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中医人奉为医学“宝典”的《伤寒论》,为...

 宋哥爱咖啡 2020-12-29




伤寒是古代对于一切外感病的统称。这应该是反映了远古时代的先民们以为一切外感病都是来源于感受寒冷的笼统认识——事实上,即使是今天,中国人仍然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一年四季唯恐“受凉”,以至于过度的保暖生活习惯成为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后来随着对于外感病认识的发展,逐渐分清了伤寒与中风、湿邪和温热病邪的不同,但是这种泛称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难经》里面的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原因。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实际上,《伤寒论》条文中首先和最多论述的条文是中风而不是伤寒,其中的缘故《黄帝内经》已经阐明,“风为百病之长”,可知《伤寒论》和《黄帝内经》《难经》一脉相承,都是以风邪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我们不可以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误解其本意。

伤寒论者,有关人体被外邪侵袭以后的病机演变过程和治疗方法的论述。这样看来,“伤寒论”应该理解为“外感病论”才对。

另外,还有一个对于寒邪的正确理解问题,这里先进行一下初步的研究。

寒邪属于六淫的范畴,六气是天地之间本来就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当其位时叫做六气,过与不及时就叫做六淫。寒邪既然属于六气之一,那么当寒邪在体表或者半表半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称之为寒气寒邪,但是当其进入体内时,这种寒气就难以长期保留为气的形态,而是化而为水。因为水为阴物,为有形之物,本来就是寒气所生。这种情况《黄帝内经》称之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例如,假如我们感受了寒气,就会浑身发冷,这就叫做伤寒,如果伤寒不解,日后就有可能转变为泄泻,拉出稀水大便,拉出来的东西就不好叫做寒气,而实际上是水饮了。

这也就是在本书中,凡是伤寒表证包括表证的各种变证,都应该作为寒邪看待,但是一旦寒邪进入体内,虽然《伤寒论》还是称之为寒,但是却应该理解为饮邪才对。

例如,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里的“寒”,因为入里,实际上就是饮邪而已。又如,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这里的“寒分”便应该作宿饮理解。

《伤寒论》除了第324条“膈上有寒饮”一句中寒和饮并用外,全书其余的寒字都具有寒或者饮的双重含义,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由此可见,在《伤寒论》中,实际上寒已经包含了饮的意义,停留于体表或者半表半里是寒邪,进入体内就是饮邪,这在当时应该是习医者所共知,不言而喻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写法,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