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国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金华303 2020-12-28

秦灭六国后,六国国君被迫做了亡国之君,或被杀,或被俘,还被活活饿死两个,总之,结局都不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用十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余年的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结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君主制王朝秦朝,嬴政改称秦始皇。

秦灭六国,历时十年,自灭韩国开始,逐一灭掉赵、魏、楚、燕、齐,能够一举将六国灭掉,除了秦国在当时强横的兵力外,还得益于秦国所制定的相应策略。

对于如何消灭六国,秦国的策略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那就是“笼络燕齐,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正是在这种策略之下,配合着秦国强横的兵力,六国才逐一被秦国消灭。

面对秦国的兵锋所指,六国虽有抵抗,但最终亡国,而六国当时的国君,也因此成为亡国之君,但这六位国君,每个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除了战败被杀之外,还有两位昔日的君王,被活活饿死。

秦灭韩之战,韩王安被软禁后处死

秦灭韩是灭六国的第一战,在第一个消灭哪个国家这个问题上,秦国还曾有过争执,最终在丞相李斯的坚持下,韩国成为首个被灭的国家。

在灭韩国之前,李斯曾在公元前236年出使韩国,促使其投降,但由于韩国有个极能“言辩”的韩非子,最终劝降未能成功。

韩非子也曾向秦王嬴政提出先灭赵国的建议,按照他的理由,韩国是秦国的附庸,完全没有必要攻打,并且赵国作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理应在首先攻伐。

不知道韩非子是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不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谛,将希望寄托给秦国先不攻打韩国,并意图通过巧言利语让秦国先放过韩国,抛开韩非子对错不说,韩国自身的软弱,注定了要挨打。

但李斯深知韩非子的非凡辩才,唯恐秦始皇被巧言蒙蔽,因此,上疏言明其中利害,秦始皇最终下令,将韩非子逮捕下狱,并逼其自尽。

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将史内腾率兵攻打韩国,无力抵抗之下,韩国灭亡。

而韩王安,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被俘,幽禁在陈县,公元前226年,由于韩国旧贵族发动叛乱,秦国以雷霆之势将叛乱镇压,同时将关在陈县的韩王安处死。

韩国的灭亡,亡于韩王安的自大和不以为然,李斯曾屡次警告韩王安归降,但他均不以为意,之所以韩王安如此,最大的依仗就是兵强马壮的赵国,认为赵国能够抗衡秦国,自己则可以高枕无忧,实在是自取灭亡。

秦灭赵之战,赵王迁被活活饿死

赵国的灭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作为除秦国之外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却在三代赵国国君的操作下,最终灭亡,令人叹息。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经过发展胡服骑射,整体实力大增,甚至较之秦国,也不相上下。

公元前260年,为争夺上党之地,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爆发,历时五个月,最终秦国取得胜利。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惨重,被白起坑杀四十万军卒,虽然实力大损,但架不住赵国底子厚,战后的实力比当时的魏国还要略微强一些,同样具有和秦国抗衡的部分实力。

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讲,秦国在灭掉韩国后,接下来理应攻打魏国,因为魏国对于秦国来讲,无论在地势上还是威胁程度上,都远大于赵国,尤其是,魏国还扼守秦国东出的咽喉函谷关。

但秦王嬴政最终选择了攻打赵国,除了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外,先灭赵国是嬴政要报当年之仇。

嬴政小时候是在赵国长大的,他的父亲秦异人作为秦国在赵国的人质,被留在赵国数年之久,当时正值长平之战打完不久,因此赵国对于还留在其境内的赵姬嬴政母子,追杀从未停止,一直到母子二人被已是秦王的秦异人接回秦国方才罢休。

因此,嬴政童年的悲惨经历,让他对赵国肯定没什么好感,所以在灭掉韩国后,嬴政调转枪头,直奔赵国而来。

公元前229年,秦国伐赵,赵国派出“赵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迎战,在李牧的指挥下,秦国打的并不顺利,主要是李牧实在太强,同时加上赵国所在的燕赵之地多猛士,使战争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看到无法在军事上击败李牧,秦国就使用反间计,以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诬告李牧意图拥兵谋反,而赵王迁听信了谗言,将李牧的兵权收回,赵国皇室宗亲赵葱接管军队,同时设圈套将李牧杀害。

李牧死后,仅仅过了三个月,秦国大将王翦便在东阳(今河北邢台地区)大败赵军,赵葱战死,很快,秦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及赵国宗室。

赵王前的儿子公子嘉趁乱逃往代(河北蔚县),自己为王,这个赵国的逃亡政权也没坚持多久,在公元前222年,也被秦国所灭,赵国至此灭亡。

昏庸的赵王迁在被俘虏后,秦王嬴政将其流放在深山之中,并不给他提供食物,最终,这个听信谗言,杀害李牧的昏君,被活活饿死。

赵国外六国中,属于实力最强的一个,即便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坚持了三十余年,如果赵国能够力图精治,发展壮大,同时利用赵国国内对于秦国的仇恨力量,极有可能会改变当时天下局势,但由于君王的昏庸,以至于杀害良将李牧,最终导致了赵国的覆灭,赵王迁也落了个饿死的结局。

秦灭魏之战,魏王假投降后被杀

秦灭魏国,完全是顺手而为,在灭赵国的同时,魏国的疆域就已经被秦国侵蚀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国都大梁这座孤城。

出兵灭魏的是秦国大将王贲,王贲于公元前225年围兵于大梁,面对魏国的拒不投降,王贲直接挖开黄河,将水倒灌入城,逼的魏王假不得不驾着小舟向秦军投降,魏国灭亡。

魏国的国都大梁,曾经是秦军的噩梦,大梁城经过数代的建设,到了魏王假时期,不仅城大墙高,并且水网纵横交错,这些水网,不仅能够快速的进行补给,同时还能利用水路组织有效的防御,这就让初到大梁城下的秦军十分头疼。

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王贲把目标转向大梁周边区域,把水网外围逐一拿下,使大梁成为孤城,同时对水网进行改造,使黄河水倒灌进城,一时间,大梁城内成了泽国,但即便是这样,大梁城依旧还坚持了三个多月,最终城墙被水浸泡倒塌,部分官兵向秦军投降,魏王假抵挡不住,大梁城最终陷落。

大梁城陷落后,王贲带领秦军继续东进,消灭了安阳邑的魏国余部,至此,魏国所有的疆域被秦国占领,魏国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魏王假在被俘后,最终的结局并未有明确记载,包括《史记》中,也只是说到其被俘,再无下文,但是在爱《烈女传》中,提到魏王假被王贲所杀,大概率应该属实,毕竟一个被俘虏的亡国之君,除了被杀,也不会有其他什么结局。

秦灭楚之战,楚王熊负刍主动投降后下落不明

在灭掉魏国后,秦国就把目光转向了南方的大国楚国,此时的楚国,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并处在南方之地,也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秦始皇嬴政对于消灭楚国曾经咨询过大将王翦,王翦对于灭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认为需要兵马六十万,而大将李信则认为王翦过于保守,灭楚仅需二十万兵马即可,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信的说法,并任命李信为帅,领兵攻楚,为此,把老将王翦气的告老还乡。

但事实上,王翦的提出的六十万是有理有据的,现实也狠狠的打了李信一巴掌,楚国迎战秦军的,是名将项燕,项燕把李信打的连连吃瘪,不得不败退撤兵。

至此,秦始皇这才后悔没有听老将之言,决定启用王翦,但王翦坚持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否则拒不出征,最终,秦始皇答应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这个要求。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秦军再攻楚国,而楚国对于秦军压境,自然是不敢懈怠,征调全国兵力,交给项燕与秦军决战,此战,就是著名的平舆之战,放心不下的秦始皇,亲自坐镇郢陈(今河南周口淮阳)督战。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王翦深知与楚军硬刚胜算不大,因此,在战争之初,王翦采取坚壁自守、伺机而战的策略,尽管楚军多次主动挑战,但王翦拒不回应,楚军为此极其郁闷,日久天长,楚军便斗志松懈。

统帅项燕在此时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这个决定,被王翦抓住时机,要了项燕的命。

秦军的拒不迎战,让楚军逐渐的斗志松懈,项燕不得已,只得将大军向东撤离,以便补充给养与休整,而王翦趁楚军拔营之时,亲率精兵对撤离的楚军进行追击,一方是养精蓄锐憋着打,一方是斗志松懈准备撤,战斗结果不言而喻,楚军大败,项燕也在此战中被杀。

次年,王翦乘胜追击,向楚国继续纵深进攻,并在当年攻破楚国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熊负刍眼见大势已去,主动开城投降,成为了秦国的一个俘虏。

楚王熊负刍被俘虏后,被秦始皇贬为庶人,之后下落不明,但多数史料均认为楚王被杀,也是成立的,正如魏王假一样,亡国之君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在楚王熊负刍被俘虏后,其弟昌平君熊启被拥立,定都兰陵,依仗长江天险,将吴越之地作为大后方,来抵抗秦军,但很快被王翦击败,末代楚王熊启最终被杀。

秦灭楚之战,是典型的以消耗疲劳作为战术的战役,王翦在接管大军后,改掉了李信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楚锐气,击楚惰归”的方针,将楚国的精锐一举消灭,这才使楚国在后期基本上毫无抵抗之力,最终灭国。

秦灭燕之战,燕王喜自缢而亡

秦灭燕之战中,发生的最著名事件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一事,为求自保,孤注一掷的燕王决定刺杀秦王嬴政,但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

燕王喜在秦国灭赵时,对于已经开到燕秦边境秦军深感忧虑,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刺杀秦王这一计划,荆轲在燕太子丹的安排下,前往秦国完成这一艰巨使命。

但刺杀行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荆轲被肢解而死,秦王嬴政也因此大怒,决定立即进攻燕国,在公元前227年,派王翦和辛胜率军讨伐燕国。

王翦先是在易水之地大败燕军,又在公元前226年,一举攻破燕国国都蓟(今北京城西),战败的燕王喜与太子丹被迫逃亡至辽东,而在立足未稳之际,秦军大将李信紧随而来,将太子丹的部队一举消灭,至此,燕王几乎是被成光杆司令。

为了不让秦军继续攻打,燕王喜狠心的将太子丹杀害,并将其头颅送给秦军以示诚意,但秦国并未答应燕王喜的乞和。

由于当时秦国是多线作战,同时还在攻打魏国楚国,因此,对于燕王喜并未立即消灭,而是暂时由其苟延残喘了一阵。

但很快,腾出手来的秦军,在王贲的进攻下,燕国残存在辽东的势力被消灭,燕王喜被俘,至此,燕国灭亡。

燕王喜在登基后,曾经干出过一件十分令人不齿的事情,最初,燕王喜意图和赵国结盟,来报团取暖,但在派人前往赵国后,发现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实力大损,因此燕王喜与一帮大臣便商议趁机攻打赵国,在部分正直的大臣劝说无效后,燕王喜亲自带兵攻打赵国。

但赵国马上给燕王喜结结实实的上了一堂军事教育课,不仅大败燕军,还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在燕国人一再哀求之下,赵国才同意撤兵。

如此趁人之危的举动,让燕国为各诸侯国所不齿,最终只得依靠刺杀这种低级手段来自保,但刺杀的失败,也注定了燕国灭亡的结局。

燕王喜在被俘后,选择了自缢身亡,不知道他临死前,有没有想过当年对赵国所做的趁人之危之举?

秦灭齐之战,齐王建被活活饿死

齐国之亡,属于典型的麻木不仁,齐王建无论是在其余诸国联合抗秦时置身事外,还是在诸侯国逐一被消灭的过程中不修备战,都是齐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

齐国的疆域远离秦国,在地势上独居一隅,因此,即便是在各诸侯国与秦国打得不可交织之时,齐国依然是天下升平一片,同时,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国对齐国大行贿赂,而贪图眼前利益的齐王,采取了中立姿态,对秦国也是结好政策。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齐国上下对于危险依然到来却不自知,并且幻想着和秦国结盟,尤其在齐国丞相后胜被秦国收买后,齐国甚至达到了“事奏秦”的地步。

早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就曾向齐国求援,并且当时的名士周子曾对齐王言明利害关系,著名的“唇亡齿寒”的典故就出于此,但昏庸的齐王建并没有听取这个建议,仍然事事讨好秦国。

直到秦国逐一灭掉五国后,齐王建这才慌了神,急忙调集军队至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但久不修战备的齐军,必然不是秦国虎狼之师的对手。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这个理由,率兵进攻齐国,秦军的统帅依然是王贲,此次灭齐之战,基本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齐军很快就土崩瓦解。

在开战之初,秦军对齐国依然是做足了准备,没有长驱直入,而是避开齐军的主力,由王贲率领秦军从侧面进攻,直击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而长期处于太平假象的齐军,士气不振,快速被秦军瓦解。

城破之际,丞相后胜不仅不做抵抗,反而力劝齐王建投降,无奈之下,齐王建最终不战而降。

齐王建在投降前,秦王嬴政许诺封他一个万户侯,因此,贪生怕死的齐王建选择投降,但在投降后,秦王嬴政将齐王送到边远的共地,让他居住在松树和柏树之间,不提供食物,于是,这个昏庸的齐王建,被活活饿死在树林里。

小结:

秦王嬴政登基以后,整肃国内事务,使大秦实力蒸蒸日上,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壮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局面,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大国,同时改称秦始皇,成为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的壮举,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因此,秦始皇嬴政被称为“千古一帝”,是名至所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