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溪写作】邓敏|《论语》微写作十

 珠溪语文 2020-12-29

品质    语文     生活

【《论语》微作文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今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论语》中有许多警醒后人的名句,可以作为论点,可以作为论据,也可以作为引子,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文。

八佾篇第三·季氏旅于泰山

——《论语》微写作十

邓敏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翻译】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微写作】

      孔子“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其实可以反过来问一下,为什么泰山之神会接受季氏的祭祀?季氏权力再大,也只是一国之臣。行天子之礼,绝对是于礼不符的。“非其鬼而祭之,是谄”,非其人而祭之,泰山也不会接受。季氏不仅狂妄,而且还愚蠢。

      这一句谈的是礼不可以僭越。这段师生的对话中,有一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在里面。面对老师和季氏(上司),冉有作何选择呢?冉有最终选择不劝阻季氏祭拜泰山这种越礼之事,违背了老师对礼制的恪守规范,保全了自己的富贵地位,最终丧失了君子的品格。所以,孔子才气急败坏地说,难道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不是泰山神灵不如林放懂礼,而是冉有不如林放懂礼,这正是要体现冉有以不如林放为耻的地方。

      林放,字子邱,春秋时期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以知礼著称。曾向孔子问“礼之本”,孔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尽管冉有能力很强,但在老师心目中,他漠视礼,违背老师的礼制主张,不能继承老师的衣钵,孔子对此很介怀。孔子评判一个人更多的是从“仁”、“礼”和道德的角度,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优雅从容、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不是汲汲于名利之徒。

(高二12班 孙铭)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

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饮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微写作】

      君子无所争,即便是像射箭这样竞技类的比赛,君子也要表现出他的风度。“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那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贵族风范,是一种雍容的气质,一种闲雅的风度,一种宽容的胸襟,一种高尚的生活境界与道德境界。

      三国时期,蜀将张飞虽武功高强,但高傲自大,觉得谁都敌不过他。所以在刚开始与吕布打斗时,险些丢了性命。相比,关羽就显得沉稳许多。他与黄忠比试,打败了黄忠,却不置其于死地,并说他的刀不斩老幼。他有自己的原则,并且遵守自己的原则,从不想着炫耀自己的武艺,这便是有君子风度。

      现实生活中也应如此,在竞争中应表现得谦虚,行事有礼数,而不能一味地想怎么让对方折服于自己,怎么表现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成不了大器。

      若我们拥有广阔的胸怀,即使在披荆斩棘的路途中,也会有芬芳和温情。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一个人生命中最不应该缺少的就是广阔的胸襟和雍容的气度。

(高二6班 陈志杰)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翻译】

子夏问道:“‘一张笑靥如花的脸蛋好美啊,一双顾盼神飞的眼睛好俊啊,洁白的质地上平添灿烂啊!’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先有仁德,再有礼的吧?”孔子说:“能启发我的是卜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微写作】

      一张脸如果没有一丝表情,那是纯色。唯有一个微笑、一个挑眉才会让这张脸上富有生机。一张白纸添上文采,那才是一幅画。

      对于《诗经》中的三句诗,孔子及其弟子子夏做了深入的探讨。孔子抓住“素以为绚兮”一句,认为它说出了绘画的原理: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反过来说,一切最新最美的图画总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成的。所以,素乃是一切色彩的基础或底色。

      而聪明的子夏灵机一动,问:“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德之后呢?”孔子对这个聪明的弟子甚为欣慰。其实,孔子一再强调仁德的根本意义。仁德是内在的、根本性的问题;礼乐是外在的,如同绘画。没有仁德,谈何礼乐;就正如没有白纸,如何作画。

      礼仪根植于仁德的土壤。人先有人格涵养,然后才表现出待人接物的礼仪。胸怀仁义,美化灵魂,让我们与心灵美比肩同行。

(高二6班 李广城)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

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如果有足够的典籍和贤人,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微写作】

      杞国的君主是夏朝禹的后代。宋国的君主是商朝汤的后代。即使这样,孔子也不能从他们施行的礼仪来考证夏礼、殷礼。考证历史是需要典籍和贤人的。由此可知,历史性文籍和贤才之人对后代的影响多么重大。

      孔子讲“礼”,也讲历史,编订《春秋》。孔子是道德家,也是严谨的史学家。《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著成的,与《春秋》一样也有匡时救世的意义。

      孔子的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夏禹和商汤是令人敬仰的君主,他们的礼仪孔子都能够谈一谈,但他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之君已失去先人之风,疏于国家的治理,荒于典籍文献的整理,不重用人才,早已失却了先人的礼仪,所以无足征之。

(高二6班 茹汶欣)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翻译】

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微写作】

      禘是一种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礼。但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周公旦因为对周朝有很大的功勋,他的侄子周成王特许他也可以举行禘礼。周成王特许周公举行禘礼,可并没有允许周公的后代也可以举行禘礼。但鲁国以后的国君,一直都举行禘礼。孔子认为,只有第一次周公举行的那次禘礼是合法合礼的,以后的都不合礼,所以,他说他不想看了。

      话说回来,如果只注重场面的壮观,而不去注重礼仪选择的得体,就算场面搞得再隆重、壮观,没有相应的礼仪也是白费力气。就比如之前明星结婚,那叫一个铺张浪费,将婚礼变成了一场炫富直播。礼的价值远远在物质之上。许多人一辈子没穿过婚纱,却过得有滋有味。有的人虽套上昂贵的白裙,却因为观念不同,时常摩擦,将婚姻走到了尽头。

      我们要重视礼仪,更要重视礼仪的得体,坚决不做哗众取宠的小丑。

(高二12班 范龙一)

栏目编辑:蔡兆霞

文字校对:吴中扬

长按识别,关注珠溪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