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是毒草还是良药?

 晨晓光 2020-12-30


一叶障目

      数年前,我看到一篇大学老师发表的网文,大意是这样的:他春节期间带着太太和孩子回老家过年。老家地处偏僻,孩子没有游乐园可去,便要他给讲故事。于是,他便给孩子讲了一个《三国演义》中的“赤壁鏖兵”。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听完“蒋干盗书”“借东风”等故事之后,反应激烈,斥责他专讲设计骗人和封建迷信的事情,不好听。他的太太知情后,也埋怨他不该给孩子说那些阴险害人、装神弄鬼的事情,还嫌世界不够乱吗?

      这位老师据此深刻反省道:像《三国演义》这样,那些一直以来被我们奉为神圣的所谓名著,其实是害人至深的大毒草。

      这个结论下得武断、草率,令人心惊。

      其实,这位老师的问题很好解决。他只需要告诉他的妻儿,心胸狭窄,阴险欺诈,装神弄鬼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就可以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中华文明中一以贯之的大义,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格外鲜明,无比细致。但非常可惜,这位老师没有这样的认识。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非常伤感

      无独有偶,前不久,一位著名教授又发文,一如既往尖锐批评《三国演义》。只是这回,他更加直截了当,非常傲慢地宣称:《三国演义》不但有毒,而且是无可救药的胎里毒。他的论据是“刘安杀妻”和“白门楼刘备不救吕布”两节,重点放在“刘安杀妻”上。

      他是这么议论的:“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被当作救世主来塑造的,却原来这救世主竟吃人肉。”

      他真的说错了。首先,刘备肯定不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救世主,充其量也只是汉末诸多奸雄中的一个枭雄而已。在描述刘备人生的收官之作夷陵之败时,罗贯中将刘备的蛮横无知、刚愎自用等人格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刘备他不但不是救世主,他连自己都救不了。

     所以,这位教授的这个众所周知的说法是强加于人的,与动不动就“我代表公司全体员工……”“我代表年轻的一代……”这样的说法是一样的性质,靠不住。但这个话题说来话长了,我们先不展开。

      单说“却原来这救世主竟吃人肉”。首先,这样的语气议论真不地道。先给人强加一个救世主的大帽子,后讥嘲挖苦人家“竟吃人肉”,狠狠地损人家一把。不可以的。

      这位教授可能也觉得自己这样说有失公允,自家先做了一点修正。“那么,刘备知道自己吃的是人肉吗?开始不知道。刘安说杀的是狼。”这是老实话,但马上他就又不老实了。

       “但第二天知道了,又怎么样呢?”教授引用《三国演义》原文说:“玄德不甚伤感,挥泪上马。”

      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位教授把“不甚伤感”解释成了“轻描淡写”的不怎么伤感。错了。不甚二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怎么样,也就是轻描淡写的意思;另一种,是非常,很高程度上的感情。而这里的“不甚”恰恰是“非常”“很”的意思。

      我们常常听到“不甚哀悼,不甚感谢,不甚荣幸”等话语,都是很,非常的意思。正确的解释是,当刘备第二天知道刘安为了招待自己竟然杀妻之后,非常伤感,很伤感,这才有“挥泪上马”之说。如果不怎么伤感,哪来的挥泪上马之说呢?

      这位教授的旁证是刘备“没骂刘安不是人,没骂,只是’称谢而别’”。刘备为什么没有骂刘安,这才真是一个大课题。

      须知:糊涂人是骂不得的。尤其是那种为了对你好而不惜犯罪,不知道危险的人,更是骂不得的。因为他糊涂,不懂道理,你骂他,他不但不会知错,改错,而且觉得委屈,会记恨。要想让刘安这样的人知错,可不是一时半会、一两篇微文就能解决的。

      骂不得,说不明白,所以才伤感,所以才只能“称谢而别”,挥泪上马。

      为什么会有像刘安这样糊涂人,犯下血淋淋的罪案还不自知呢?大主题来了。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大义之所在。因为“桓帝禁锢善类”,做皇帝的人将好人好事好话一律禁绝了,善恶的标准丧失了,才有汉末“群雄争霸”生灵涂炭的惨事发生。才有人民失教,或不如禽兽这样惨景出现。

      一切的悲惨,根源都在禁锢善类上了。刘安一个少年猎户,谁教他圣贤之道了呢?肯定没有。他还能知道崇拜“英雄”,还知道“老母在堂,未敢远行”,恐怕也只能解释成良心未泯了。写到这里,我的心头又开始发紧了。我不禁想起来,前不久闹得全国都沸沸扬扬的一桩少年谋杀案。

      也是一个少年人,居然把同一小区的一个小女孩给杀了。案发之后,不认罪,不忏悔。家长一开始也拒不露面,不道歉。《三字经》上说:“人不学,不如物。”真的不如动物。刘备为何“不甚伤感”,正在此处。天下大乱,人民失教。正欲有所作为,前途却一片迷茫。    

      至于,曹操为什么在听到刘安杀妻的惨案之后非但不感伤,反而做出送金百两的举动,欲人愚忠盲从,不要良知,不要正义也。在大圣罗贯中笔下,如此奸雄岂能遁形。

      但曹操也是朝廷背弃圣人之教的受害者。若逢治世,他也是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能臣,窃以为应该不在大唐的娄师德、狄仁杰之下吧。一代“治世之能臣”,遭遇昏君乱世,也只能蜕变成“乱世之奸雄”了。

      行文至此,挥泪打住。只是想说:《三国演义》是圣贤经典,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理甚深。莫辱骂,莫曲解。中华民族要平安度过当下的世纪性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需从中得益之处正多。

—  END  — 

文明原生态   清泉入心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