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患于未然!医生的价值更在于“治未病”

 名天 2020-12-28

从古至今,医生的职责无外乎救死扶伤,然而,医生更重要的价值并不是在于治病治伤,而是能够防患于未然。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毫无疑问,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古人强调:治病的关键是预防

在中医看来,在没有发病的时候,提前发现端倪,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够让人不生病,从而避免陷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困境,这也是“治未病”的重要性。

《群书治要·鹖冠子》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神医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魏文侯问扁鹊:“你兄弟三人,其中谁最善于治病?”扁鹊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扁鹊认为长兄才是最好的医生,因为他会帮助人们提前做好预防,不给疾病以机会,减少病人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这对病人而言也是最经济、最健康的疗养方式。

把未病当作有病防,才不至于在“寡人无疾”的错觉中,不知不觉病入膏肓。

专家齐言:医生的价值更在于“治未病”

对于医学的目的和医生的价值,当代医学专家纷纷表态: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江凤林副教授曾言:医学的目的不只是单纯地治疗患者,而是健康促进,使健康人远离疾病,使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使人们健康长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教授指出,要应对疾病防控挑战,最有效的手段是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延缓疾病发展到下一阶段。以高血压为例,其预防成本较低,比如改变生活方式等,在一期治疗,抗高血压药物多则几百块钱,少则几十元。然而,如果前期不控制,发展到最后会伴随心脑疾病,甚至于衰竭、最后失能,治疗代价非常高。因此,她认为,未来医学与其在下游努力,不如到上游“治未病”。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只有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才是公平公正的医学。以心血管专业为例,大家把主要的人力、物力、精力都用在了攀比支架数目和搭桥数目上,却忽视了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上游预防上,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研究支架、搭桥等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发出警示: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当今的医学问题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才是医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医生的价值所在。医生治病固然重要,但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更责无旁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待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着“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

当前,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代谢紊乱等现代病种已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如果医生将能够伤害或者损害人身体或者对人体构成生命危险的病毒、寄生虫、有害物质扼杀在摇篮里,从根源上能够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才是医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