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李平东方明珠 2022-05-22 发布于上海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石窟艺术非常发达,目前还有很多遗存。

西起新疆,东至辽西,西南至四川,东南到江苏、浙江,都有这一时代的石窟。

其中以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为最有名。

莫高窟,通说以为始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近来有人把它推定为西晋时期。

云岗石窟,大约创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造像碑记最早的为太和七年(483)。石窟的构造,渊源于印度巽加和安达罗王朝时代的“支提窟’和“毗河罗窟”。所谓“支提窟”是作为聚会和礼佛的佛殿。其形制,一般有两下列往和半圆形空间,建有石雕的佛塔。窟顶有卷式装饰,一个或数个不等。这种建筑,正面有窟门的楣框,上有拱窗,可使阳光透入。这种正面的建筑设计最能引人入胜。

在五世纪以后,开始雕凿佛像。所谓“毗诃罗”则与此不同,它普遍与迎兰混称,即讲堂及精舍。最普通的形式是中央设方形或长方形的广堂,于堂之正、左、右三面造许多僧房,各有出入之口通于中堂,各房内设有石坛,或为坐禅之用。中堂正面之后壁与“支提”相仿,于壁面刻有佛塔。又堂之背后造有小别室,安置佛塔,或单设一坛。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这两种石窟形制传到中国之后,逐渐就中国化了。支提窟的前端往往出现中国屋顶形的“人字披”,毗诃卢窟的顶部也出现中国式的藻井。在龙门、敦煌的北朝石窟中都出现这种情况。

印度的支提窟相当于佛教徒的礼拜堂、毗诃卢窟则是佛教徒的住处。

到了中国,情况完全不同了,它们是作为功德与宣传之用而修建的。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莫高窟的造形艺术,彩塑较多,属于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有三百多,小千佛约有千数。

就其题材来说,多为释迦、弥勒、多宝佛的塑像,其次是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像,再就是佛弟子比丘像和天王、力士之属。浮塑方面以飞天、伎乐为最多。

人物面部造形,含有西域形象的特点。其衣着或祖肩或通肩,衣纹细密而贴体,菩萨披肩长裙与裸其上体,都有曹衣出水之趣和健陀罗作风的影响。

云岗石窟以石刻造像著称于世。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在最早的昙曜五窟中,五尊大佛,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各窟大佛以北魏的皇帝为模特儿,即:太武帝(18窟)、明元帝(19窟)、道武帝(20窟)、景穆帝(17窟)、孝文帝(窟)。

颜面和服饰都有西域的影响,但由于以帝身为佛体的关系,中国人的气质己显然增加了。

虽然如此,第八窟的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五头六臂乘金翅鸟的鸠摩罗天、十三窟的供养天人像,都是外来的东西。特别是不少窟内出现的佛传与佛本生故事以及《维摩诘变相》浮雕等等,反映的是异国情调,在表现手法上则流露了中国的作风。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中的北朝石窟,以古阳洞与宾阳中洞为最有名。

古阳洞主尊为释迦牟尼,傍有二菩萨,南北两壁各有三列大龛,小龛百计。

雕像丰富多采,精美异常,龛楣、龛额的设计诡形奇制、变化多端,为龙门石窟之冠。古阳洞的造像,还有浮雕佛传及本生故事。在其南壁靠近地面第一层大龛之间,有一佛传图,而南壁的释迦多宝龛媚上有佛传浮雕,它完整地刻画了释迦牟尼的入胎、诞生、立为太子,以至苦修成道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的选择和构图的安排上,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把成道放在正上方的中央部分,就更加醒目。宾阳中洞,就是帝后礼佛图所在之洞。这个洞窟佛像的特点,汉化的色采更为明显,表现了由云岗向隋唐过渡的作风。(有关三大石窟部分,参考李浴《中国美术史纲》第458—519页)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全部石窟共六百余,中有壁画的共有468个。

壁画的作风有印度样式的,有波斯萨珊式的,有属于于阗、龟兹系统的,也有完全是中原传统形式的。壁画的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

在古代凡是用绘画或雕刻表现在佛经中故事的场面,叫作“变现”、“变相”,一般简称为“变”。壁画中这种“变相”或“变”,又可以按照它所依据的经典分为三种。

一是根据某一部经典,将其中所述的信仰中心,例如某佛,以及其侍从在其所领区域内的种种活动,用绘画表现出来。

二是依据释迦牟尼传记的经史,将佛的一生的故事单独地或系统地描绘出来。

三是依据佛本生故事来绘图。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麦积山,在甘肃省天水县东南,从正面看,很像当地农家的麦积堆。

由最低处之五一号龛至岗顶高142公尺,矗立在青翠的群山之间,显得很奇特,很突出。

麦积山有一百八十多个龛和窟。规模最大的是“碑洞”(一三三号),高5.97公尺,横广14.91公尺,进深最大处11.5公尺。也有很小的石龛,小到人都进不去。此外还有几个崖阁。

“上七佛阁”(○○四号)最大,它的长廊——“散花楼”在七个大石龛的外面,高.7公尺,长30.5公尺。

麦积山造像始建年代,根据西崖第一一五号窟中须弥座上的墨书发愿文看来,至晚在北魏景明三年(502)以前就已经有完整的龛窟和造佛。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据《魏书》的记载,则早在公元四二四——四二六年之间,就有高僧隐居麦积山前的寺院,僧徒三百余人。可见这时期这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佛地,已有可能营造石窟。

记载中的麦积山那些壮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物已经没有了,崖阁、龛和窟中的塑象、石刻、石碑、壁画还保存了不少。

除了无数用模型印制的小佛象之外,大小佛像约有一千尊。

受了粗糙的砾岩石质的限制,如同敦煌石窟那样,这些佛像几乎全部是泥塑的。

大部分是北魏后期、西魏,北周以及隋、唐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后代重塑或重妆的。

西部小龛窟的佛像毁坏程度较小,而且大多不是重修重妆的。未经重妆的塑像,虽然被烟薰得黝黑,丧失了外部妆绘的灿烂色彩,可是作为雕塑来看,形象还是很美丽很动人的。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

完整的大石佛二尊,为北魏杰作。石碑十八块,有简朴而优美的浮雕。因为受了地震、潮气(麦积山终年多雨)、流水和野乌的损害,现存的壁画不多,虽然多半残缺不全,模糊不清,却都是当时的美术精品。

麦积山那些静坐着的、眼光向下、永远微笑着的佛或菩萨,似乎在沉思,似乎陶醉在某种幸福的瞑想里,似乎存心不和观赏者发生关系,观赏者却不能不被那特别而不普通的神态所吸引。

例如一二三号窟内的佛像之一,它那种矜持,温婉和愉快的神态,是很自然很生动很感人的。

这些塑像和中亚或印度佛像不同,和中国北魏其他各地区同一时期的佛像也不完全一样。

如果说有名的龙门古阳洞佛像的外形还显得有些过于清癯,那么,麦积山“碑洞”左侧的小佛像就具备了柔和、圆润、丰满的特色。

以面部而论,虽然面型和眉眼都是修长的,基本上是北魏末期流行的风格,却显得更婉美动人,透露出向隋、唐艺术风格过渡的端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