的文明进程中,物质渐渐丰富,阶级也渐渐分化。占有物质者和创造物质者之间是有着巨大的矛盾冲突的。有权力者,多吃、多占、多拥有,而大多数劳动者则往往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这就是导致荀子人“性恶”的基本原因。因此就需要法律,需要礼仪,需要秩序。如果任其偏邪险恶的人性发展下去不加以纠正,违法犯罪得不到惩治,社会就会陷入大乱的局面。因此人类社会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需要建立礼义,制定法律,用来强制、约束、改造、驯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应该是法制社会,礼仪社会,秩序社会,公平的社会,合理的社会,走向和睦,走向发展,走向进步,走向美好未来的社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有阶级性的。只有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法律、礼仪、规定,才会受到拥护,得到执行。只有为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法律、礼仪、规定、才是合理的,进步的,合于大道的。

人类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水平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物质是在不断丰富的。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增长的。满足人们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永远是社会大课堂上的主要课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永远是最要紧的工作。人人都希望活得好好的,好好地活着,此种天性既不能用“性善论”来界定,也不能用“性恶论”来概括。因为有生存就有物质需求,生存需求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生存之必然。为了生存古人有古人的礼法,今人有今人的礼法。不同社会,不同的社会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法。只有践踏法律才是恶,违法乱纪才是恶,损人利己才是恶,巧取豪夺才是恶,杀人越货才是恶。

再回到檃括”这个词上。后来“檃括”这个词,有了改变性格,改换性情的意思。“是以智者严櫽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逐物。”[·葛洪《抱朴子·酒诫》]其实“檃括”可以理解成“磨砺”,人的思想会生锈,因此需要磨砺;“檃括”可以理解成“修剪”,果树会长出许多“荒废”的枝条,白白地消耗营养,要及时地加以修剪;“檃括”可以理解成“改造”,时代在不停地前进,因此人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改造。改造旧思想,改换新思想;改造旧作风,改换新作风;使之成为新人,适应新发展、合乎新的潮流,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如此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