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小巷

 青岛田骏 2019-01-06

 前文说到故乡的村子一条贯穿东西的大街,这就像人身体的一条大动脉流动着一年四节的人和物、风和雨,但是大动脉里的“血液”要流动、要循环就必须流入与大动脉相连接的哪些“支脉”。这些支脉就是与大街南北相连接的那些一条条的小街巷,而这些小街巷又连接着各家各户,成为“血液”流向的终端。

严格地讲,街巷是一个组合词组,包含着“街”与“巷”这两个不同的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地带。小街是相对于大街而言,而小巷,按照建筑学的标准,决定巷子这个建筑符号有两大参数:巷子的绝对宽度与两边屋子墙体高度成大约1:3的比例。如果按照这个严格的定量标准,在故乡的村落里就根本不存在这类小巷子。就像我家门口那条街巷,绝对宽度足有三米,而两边墙体则不到四米,按照建筑学对其定量只能算作是一条小街。

但是作为以科学标准为定量的建筑学科,它是以建筑物的科学标准量化而赋予的建筑物之间空地的名称,他是科学思维的产物,于世俗的生活习惯、审美意象终究是两码事,所以我在这里还是将科学与世俗、审美来个折中,取名为街巷、或者”胡同,也许更为世俗、为乡民所容易接受。

乡村中的这些小街小巷是连接于大街和家庭的一个中间环节。如果说,任何一户的家庭成员的进出要有意识地绕开大街,他们从田野、从其他街巷转弯抹角地回家,但却绕不开街巷,从街巷成为进进出出的必经之地来看,行走在街向上的数量肯定比起大街为多,这也就是乡民们对自家居住的街巷亲切的多的一个原因。在周边稍大的村子里,为表示对街巷的感情程度,一般把街巷以姓氏命名:诸如“刘家胡同”、“王家胡同”等等。其实,把街巷称作“胡同”更显示出故乡农民对其的命名特色。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说起俺家门口的那条胡同实在有些“寒酸”,在住宅斜对面只有两户汪姓人家,正面相对的是邻居的一大片自留地,直抵南面与田野分界的“围子墙”;我家的后面是一户郭姓人家,其中间还隔着一块坟墓和灌木丛的荒草地,向南也是自家和邻家的菜园。这条名义上的街巷、胡同实际上只有四户人家,整个胡同两边的空间,菜地就占去一半以上。像这种村落面积很小、耕地面积又多的偏僻乡村,村落田野呈现着多处交叉,也就绝不会出现那种狭窄幽静的深巷,那种近似幽闭、长满青苔的胡同。这就更接近于那种原始情调般的随意栖居。

说起这种居住的分散状态,也有些不近实情。在临大街的有些人家的住宅院落也是连成片的青砖绿瓦的住宅,有的还是类似北京“四合院”样式的建筑,相对住宅间的胡同虽没有建筑学意义上的深巷,但由于胡同宽度也就是一两米左右,如此就无形中衬托出两边墙体高度。在夏日里也能见到青砖墙根处的青苔、车前子和蒲公英之类的野菜。

这种街巷周边居住集中与分散的布局状态,知情人一眼便能看出其中所隐含的内幕。在以血缘姓氏所维系的大家庭,通过一代代繁衍生息,后世的长子长孙们秉承着长辈们的遗训,便围绕祖先的住宅的周边盖起了自己的房屋,继续扩大着家族居住的空间地盘,这并不只是为了自家兄弟之间生活的方便,更是在一个以当时家族势力就是乡村政治势力的为标志的社会里,这种集中而居的状态更体现出家族势力的外在凝聚。当时人们习惯称呼的“刘家胡同”,不光是这门姓氏家族所盘踞的这块不小的地盘,而在更大程度上显示出与其说是对其他外姓家族的警惕,还不如说是对决定村中大事显示出的一种家族势力权威的一种张扬、一种威慑。

相反,就像我家这样从外地来到村子长时间里的独门独姓,不止是以家庭人数和财富等与这些大家大户的悬殊不能比肩,更重要的是在以血缘划分亲疏远近程度的社会棋盘中,加之以畏惧和警惕的心理隔阂,自然就不能靠近这些青砖绿瓦的四合院建造自家的小草屋。我家在相隔大街的远处盖起的那几间草房,孤零零,与汪姓和郭姓人家菜地相隔,这种自知之明的选择,体现出协调邻家关系的一种应有智慧:以空间距离既拉开了相互设防的合理尺度,又不至于因过于遥远失去应有的和睦关系。

故乡的街巷以它特有的功能释放着家庭内不能释放的能量,延伸着大街和家庭不能实现的功能。

每年的秋收季节,当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堆满了玉米、谷穗时,就把再从田野里搬运来的放置到靠近临街巷的门口,一家人晚饭后在月光下席地而坐,剥起了玉米,有时邻家的街坊们也走了过来,寒暄几句后帮起忙来。这种表面看上去的义务劳动,可不要看轻他的道德价值,也许帮忙者并不是有意识地要求什么回报,但是正是这种不经意中的劳务协作,却成为维系邻里间的道德纽带。说起来这种街坊之间相互帮忙的事情很多,就连盖房子这样的大事,除了吃几顿饭食外,都是分文不取。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投桃报李”的结局,以后的货币交易,它的原型还是这种劳务上的协作。街巷开始延伸的是院子打谷场的功能,但是他却以不自觉的形式,衍生出民间道德的输出。

街巷是家庭中隐私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你经常看到一个小街巷中媳妇娘们间的窃窃私语,大部分的话题与家庭中隐私不易在大街上公开传播有关,张家的儿女不孝敬长辈、王家的汉子跟村西头的女人偷情、刘家的孩子偷了孙家的粮食、赵家的媳妇三年没有怀上孩子等等,这些被村民鄙视的信息传播往往就发生在这种相对隐秘的小巷。也有白发苍苍的婆婆看不惯媳妇也对着巷子里的熟人唠唠叨叨。这种在家庭不能释放的信息,就自然说到巷子里,为的是适当的信息释放以得到街坊们的道德同情,但是此类信息一旦在巷子里得到传播,不几天就会扩展到大街上。对于话说家庭隐私者是信息输出,而对于听取者却是信息的收集,收集者又不断地输出信息,此类信息虽然有些能够实证,但是无论是真是假都有着极大的杀伤力,被这类信息伤害的乡民有的跳井、有的叫骂,有的相互殴斗。同时,对这类信息的真假、道德的动机又很难仲裁,有些有以讹传讹,造成极为负面的严重后果。

也许人类有这么一个“天性”,明知是伤人的话语,但还都继续制造和传播着......。

还有,在居住的乡村中,一些怕老婆的汉子、一些在家打架的家庭成员,在老婆、长辈的训斥声中、怀着满腔怒火,悄悄地出走门口来到小巷徘徊着。小巷是这些怒气未消者最好的消气场所,我村有一户徐姓村民,老婆长得五大憨粗,吼声如雷,而丈夫干瘪瘦小,文文静静,一旦妻子破口大骂,就立即走出家门在小巷中抽着旱烟,低头徘徊。面临这种困境是不能到的街上的,这种异样的神态往往被街坊一眼看穿。所以小巷就成为一些弱男人一副有效地安慰剂:当发现家庭变得难以忍受的时候,他们就往往身不由己的选择了小巷,当内心的气愤、恐惧难以排遣时,他们就步履蹒跚地走向小巷。街巷承受了怒气和烦恼,并慢节奏地化解了他,如果在密封的家庭空间各种压力充斥并难以化解时,当事人踏上小巷,就好像摔下了一副令人不堪重负的担子,此时家庭内浑浊的空气,在小巷里奇特地化为一种清新。

在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描述千年古镇中弯曲、幽深、静谧的巷子中,被赋予了一个多重意蕴的审美符号,他幽静、安宁、平和人们在其中享受着农耕文明的天伦之乐:“狗吠深巷中,鸡飞桑树颠”;“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把古巷墙头的落日、深巷中的鸡鸣狗叫和巷子上空升起的炊烟,演绎着一段很长的历史,重复着农家的世俗生存状况。

而故乡这种全方位敞开式的街巷,没有了高墙的遮蔽挡,承受着四面来风,迎接着日月星的光照,有那么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虽然是一条长长的街巷,但就是那么三四户人家,住宅连接于田地,田地又伸展到农家的住宅旁,大自然的风光就与农家小巷融为一体了。

我家门口外的街巷,正是没有了那种深巷两旁高高的墙体,取代他的是那些高低不一的、用树枝或者其他农作物的秸秆扎成的篱笆,他几乎以不设防的围挡划出了菜园与街巷的分界,又一各种不同的造型装饰着街巷。在雨水充沛的夏天,我家临街巷的那道长达几十米的篱笆上挂着一串串的扁豆花、丝瓜花,还有其中的那些红色的、紫色的牵牛郎花。向来珍惜土壤地力肥料的爷爷从来就不吝啬大片的牵牛郎们会夺走蔬菜的养分,而是让这些蔬菜花与野花争相斗艳。识字不多的农人也是有着那种审美意识,篱笆上的花朵将吃菜与审美融为一体。记得在有一年的初春,我把院子里柳树上的枝条砍下来扎成了沿巷的篱笆,谁知这应了民间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格言,到了夏季这道篱笆竟然成为一道“绿墙”,当他密不透风时,我就把它移植到院子菜园的周边,几年后巷子的周边成为柳树的世界。

清晨的这条街巷最富有生机,当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晶莹的露珠挂在树叶、青草和蔬菜的叶子上,在斜阳的照射下,泛着洁白的光。当我从沿巷的篱笆旁走过,惊起的几只鸟儿拍打着翅膀疾飞而去,树枝上的知了声声,开始了一天的业务大合唱。当太阳升起时,巷子两边的屋顶上冒出了青青的炊烟,这种燃烧柴草的熟悉味道,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情感。此时,我牵着羊、挎着菜篮从这条巷子走向田野。农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一边放牧,一边将挖来的野菜搀和上玉米面做出稀粥。

冉冉升起的太阳光线,洒向大地、洒向田野,也洒向这条绿树成荫的小巷,几棵大树就像几把大伞阻断了炎热的阳光,把街巷罩成一处处的阴凉。大树下,街巷两边的邻居们有的拿着小板凳,有的带着草席子,围坐在大树的阴凉下,老人们抽着旱烟袋,娘们们纳着鞋底拉着家常,儿童们跑来跑去。一片树荫下就是一个生活世界。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坐在这棵大槐树下,一边读书,一边不时地抬起头来,观看着街巷两边绿油油成片的茄子、黄瓜架、篱笆上的花朵、飞舞的蝴蝶,还听着菜园中传来的有节奏的蟋蟀声。

当西边的太阳接近地平线的时候,阳光把街巷照成一片橘红色,各家各户的主妇们沿着街巷的篱笆采摘着晚上下锅的蔬菜,满巷有弥漫起柴草燃烧时冒出的炊烟,收工的农民回家了,吃过晚饭后,他们还要来到这条街巷的大树下,摇着芭蕉扇的白发老人讲起《三国演义》的故事,孩子们有的托起腮帮静静地听讲着,也有的孩子一会儿蹲在树下,一会儿爬上树枝,他们一晚上能捉住几十只知了呢!

此时,忽然整个街巷里洒满银光,我抬起头来望着繁星点点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色的月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