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聪逝世,写下《傅雷家书》的那对父子,永远离开了

 阅读是多么美好 2020-12-30

综合整理自:十点人物志,乐他教养

2020年的最后几天,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远去。

奥地利时间12月28日,86岁的著名钢琴家傅聪去世了,死因是感染新冠病毒。

此前,傅聪的学生孔嘉宁曾透露“傅先生已经住院两周,希望他能挺过来。”

谁也没想到,傅聪逝世的噩耗来得这么快。

在多数中国人心里,傅聪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之子,还是那个《傅雷家书》中受父亲谆谆教导的青年人。

实际上,傅聪已经年至耄耋。作为老人,他远离《傅雷家书》很久了。

除去父亲光环,傅聪本人亦是当代著名钢琴音乐家,在国际比赛上一战成名,钢琴方面造诣极深,被誉为“中国肖邦”和钢琴诗人。

正如年轻一代肖邦演奏者李云迪说的那样:

“得知前辈傅聪大师离开,一时难以置信……我始终相信古典音乐是永恒的,而那些离开了我们的大师们,他们在世界生留下了宝贵的声音,成为了永恒的一部分。”

谈论傅聪,要从《傅雷家书》说起。

金庸曾言,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家书》出版于1981年,四十年来被一再加印,这本家书早不止是父子间的私密交谈,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父母心中的教育圣经。

傅聪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音乐天赋,当他还是3岁稚子,就很喜欢听古典音乐。

小傅聪坐在凳子上,头刚刚与父亲的书桌齐平。每当收音机里传出乐曲声,他总能瞬间安静,细细倾听。

傅雷好友雷垣评价傅聪:“他长了一双音乐的耳朵。”

傅雷乐见其成,想着,无论儿子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幼年傅聪(左)、弟弟傅敏和母亲

傅聪7岁半学琴,练琴辛苦,孩子天性爱闹,每当傅聪稍有松懈,傅雷会严厉喝止,有时甚至按着他的头撞墙。

事实上,傅雷与傅聪之间有诸多矛盾,不是人们想得那么简单。

傅雷的棍棒教育中,暗含着传统东方视域父与子复杂幽深的牵绊。

傅雷本人有着极端的童年,幼时,他的父亲被诬陷入狱,含冤而死,独留孤儿寡母留于人世。

傅母望子成龙,对年幼的傅雷教导格外严厉,为了不让他顽皮,将他绑在桌腿上对着父亲灵牌认罪,严重时,傅母一度作势要将傅雷扔到水里淹死。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下,傅母对孩子的严厉教育颇受争议。

而这种教育方式,又被傅雷延用在儿子傅聪身上。

青年傅聪和父母在一起

与傅家来往过的很多文人都曾记录傅雷对傅聪的严厉教育。

作家楼适夷初去傅家,傅聪长至学龄,被父亲关在家里,傅雷对孩子永远一副不苟言笑的严肃神情。

傅雷亲自为傅聪编制教材,规定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吃饭时手肘该放哪里,咀嚼时声音是否礼貌,这些都被严格限制。

楼适夷的回忆中,傅家孩子在父亲面前不像普通孩子那样顽皮任性,总是小心翼翼。

杨绛也曾说,某次她与钱钟书到傅家做客,年幼的傅聪、傅敏兄弟在门外偷听,无意间被傅雷发现。当着众人的面,傅雷大发雷霆。

傅聪私下告诉她:“爸爸打我真痛啊!”

严厉教育下,傅聪养成一副急躁脾气,一度抗拒练琴。

但同时,他也的确热爱钢琴,极具天赋,19岁就获国际大奖。

青年傅聪

同年,傅聪远赴波兰留学,那时他已有名气,靠演出获得收入,出入坐出租车。

到了1957年的“整风运动”,傅聪也因此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1959年,国内形势严峻,傅聪的学业即将结束,25岁的他做出决定——出走英国。

这也成了傅聪一生中最大的争议。

傅聪称自己被逼上梁山,“有人说我向往西方,我并不是向往西方,我那是没有办法。如果回国,第一件事是面临劳动改造。”

钢琴家的手无比珍贵,这无异于断送他的钢琴生涯。

此后,傅聪远在英国,再也没有与家人见过面,傅雷父子一度断联。

十个月后,经过有关领导的批准,才恢复通信。这即是后来的《傅雷家书》。

从1954傅聪留学到1966年傅雷逝世,十多年间,两人通过这一封封家书互通有无,傅雷以父亲的角度教导他做人待物的礼仪与原则:

“一个人太顺利,很容易于不知觉间忘形的。”

“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傅雷家书》里,傅雷也教傅聪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信念: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

到了晚年,傅雷还为曾经对傅聪的严厉忏悔: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这一封封家书,不仅承载着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意和深切忏悔,也包含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

傅聪的成长路,

让我们反思,

再出色的天赋,

再好的教育理念,

再优秀的教育资源,

如果不是顺应了孩子的兴趣,

都不会有效果。

教育必须是以孩子为中心,

让他自我成长,

外力和外部资源都只能是辅助作用。

如果执意按照自己严格的残酷教育方式,可能会毁掉孩子。

如果用现代教育理念来看,早期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属于典型的暴力沟通,

这种不讲方法,不顾情绪的教育孩子的模式,差点毁掉了天才傅聪。

发现了傅聪天赋的傅雷望子成龙心切,傅雷用暴力方式逼迫孩子去拼搏奋斗,

反而适得其反,让其根本不想再弹琴了。

结果,那几年最关键的练琴黄金时间就这样荒废了,对孩子的天赋是一种浪费。

当然幸运的是,傅聪自己没有浪费天赋,

16岁考上大学后,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虽然浪费了几年学琴的时间,好在那时候竞争不激烈,

通过努力练习,弥补了差距,抓住了机会。

如果不是因为傅聪在云南大学读书过程中被拨动了心中音乐的心弦,

他可能都忘了自己心中对音乐的热爱,

不会在他独特的天赋方面继续刻意练习,也不会抓住被选中去波兰的机会。

他通过在芬兰获得“马祖卡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得以在波兰留学。

这也是他独立性的体现。

后来,因为意识到回国可能断送前途,他找到英国教师帮忙,也是具有能抓住机会的能力。

否则,回来后,在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他是很难练出来的,也无法跟随大师们学习。

这些也反映了傅雷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做好一个人,能够独立自主,然后再发挥特长。

在傅聪留学波兰之后,傅雷只能选择回到“非暴力沟通”模式,

以书信为沟通桥梁,充分展示了他的博学和教育理念,

最终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傅雷家书》也成为传世教育经典。

傅聪自己认为傅雷的教育对他影响最主要的是独立思考。

傅雷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独立思考,一切都不人云亦云,决不盲从。

     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都可能是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特质,

     家长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测评、发现和呵护这个天赋,

     千万不要用世俗的观点去改变影响孩子基于天赋和兴趣的选择。

     但是也需要培养孩子是个独立的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寻找和选择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