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渡赤水》:电影中的大历史(五)

 沈听雪历史文集 2020-12-29

有了这次教训后,毛泽东认为开大会举手表决的这种方式不行,因而向张闻天提议成立精干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全权指挥全军行动。张闻天不懂军事,领导作风民主,就同意了毛泽东的提议。于是又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成立了“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负责人是周恩来。在这个小组中,王稼祥的进入主要是为了平衡中央领导关系,而周恩来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少有决断,敢于扛大旗的毛泽东就成为了实际上的决策者。他决心要打周浑元纵队,但又表示不放弃相机歼灭吴奇伟纵队。这样,就调动红军主力向鲁班场发起了进攻。可惜的是,周浑元部在鲁班场兵力密集,设防坚固,火力很强,红军这才是啃上了打固守之敌的硬骨头。战斗一天未能得手,黔军2个团也尾追上来,红军面临夹击,不得不主动撤出战斗。

鲁班场一战红军伤亡2000余人,徒劳无益,可以说是打了一个败仗,这是毛泽东也不得不承认的。从结果上看,毛泽东先前认为打打鼓新场的不利之处,同样在打鲁班场上体现了出来。也就是说,打鼓新场和鲁班场之争,并不是后来很多文章所论述的那样是毛泽东的意见更正确。实际上在当时的形势下,打坚固设防之敌都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因为在根本上敌强我弱的态势就没有改变,红军拼不起消耗,想在遵义附近建立根据地是不现实的。

鲁班场未能打下来,中央军又神气起来,吴奇伟纵队已北渡乌江追击红军,川军南下进占了遵义,滇军也进至毕节以东地区,包围圈越缩越小。无奈之下,中共中央放弃了建立川黔滇边根据地的计划,毛泽东、周恩来指挥红军向仁怀以北的茅台地区机动。为寻求战机,吸引敌军露出破绽,根据彭德怀和林彪等人的建议,316日,毛泽东等指挥红军突然从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向川南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蒋介石通过鲁班场之战发现红军实际上战斗能力并不很强,无力与其决战。因而判断其再次西渡赤水是已成强弩之末,可能要化整为零打游击。于是命令各路追剿军采取碉堡战术和先求稳定、次求变化的方针,对红军分路截堵,逐次缩小加以包围。这就是三渡赤水时的双方形势。影片中未能反映出这一阶段的真实历史,将红军领导人描写得太胸有成竹了。

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之后,红军的处境比之一渡赤水时更加困难和严峻。川军、滇军沿长江一线的碉堡群已成形,红军攻坚能力不强,难以突破。而赤水河以西地形不利,回旋区域狭小,大军不能久待。如等河东敌军碉堡封锁完成,红军就已陷于死地。为了摆脱危险处境,毛泽东等人迅速决断,不等敌人筑堡完成,回头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向河东地区进行机动,寻求战机。影片中则将之描述成了一个战略大佯动,调吴奇伟纵队过乌江北上,然后以高翔的瑞金团伪装主力,继续向西引开敌人,红军主力则急速调头东下,四渡赤水河,南涉乌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这些情节的设置主要是以结果倒推了过程,与历史真实有一定距离。

在真实的历史上,320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的红3团大张旗鼓沿镇龙山向古蔺前进,以麻痹吸引敌人,同时指挥红军主力以秘密迅速的行动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向南急进寻求机动。担负诱敌任务的红3团先后进占镇龙山,突袭明科岭,迫使古蔺之敌闭城坚守,产生了红军仍将寻机北渡长江的假象,吸引了追剿之敌纷纷奔向古蔺。待完成诱敌任务后,红3团随即折返,随主力部队从太平渡过了赤水河。对于红军的一系列机动,蒋介石颇为不解,遂于324日由重庆飞至贵阳,亲自督战。他认为红军北渡长江不成又再次东渡赤水河,应是举棋未定的表现,已然斗志涣散,正是将其一举聚歼的好时机。于是重新调整部署,命令各路军队停止筑堡,迅速向遵义地区开进,南北夹击,将红军歼灭在此处。

实际上,红军在两个月间先后四渡赤水,一直处于紧张频繁的机动状态,已搞得非常疲惫。因战斗和逃亡,全军减员1万多人,经扩红后也只剩2万人左右。部队中怨声很大,全不似影片中那样拖着白军走的豪情壮志。即使是在指挥层,对于部队下一步的动向也不是影片中那样有明确预见,而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毛泽东原来设想还是以机动歼敌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但是红军已过于疲惫,战斗力大减,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当时彭德怀、杨尚昆建议首先应跳出敌人包围,宜以南渡乌江为有利。毛泽东迅速接受了这一建议,改变了原来的设想,命令罗炳辉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向西南的长干山、枫香坝方向佯动,吸引薛岳的中央军北上;红军主力则向南急进,抢渡乌江,摆脱敌人。本来前线的国民党军是发现了红军有南渡乌江动向的,但蒋介石和薛岳麻痹大意,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328日,红军主力冒雨从鸭溪、白腊坎之间突破了敌人的碉堡封锁线。31日,除红九军团外,红军主力南渡乌江,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甩在了乌江北岸。

 从一渡赤水开始,到现在已超过两个月,红军是第一次跳出了敌人的集团包围。然而下一步何去何从呢?影片中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一直坚持要调出滇军,因而威逼贵阳,并摆出要东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架势,核心图谋始终是要入云南。历史上红军领导人可没有这么神机妙算,入云南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四渡赤水之后的形势是:东边仍是湘军,北边是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纵队和川军,西边是滇军孙渡部,东南是桂军一部。趁四面敌军还没有围拢过来之际,红军必须速定去向。现在往东、往北、往南都是强敌,已无可能;西面有滇军,唯有向西南,至滇黔边境尚有回旋余地。而要往黔西南,前边还横着一个有蒋介石亲自督战的贵阳。到了这时,为了调动敌人,赢得时间,毛泽东等人设计了一个主动的精彩演出。

就如电影中那样,以部分兵力佯攻息烽,主力直趋贵阳,大造声势,要活捉蒋介石。当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4个团守军,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位于西面大定的滇军孙渡部火速增援贵阳,一面要部下准备了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孙渡不负蒋介石之望,3个旅急行军400余里,33夜就赶到了贵阳保驾。然而,红军主力过息烽后突然改为东进,并在清水江上架浮桥,以一部兵力东渡清水江,向黔东佯动,又做出要回湘西的样子。蒋介石急令东面的湘军和东南面的桂军出动堵截红军,并令吴奇伟纵队和刚赶到贵阳的孙渡部向东尾追红军。当四周的敌人都被调动起来后,毛泽东等率红军主力突然以日行120里的速度向南穿插,进至贵阳东南。随后以一部兵力佯攻龙里,主力趁机从贵阳、龙里之间的20公里地域内穿过湘黔公路,直入黔西南。

影片中在佯攻贵阳、东调滇军的桥段上做足了文章,不惜以朱德亲临战场杀敌,并牺牲了瑞金团政委卢青松。历史上朱德亲自上阵是有的,就是在土城之战的危险时刻,但却不是在佯攻贵阳时。当蒋介石发现红军又往西边去了,只能无奈地命令吴奇伟纵队和孙渡部掉过头来尾追红军。如影片中演的那样,国民党军各部也来回往返折腾得疲惫不堪,骂娘一片。而我们的王道之主任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在追击红军的路上遭到瑞金团截击,中弹毙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