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华西:重走学术之路

 盐心Jaffe 2020-12-29

2019年开学,借着《流浪地球》热映,成都市华西中学文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跟学生聊起了科学,一时被媒体报道,在网络热传。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西中学110周年校庆。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五四运动百年。

中美贸易争端还在持续,华为CEO任正非一语道破“天机”:中美贸易的根本问题还是科技教育水平。

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朱清时、人工智能专家陈霖毕业于华西中学;40年代,经济学家吴敬琏、口腔医学家邱蔚六毕业;20年代,翻译家罗念生毕业,文学家马识途成为学校老师……这串名校友的名单还很长。

时代大势、任正非之思、一所西部学校的发展,就这样纠缠在一起,提出了“华西之问”: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百年名校,曾经培养出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才,现在却无以为继?

对华西人而言,这一问不仅是对“钱学森之问”的追问,还是对“百年华西”的重新思考,对“未来华西”的重新定位。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

论资源,她不可能比得上成都著名的“四七九”;论平台,她也不可能与近年来不断兴起的“超级学校”“贵族学校”相抗衡。那华西还有什么?

华西人唯有的是她的基因和信念。

01

寻找华西基因

华西过去发生了什么?在人们习惯了“十三中”这个数字后,可能显得陌生又奇怪。

这却是2018年华西中学110周年校庆,华西人提出的核心问题。

华西校庆拼字

在媒体眼中,华西中学是成都高中两院院士人数前三强之一,被称为“四七九”终结者,与华西医科大(现为四川大学医学部)同根同源,1908年建校时一个是大学部,一个是中学部。

经济学家吴敬琏,物理学家朱清时,人工智能专家陈霖,中国第一位口腔医学院士邱蔚六,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陈志让,古希腊文学研究大师罗念生,人民日报前社长、总编胡绩伟……华西医院各学科创始人杨振华(胸外科),杜顺德(儿科),肖路加(肝胆胰),张光儒(胃镜),邓显昭(泌尿科),两任国家足球队队长朱平、马明宇……

这个名校友名单还可以更长。这是华西的历史,也是中国百年发展的缩影。但人们提起这些著名人物,可能很难再想到他们的中学母校。

华西人要追问的是:华西中学历史上是怎么培养出了这些著名人物?“我很感激那段时光,它给我的环境让我的少年时代快乐,并不断有想法滋生。”

2014年,吴敬琏回母校演讲。回忆往事,他比喻自己,“就像笼中之鸟,换到了自由飞翔的环境中”。

2014年,吴敬琏回母校演讲

他还记得,那时学校最活跃的社团文化:“我们有的人数学特好,有的擅长科学和创意,有的擅长作文,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就是这样一种环境,“培育了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们发展自己的才能,(有)这样一种动力。”

2017年,朱清时回母校,接受记者采访,感念青春:“一个是好的学校(文化),一个是好的老师,一个是领导爱护学生,这三个因素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1957年,到华西念书,他才11岁,成了全校最小的学生。

朱清时院士回母校

他还心心念念那位“艾妈妈”(前校长艾淑斌,2011年逝世),如何成了“出身不好”学生的守护神。

他还记得老师们,如何让他爱上了文学、诗歌、化学、数学……

他给年轻的学弟学妹寄语:中国教育正在大变革,华西中学正在大变革。这个格局同样来自曾经华西的老师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从世界回到这里,是每个学生的毕生追求。”

而邱蔚六院士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高中生活,对比当下教育困境,感触尤深:

我的外孙今年高三,就要考大学,每天晚上复习,做习题,没有哪晚11点前入睡过;第二天6:30就要起床,周六周日还要加全班。所谓重点班,说白了要应对“升学率”比拼。

回想一下,我的高中生涯比我的外孙幸福多了。没有觉得太大来自学校或家庭的压力,而且有充足的机会享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我的高中生涯片断》,2007)

如果换到现在,“主课成绩一般”的邱蔚六或许连“重点班”也进不了,但那些丰富的课外活动却影响了他终身:

壁报社、演讲比赛、二胡演奏、“熊星”剧社、田径、排球,甚至他也说不清楚这些活动到底哪里影响了此后的学术研究。他只知道,“我的能力、我的事业、我的成长都是与这一段教育紧密联系的,尽管它是在无形之中。”

华西的基因在这无形之中。也正是在历史的不断梳理下,面对当下,华西人开始构建自己的未来之路:建构学术型优质中学。

02

华西的风景和形象

见过华西中学的校园,印象最深的恐怕莫过那一面面藤墙,衬着红砖欧式建筑,令人眼前一亮又措手不及。

樱桃垂林、华西钟楼、百年藤墙

多年以后,一位毕业学子还在网络上写道:你会想起木心的《从前慢》,嗅到草木特有的味道。

“刚转来是秋天,爬山虎斜斜地挂在教学楼墙,一条又一条,像是家乡涪江的波浪……(转眼)快要中考了,银杏叶绿得发亮,爬山虎绕满钟楼,月亮已经高高悬在夜的一角……”

华西中学两易校址,爬山虎却穿越百年。见证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每一个学子的成长。

尽管几易其址,爬山虎仍然很好地保留下来,作为学子成长的见证

面对履职十个多月的文波,记者问他来华西的最大感受,他笑笑,说,我们做了看似微小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命名“华西十景”。

墨池柳影,缅怀蜀中大儒扬雄。1953年,华西中学迁址青龙街扬雄墨池故址。随后迁址,墨池也跟随而来。“子云一去千余载,惟有成都墨池在。”墨池不仅是墨池,寓意读书人的修身安命。

百年藤墙,郁郁葱葱,藤根都是从老校区移栽过来,是历史的无言见证;院士广场,一位位杰出校友的成长故事,寓意着行行出状元;华西门坊,复制民国时期学校的门牌坊,见证着那段中西冲突融合的岁月;回到科技教育,“二进制红墙”“回音壁”应运而生……


这十景,有历史沉淀,有自然景观,有建筑典范,更有对科技发展的回应。中国人爱说“十景”,对华西,这不是单纯的口号,不是单独的外显,背后蕴含的是丰富的社团活动和课程建设支撑。

学校正在筹建六大高端学术社团:朱清时物理学院,吴敬琏经济学院,陈志让历史学院,马识途文学院,邱蔚六医学院,陈霖认知学院。

从宏观上看,这六大社团,既是百年来华西教育的独特基因,又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性,在高中和大学铺设了一道学科桥梁。

论经济,中美贸易争端,大数据,云计算,P2P网贷爆雷,各种理财陷阱;论医学,医改骑虎难下,中西医争论无穷,保健品洗脑营销;分子生物学,转基因话题长期分裂为两大阵营……

这些社会现象,是否应该进入中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学术眼光?六大学术社团,即是打通学校、课本和社会、人生的开放探索。

其实,六大社团,名字虽新,在文波看来,更重要的是整合。学校之前积累的上百门选修课,都能与这六大社团相互支撑。

如生命与生活课程:股票与理财;化学与骗局;读心术;营养与健康;趣味哲学,中华美食,摄影与欣赏,口腔医学简介……

文化与意识课程:文话西游;跟我读“红楼”;刚哥说《论语》;象棋中的中国文化;《诗经》中的植物王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爱情赏析;中国历史上的奇女子;英美电影文化与印欣赏;Ted英语演讲;新闻解读与创作……

在此基础上,华西中学还重点完善了三大学生评选活动,即华西中学形象代言人评选,朱清时院士奖学金评选,学生院士评选。五大学生活动节:读书节、科创节、社团节、艺术节、体育节。

2018年百年校庆期间,高一美食节

值得一提的是,华西中学形象代言人评选,打破传统“三好学生”评价局限,文波觉得意义尤其重大。“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教师。我们话说出去了,就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做。”

他还记得自己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成绩总是全班倒数第一或第二,没想到就是这个孩子,高考前三周 ,成了班级的“精神图腾”。为什么?不管多糟糕,该静能静,从不气馁,阳光自信。

“这样的孩子难道不该是班级形象代言人、学校形象代言人?”文波反问。

一个学校和班级的成功不是单靠第一名第二名,而是全部人的凝聚,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来华西,看到孩子们,文波第一个感受是“震撼”。在四川省中学生田径比赛上,跳高2.0米拿了省第一的高三男孩,三级跳跳了13.01米打破省纪录、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的高二女生……

这些充满温度的教育故事很快出现在华西官微,“最美早读”“最美书信”“红楼梦女孩”……一个个小小的形象开始改变华西的形象。

学生们开始期盼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一改单调沉闷的讲话,升旗变成学生的高端论坛,学术厅分会场变为展示班级风采的舞台。

2019年5月20日,初二年级大型诗剧《梦忆唐朝》在学术厅举行,“寻李白”“唐诗巡礼”,这场富有创新的素质语文活动,两章、六幕,全部由学生自创。

类似活动在华西中学屡见不鲜。记者采访时,第二届“华西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圆满结束,多首原创歌曲让人惊艳;今年年初,学校还组织了校园微电影佳作展播,所有微电影均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文波对活动看得重。如何让每个孩子尽展所长,学校是平台,老师是“助产士”,华西的基因是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华西中学,每个孩子都能多元发展,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本真。”副校长廖云表示。

03

重走学术之路

2019年开学,借着《流浪地球》热映,文波在开学典礼上跟学生聊起了科学,一时被媒体报道,在网络热传。

什么是科学?百年聚讼。文波更想强调,科学求真,是学术精神,更是人生态度,学做真人。

化学出身的文波,至今还记得老师讲的那个故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梅因斯通的沥青滴落实验。该实验用玻璃钟罩覆盖漏斗,内置沥青,观测沥青形态变化。据报道,目前实验仍在进行,已滴出9滴沥青,最近一滴于2019年6月21日滴出。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梅因斯通也没亲眼看到滴落的瞬间,他被称为“世界上最漫长的实验守护人”。


“这种实验,成果和努力不成正比,在我们是很少有人愿意做的。像计算机、高速公路、登月、GPS,等等,这些想法最初都由外国人提出。若是没人想,也许我们根本不会想。很多事情,我们擅长应用,却缺乏原创。”

从《流浪地球》讲科学,科学到科幻,一线之差,是现实和想象。“很多伟大的发明,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起心动念,就会改变世界。”

回到“重走学术之路”,文波也说,这话看起来大,其实很小。“教学的每一步都是问题,都是学术。不是让老师去做多高大上的科研,恰恰是回到真正的教学现场。”

以布置假期作业为例,经过长期调研和实践,他就发现,有粗放型和研究型之分。

同样读《西游记》,传统模式是直接让学生读,读完写感想。另一种思路则是问题驱动。文波还记得有次提了一个问题,孙悟空到底变身了多少次。他率先示范,用了近一个月,翻书三遍,才得出答案——83次。这个问题看似小,但你接着就要回答“为啥书中要写七十二变”,这些数字不是数学,都代表着特定含义。

再以化学为例,一般老师直接让学生刷题,而文波认为,应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多年前,还在树德教书,文波就尝试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比如发放PH试纸,让学生测量自来水、雨水及附近河水的PH值,写研究报告;再比如做晶体模型。

他还记得,有学生做出甲烷晶体模型,正四面体,不锈钢材质,刷漆,漂亮之极。学校给学生发了收藏证书,这件作品,至今还摆在树德中学实验室。

“一个普通的任务,学生交的作业如此精美,放一百年都不会坏。”文波感慨。

这些点点滴滴的教学经验,现在就以“重走学术之路”的系统改革,被他带到了华西中学。华西中学原本基础扎实,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丰富,现在如何统合,进一步改变课堂,落实日常才是最难的路。

初一数学组的胡小娟,寒假作业,尝试让学生做微视频,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在胡老师看来,这样的作业,不仅是数学,本身就是多种能力的培养。“首先,这是活动,需要团队合作;其次,如何收集材料,整理、归纳和制作。”而最重要的,这是一个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这些作业是没法抄,也没处抄的”。

在胡老师的引导下,一些日常而又奇妙的数学应用问题开始提出:出门交通,如何坐车更划算。流行的手机地图应用,早已被人们“熟视无睹”,但具体是什么数学模型,没人追究。再如电信资费套餐,五花八门,其中到底隐藏了多少数学模型和消费陷阱,数学和经济学再次交叉……

此外,化学课的钱币制作、化石标本的采集、生物课的麻雀标本、语文的戏剧表演、英语的配音比赛都被挖掘出来,逐渐形成系统。

04

教育要学会讲故事

文波是讲故事高手。

学术型中学的理念一提出,遭到不少老师质疑。“第一印象是担心,觉得不太现实。要说服老师,不容易。”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凌霄对记者笑道。

文波就开始讲故事。高三学生必读的100个经典故事,高三学生必看的20个经典视频,高三学生必须参加的10个经典游戏,高三学生必须参加的5个经典活动……一个个话头抛出,让老师瞠目结舌。

采访时逢高考前夕,文波谈到了高三学生的心理建设。高考最后30天,学生会面临巨大的焦虑。中国各个学校,都要给考生打气,高考誓师大会,五花八门。很多班主任理科出生,教学一流,但涉及学生心理,常常束手无措。

从学术角度,高考最后30天究竟要给学生讲什么?文波抛出这个问题,几乎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在他看来,背后涉及的却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命脉:学生生涯教育。

“我提议编一本书,书名不妨叫《高三学生必读的100个经典故事》,把所有老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起码有两层意义:一是有故事,有高度;第二,大家精选,有针对性。”

说着,文波就抛出一个习惯养成的小故事。大意是,蝎子找到青蛙,要过河。青蛙说,我才不傻,你要咬我。蝎子说,我不可能咬你,没有你我在水里也活不了……但没想到,走到河中间,蝎子仍然不自觉地咬了青蛙一口,然后双双阵亡……有些行为,来不及思索就发生了,这就是习惯力量。

文波讲完,想起学生们啼笑皆非的表情,至今印象深刻。

在文波看来,这些故事,核心是重新解读、灵活运用,而更重要的,还是老师自己和学生的故事。

1999年,李凌霄来到华西,可能从没想过,他会在这里当18年班主任,成为成华区德育学科带头人。他还自学技术,办了一个交互式英语学习网站,获得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

12年的重点班管理,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解决之道。他还记得一个高三男生,初升高入学,班级成绩最好,却因没能进入“四七九”而耿耿于怀,郁闷、挑剔。李凌霄又爱又怕,爱的是才,怕的是耽误前程。

“一句话,学生的内心是活的,要解开心结,你得找到办法点燃他。”多次谈心,终于在一次小组才艺表演中结果。男孩扮演建筑工人,幽默十足,得到了全班肯定。拒斥感渐渐消除,变得大胆自信。2017年高考,终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央财经大学。

学生说:遇到李老是我的幸运,“三年如一日的是李老的专、精、严、慎,以及若干年后我才有可能理解的智慧”。

文波说,具有学术研究精神的老师,正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术的种子如何进入学生心中,就需要“关键事件”点燃。

有时,这颗种子存在于老师的一节课,甚至只是一瞬间。有时,就存在于生活的一些小细节。现在,这些点滴,都将逐渐汇集到学生校刊《春华》,教师发展专著《华西教育故事》,也成为学术之路的一部分。

在文波看来,要问“现在为什么欠缺大师级人才”,不如从头开始问:为什么学生对学科没有情感,他对知识的爱好是不是一直停留在应付中考高考上?

答案很简单,没有兴趣,何来动力,又何来研究?华西中学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元情感”。“你会发现,大师级人物身上都有这种元情感。法布尔写《昆虫记》,就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动物。我们只知道学钢琴要从小抓起,忽略了对科学的热爱也要从小抓起。”

文波相信一句话:“教育要把学生带到他不知道却应该去的地方。”

什么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去”?不是知识灌输,正是老师和学生在不断接近生活的教育故事产生的。

“你看那个麻雀标本,省事当然可以花钱买,但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标本,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有故事,有情感,又有科研价值。珍藏在学校,几十年后,退休的老师,毕业的学生,回到母校,该是什么样的心境?”

这一切,等待时间来回答。

2019/75期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