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纹明|成都老官山汉墓勾综式提花机

 掌染草2012 2020-12-29

千年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对占星学及天文历法高度重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古人以五星合聚为最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此处“五星”即是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

五星连珠示意图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攻入秦都咸阳的次年五月出现了“五星合聚”的天文奇观,汉王朝和儒生们认为汉朝兴起皆源于此,“汉之兴,五星聚东井”也就成为了汉代重要的思想观念。

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号双人合葬墓中发现了一件汉代织锦护臂,护臂以汉锦制成,白绢镶边,并采用汉代蜀锦经线提花织造方法制作,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纹饰之间穿插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方寸之间内涵极为丰富,是汉代极其珍贵的一种五色经锦,代表汉代织锦的最高水平。

汉代·五星锦护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出土引起了巨大轰动,此锦将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展现的淋漓尽致,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同时也引发了专家们的思考: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采用何种织机织造出如此精美异常的蜀锦呢?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复制)

最初,学者认为“五星锦”由四川双流的“丁桥织机”织造而成。丁桥织机为成都近郊原双流县流传下来的一种织机,这种织机的脚踏杆上布满了竹钉,状如旧时农村河面上排列过河的石墩“丁桥”,故时人称之“丁桥织机”。丁桥织机从战国时期历经3000多年历史沿用至今(目前在成都双流一带仍能看到这种织机)。

丁桥织机(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藏)

五星锦无论其工艺织造水平还是纹饰图案均为汉代织锦之最,在老官山织机未发掘前,无数专家学者不断尝试丁桥织机织汉锦,均未成功(其中极少数的仿制出的汉锦仅为2-4色经锦,其幅宽为30-40厘米),因此用丁桥织机织造“五重汉代经锦”这一说法基本被否定。

丁桥织机原理图

2012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M2中出土四台织机模型解开了这一谜团。据考证,其时间在西汉的景武时期,四台织机的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保存十分完整,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

老官山汉墓考古发掘现场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蜀锦勾综式提花织机模型

老官山汉墓织机又称勾综式提花机,织机上方有齿梁装置进行选综。通过推动齿梁,使之移动,用于控制综片提升,达到省蹑的目的,使之在操作上可以织造出幅宽较大,经纬密度复杂的经锦。经专家学者推测与证实,该类型织机即为织造汉代经锦的提花织机。

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藏)

老官山汉墓织机原理图

2014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领衔主持国家“指南针项目”,联合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还原了汉代勾综式提花机的结构,并且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准备、装造、穿综及织造对“五星锦”进行了复原,并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现场进行了织造演示。

勾综式提花机

(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原、收藏)

2017年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合作进行汉代蜀锦织造工坊场景复原项目:复原老官山汉墓勾综式提花机1台及墓中出土的全套织造前置工具,包括调丝和络纬工具两套,整经工具一套,并由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国家级“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贺斌及团队成功织造出汉代“人兽纹锦”。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复原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机

(成都博物馆藏)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团队复原织机现场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团队织造人兽纹锦

从汉代开始,成都因历史上盛产蜀锦而被誉为“锦城”、“锦官城”,成都也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锦”命名的城市。“蜀锦织造技艺”在“天府之国”这片土地上延续了近3000年,贯穿着整个蜀地文明,蜀锦已成为成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城市名片。

因成都地处内陆,气候常年温润潮湿,丝绸在墓中很难留存,世界权威丝绸杂认为老官山织机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而织锦的基本要素是提花,老官山织机的发现为“锦城”、“锦官城”提供了有力佐证!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厚重的底蕴,并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