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云岗石窟

 昵称45109175 2020-12-30


深秋, 从包头出发,去大同云岗石窟。一路向南,儿子女婿驾车,行驶于景色不同的塞外内今古地域话语中。

【1】

云冈石窟建于北魏鲜卑族拓跋珪建都平城时期。那时大同便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云岗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经历60多年。

进入大同盆地北缘,远见武周山巅长城要塞驻马堡和对面烽火台,就想起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的当年云岗石窟景象:“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岗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齐名,世誉“石窟三圣”。

【2】

由半山停车场南下,时已过午,东山日光明丽,松柏掩映。我们于路旁石雕菩萨前“打间”用餐。尔后进城堡式大门。北侧湖光山色,宝塔显眼。转寺庙,过长廊,注目火树金花菩提树。步上佛光大道,向西迎阳光,行于两侧汉白玉雕镂立柱之间,顿生庄严朝拜之感。

将一座石头山打磨雕塑为信仰艺术,凝聚佛教历史、哲学、艺术,于自然景观演化出心灵的安祥本体,和繁华喧闹的附加,是何等的高超境界,怎样的脱凡超群、惊世骇俗和巧夺天工!

选五周山为尊佛造像之本,原自北魏第二位皇帝明元帝。他继位承父业,数次登武周山祈拜,并封为“常祀之山”,明元帝每祭必亲临,“又崇佛法,建立图像”(《魏书.释老志》)。

【3】

云岗石窟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五十三个主要洞窟,石雕造像约五万一千多尊。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即文成帝复法的产物,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这五窟象征北魏的五位帝王。五窟平面为马蹄状,穹隆模拟印度草庐形,开明窗,布局紧凑,安排合理。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凿雕于云冈石窟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3、5——13窟。是北魏迁洛以前最稳定兴盛的孝文时期。以其国力集中全国优秀人才为保证,雕凿题材、内容、型制发生变化,出现“秀骨清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精美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该时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开诵经道,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四壁对称,风格古朴,技法精湛,刀工娴熟,巧夺天工。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脖颈细长溜肩。佛陀庄严,菩萨清秀,力士、护法天神威武雄壮,飞天盘旋飘逸,翩翩起舞,静中含动。烦琐的西域衣纹变为袒右通肩阶梯式衣纹,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这是积极改革创新时期掀起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其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此   间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后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亲贵、官吏以及邑人信众间延续。他们充分利用原有技艺开凿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中、小型窟龛于大窟间从东往西布满崖面,约有200余座。大多是单窟形式,不再成组。多数洞窟不开明窗,采用四壁三龛和四壁重龛式,排列如蜂巢繁星而不显零乱。大小相间,内容不同,雕刻技法有明显变化。佛像清秀慈善,菩萨温雅端庄,比丘信士虔诚恭肃。这些雕像以生活为基础,富有人性化气息和地方特色,衣饰更加复杂多样。积德行善、求福往生、向往西方净土等题材流行。佛传浮雕有“雕鹫布阿难”、“三道宝阶”等。造像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后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由东到西游览一遍,我们于露天大佛前照相合影。我又返回顺石阶上了龙王庙。此处地形高阔,可俯眺南面河谷。过去石窟前的灵岩寺、通乐寺、鲸崇寺、护国寺、镇国寺、华严寺、兜率寺等土木建筑早已损毁。在其遗迹上修建了公园、博物馆、商品美食街等建筑,一扫过去一度的沙土荒凉。武周河被护坝隔于南畔,如一条玉带蜿蜒缠绕,芦苇丛生,树花夹岸,野鸭潜于苇草,鸳鸯戏于水面。东西行道若隐若现……

避过人流高潮,我又从头重游,钻洞进窟,细观辩察,私拍摄相。

现存石窟大致可分为两种型式:即龛洞式和“制底洞”。前者将大型佛像刻于龛洞里,典型的有第五和二十窟;第五窟前建有木构四层楼,第二十窟属“昙曜五窟”之一,顶前部己塌毁,大佛全部露天,为云岗第一大佛。后者是于方形洞内中央造方形塔柱,四面刻滿佛像。以第六窟为代表,位于云岗石窟中央,门前为四层高楼和“庄严法相”四字横匾,系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日到该寺游览时亲笔题书。洞窟上下层均有佛像,四角各刻出檐小塔。洞壁三面和下部雕有释迦自诞生至成佛故事,规模宏大,雕饰精美,冠绝诸窟。

【5】

北魏灭亡后,云岗石窟局部仍有修雕。唐贞观十五(641)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大同)作为陪都称“西京”,辽道宗帝时期进行为期十年的修建,恢复十寺。金代皇统初重修灵岩大阁九楹,又筑石垣五百步,复完山门气象,云岗复现旺盛。元明之际,云岗石窟再度荒凉。清顺治八年(1651)再修。康熙帝平噶尔丹后回京经云岗,御书“庄严法相”大匾。之后各帝均对云岗石窟进行维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成立专门保护研究机构,按周恩来总理指示“强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护文物”。修复破窟,平整石窟前大片砂石荒滩,修建扩建了经堂、戏台、花园、四层大楼和悬空走廊等建筑,于石窟周围大量植树造林,在主要窟内安装电灯等设施。

【6】

云岗石窟的佛教人物造像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佛像。1  佛祖释迦牟尼坐、立、说法、修行、禅定像。多数两侧有菩萨、胁侍佛或弟子。2 释迦多宝同龛坐像。多宝塔呈于佛祖前,释迦开塔门显神通,法力无边,普度众生。3 弥勒像。为“未来佛”,佛祖接班人,原属婆罗门家族,后上兜率天宫,在华林园龙树下成佛。4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佛。常有菩萨伴随,左是观世音,右有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又称“无量寿佛”、“接引佛”。5 三世佛。指过去、现在、去来三佛。6 七立佛。佛经讲释迦牟尼成佛前有六佛,即毗婆尸、尸弃、毗舍婆、拘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共七尊。7  千、万佛像。佛经记过去庄严劫,现在胜贤劫,未来星宿劫三世出生的三千尊佛及众佛。8  涅槃。指释迦牟尼功德圆满,教化众生,足迹踏遍古印度,临终涅槃之像,称“卧佛”。面东靠西,头北脚南。

菩萨像: 1 观音菩萨。观音,听其音闻其声则出现。与大势至为阿弥陀佛左右胁侍。大慈大悲,显三十三种化身普救众生,特征为手持杨柳净瓶。2  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特征为花冠上一宝瓶。3 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或毗卢遮那佛的左胁侍。手不释卷,博学多闻,象征智慧辩识。特征为顶结五髻,乘狮子,有时也持宝剑。4 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或毗卢遮那佛右胁侍。专司理想,表示所起万行欲达彼岸。乘白象除世间诸害。

弟子像。1迦叶、阿难,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最有代表性的。以苦行多闻著称。2 十大弟子,有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阿那律、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优婆离、罗睺罗、阿难。3 天王、力士像,即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守护须弥山。力士也称金刚,手持金刚杵,降妖镇魔。4 飞天。佛教文化中称“香音乐神”,能演奏,善飞行。李白诗赞“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以、后泛指飞动之仙人,反映古人渴求自由,征服太空的信心。

八部护法天神像。即天龙八部,大多数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外道的崇拜神,后皈依佛门,成为八部护法天神。分别是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

另外还有文成帝、孝文帝、文明皇太后等造像。

【7】

云岗石窟的佛国圣境中,包涵十分动人的故事。佛母洞(第六窟)佛传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由生至成佛到涅槃、创立佛教、教化众生、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古印度五十年的经历。有锣鼓喧天,国王骑象出城,迎太子回宫;星相命理仙人观;姨母精心养育悉达多太子;箭穿铁鼓涌泉水;张灯结彩迎新人;游四门,遇老病死,长者指路;父子对话;寻师访道,山林之苦。还有五华洞奇丽雕刻佛传故事(第九——十三窟),描绘释迦牟尼的前生足迹;有胜境须弥山,山丘起伏,松柏苍翠,绿草如茵,动物出没。九山八海组成的须弥山,上层为金轮,中间是水轮,下层为风轮。此地四季如春,鸟语花香。山分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洲,都有护法天神保护。还有天生好布施的须达孥,孔雀王朝第三代居主阿育王,发动战爭,扩充疆域,后来归依佛教并立为国教,被尊为”护法天王”。还有斗法降伏妖魔,释迦牟尼最后走完人生历程,期盼弥勒……

石窟(第12窟代表)中有排箫、箜篌、腰鼓、筚篥、琵琶、琴、笛、筝、瑟等乐器,加上乐工伎艺,飞天舞蹈,组成阵容强大的佛乐仙音,让所有故事有声有色,鲜活生动,传播佛事佛音,在宇宙中荡扬飞升。

【8】

云岗石窟的造像,于整座石质山体上进行,比一般寺庙的木刻、泥塑、铜铁铸造等具有无比优越性。这大概是吸取之前的毁佛灭法教训。   

唐人宋昱天宝末年写诗《题云岗石窟寺》: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云冈石窟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兴造的皇家石窟寺,在历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营建运动,影响远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区。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称为“云冈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云岗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享誉世界。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