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巷(151)大树头

 吴越尽说 2020-12-28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在工业园区、高新开发区步行,可能走了很久,发现还是在同一条路上。但在古城区就大不一样,短短几步路,可能就是另一条弄堂。秋日午后,从相王路往带城桥路走去,这次没有经十全街,而是走了振华中学对面的相王弄。


       相王弄不愧是“苏作玉器一条街”,一路上两边的玉石铺子大大小小,一家挨着一家。走了没一会,就发现路牌上的名字变成了“南石皮弄”,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另一条巷子。再走了没多久,发现两边的墙壁上没了路牌,打开地图也没找到自己身处哪条巷子,以为还是在南石皮弄,结果正好碰上一位老苏州,指了指前方说,“不是了,前面就是大树头了。”再往前几步,果然,被树枝遮住的门牌上写着——大树头1号。




       相信大树头对于很多苏州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条西起带城桥路,东至南石皮弄的小巷子,在苏州众多街巷中,太不起眼了。即使路过,你也很难察觉,这条小巷原来是拥有自己名字的。据说,以前这里有一株大树,长势蓬勃,生机盎然,大树的枝叶非常茂盛,绿荫如盖。那时候这里没有居民,也很少有人踏足,属于荒僻之地。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渐渐形成小巷,在为巷子取名时,人们便以“大树头”为名了。


       其实苏州有很多街巷,都是以巷内存在的独特之物命名的,除了大树头外,还有如青石巷、双井巷、槐树巷等等。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干脆叫“树头巷”,而要加个“大”字呢?其实,这也是苏州人给巷子命名时候的一种习惯,大石头巷、大井巷、大成坊……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巷子被一分为二,以大小来区分,比如大、小柳枝巷等。




       与苏州很多巷子一样,大树头也是四通八达。除了往西通带城桥路,往东可经南石皮弄通往相王路,往南还可以经天薇巷到达竹辉路。从大树头5号进入小巷,则是一条断头路,一墙之隔就是另一条历史名街——阔家头巷。

       而如果没有这面阻断巷子通路墙壁的话,大树头应该正对的是沈德潜故居。沈德潜是清朝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在阔家头巷的教忠堂住了20多年,曾做过光禄大夫和太子太傅,生前曾是乾隆的御用文人,更被乾隆帝称为“江南老名士”。后来,沈宅屡易其主,清末巡抚程德全、民国蒙藏委员会主任吴忠信等都先后在这里居住。2010年开始,沈德潜故居被设为昆剧传习所,巷子里特别安静的时候,站在墙的这头似乎隐约就能听见隔墙传的昆曲雅韵,一声声婉转悠长,绵柔刻骨。。。。。。


       如今,走在大树头,已经找寻不到当年那颗大树了,不过巷子里的绿化很好,草木繁茂、错落有致,即使是炎热的午后,走在巷内也能感受到绿意带来的清凉舒爽。想来,住在这里,即使房子不够新、小区不够敞亮,但每天推窗就能看到满眼绿色,心情肯定不会太差。




       居民张阿伯说,自己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了,一般也不对别人说住在大树头,毕竟知道的人太少。大多时候会说,带城桥路从南往北方向,右手边不到阔家头巷的那条小巷,拐进去就是自己的家。


       虽然在描述位置时,有点麻烦,但周遭还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无论是带城桥路、巷子对面的南园宾馆,还是一墙之隔的阔家头巷,可都是游人不断的地方。这种情境下,大树头巷就显得格外安静了。人少虽然不好找,但也是有好处的。没有游客,开发便少了,巷子的原汁原味被更好地保留了下来。行走在巷内,是儿时记忆中老苏州街巷的感觉,没有汽车马达声,没有电瓶车的滴滴声,只有风吹树叶的婆娑,还有不时传来的秋蝉深鸣。




       站在巷口回望,看着粉刷过的墙壁依旧掩盖不住斑驳,突然有些怀旧的感动。一条巷子经过时间洗礼,迎来送往了无数人间故事,总有新的一层层覆盖旧的,但那道厚重的基底是总也抹不去的。当居民们闲来无事时,三三俩俩围拢在巷口扯家常、看街景,听导游戏说历史,引得游客惊叹连连的时候,姑苏的原味便又生动鲜明地立现于眼前了。

主播:紫衣玫瑰  梧桐

摄影:晓冬

2019年11月1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