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2020年度推荐书目

 Joyce景红 2020-12-30

很多人希望我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书,我认为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个人喜欢并不代表完全赞同其中所有的观点。所以我一直以来只分享书目,除了公司内部非常熟悉的人,不大荐书。到年底,又有很多朋友在问我要书单,今年大概读了百本以上的新书,还有些重读的书,全年总计应该不下二百本书,好书不少,烂书也很多。

 
文中推荐十本书符合三个标准:
1, 今年本人不止读过一次
2, 容易读,或者起码不难读
3, 有实用性有启发。 

给大家参考。每月我读过的大部分书单在我每月复盘中都可以查到。




Vol.

01.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迈向复杂世界的心智成长》

【美】珍妮弗·加维·贝格


这本书里详细描述了成年人成长的模式。这本书是我今年收获最大的一本书。
罗伯特·凯根——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一三十多年前的研究显示,人类意识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大部分成年人都曾经走过童年常见的“魔幻心智”(magical mind)阶段;在少年时期经过“以我为尊”(self-sovereign mind)的阶段,社会上总是有一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能突破这个意识阶段,但大部分成年人都会在社会化的环境下顺利进入“规范主导”(socialized mind)的阶段,而且很多成年人会忠于这个阶段,一直到老;当中又有一些为数不多的人,可以通往更高的“自主导向”(self- authored mind)阶段;但只有少数的人,可以真正接近罗伯特·凯根所描述的最高意识层次:内观自变(self- transforming mind)。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关于认知,这几年中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分类,大多缺乏科学基础,各家观点,听听就好,但是这本书的论据是经得起推敲的,书中对成长和认知的分层以及每个层次的特点都有很详细的说明,非常适合观察团队的认知层次。


Vol.

02.

重来3

贾森·弗里德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重来》系列今年出三了,对于喜欢前两本《重来》,《重来2》的人来说,一定要读读贾森·弗里德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这两位创业者又怎么说了。
虽然个人觉得这本比前两本价值要略低,却无意间发现第三本《重来》在豆瓣上评分最高,还进了年度榜单,见仁见智吧。
本书的主题是反对工作狂,倡导公司管理者建立更为冷静、高效的企业文化,减少浪费,减少带来干扰和持续压力的事。
书中有些颠覆式的观点,比如:书里反对的是舍本逐末地把完成目标、改变世界当成终极要义,而更应该把精力聚焦在踏实干活,为客户创造价值。我看过太多公司简化管理,设置雄心勃勃的数字目标,然后为了实现它无所不用其极。
“一个目标也不设,你照样可以运营一个伟大的公司,绝对可以。做实事用不着仰赖虚假的数字。如果你非得有个目标不可,那来个简单的怎么样?让公司生存下去,好好服务顾客,或者成为一个能让员工开开心心来上班的地方。这些目标不太容易量化,但并不等于它们不重要。” 而书里推荐的做法是:没有目标。大家在一起共事是基于信任、共识,真心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仅此而已。
我读这本书感觉是我很多方面是认可这两个家伙的观点的,甚至我们公司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让公司生存下去,本身就是不容易的目标,所以数字肯定是需要的,但是太大的愿景、价值观,对于员工来说,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书中说的“问问人们在必须完成工作的时候会去哪儿,你极少能听到这个答案:办公室。”确实是实情,更自由的工作是每个人向往的,不过自由背后是自律啊。


Vol.

03.

大器晚成

【美】里奇·卡尔加德


这本书我是为书名而所动,开始觉得是鸡汤,因为道理特别简单。开始准备在《得到》每天听本书上利用在机场候机时间听下就差不多了,听后觉得还是有逻辑的,就再通读了一遍。
年轻是个优势,这不假,谁不想成名趁早?但是,绝大部分人少时平平已经无法回去了呀,而且现在再红再火也可能是明日黄花,总不能抱着已经回不去的昨天而哭泣到死吧。好在,中年,其实是一种更大的优势。而且不仅是中年,你从出生到老去,每个年龄段,你都会获得某种相应的,其它年龄不具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所有人都可以大器晚成。注意,这可不是一句鸡汤,这背后其实有来自神经科学、脑科学、社会学上的一整套解释的。


Vol.

04.

《关键人才决策: 如何成功搜猎高管

【阿根廷】费罗迪


这本书英文叫《Great People Decisions》,这本书实在不新了,这本书从我入行早期起我就读过多次,每年还是会看。目前仍然是我看过高管搜寻乃至猎头行业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是亿康先达的高管搜寻顾问的作品,猎界更出名的另一个译本是2008年出的《才经》。个人觉得对于非猎头行业的人这个版本更好一点。
人才是组织的核心。对组织的领导人来说,寻才、选才、育才、用才和成才绝对是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像杰克·韦尔奇所言,每个领导人首先应是一个人力资源专家。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才决策既艰难,又费时,而且风险极高。于是一方面人人都意识到人才决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缺乏系统而实用的教育、培训和资源。
“大多数领导者无法从自己的人才决策经验中学到很多东西,除非有人在基本方法方面为他们提供正规的培训。”作为猎头业工作了十多年的人,我非常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职场上,太多人容易把自己的经验当成是规律,市面上太多成功的老板其实不擅长人力资源选用育留,大多数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不擅长为他人做职业规划建议。



Vol.

05.

《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美】斯科特·索南沙因


《延展》,这本书万维纲老师解读过英文版叫《俭省:释放“少”的潜能,取得“多”的成就》,核心思想是更好地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结果。斯科特·索南史恩 Scott Sonenshein说的延展,就是这么一种思维模式——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着绝境。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的人,索南史恩称之为“追逐着”。

其这个追逐心态,有三种来源:

第一种来源是跟别人比;

第二个来源是我们总是认为要想办成更多的事儿,就得动用更多的资源;

第三个来源是我们单纯就是想要“更多”。

延展思维有三个好处:

第一,延展者关注长远目标;

第二,延展者的攀比心理比较弱,不会陷入追逐者绝境;

第三,延展者总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

延展思维跟《稀缺》中穷人思维的被迫性不一样,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俭省——不是买不起,是我不想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每次到了手头资源缺乏的时候,先思考一下,我还有哪些是可以用的,今年我有几次隔离时,这个思维都给了我非常好的帮助,以至于经过多次练习,成了我的习惯思维中的一种。



Vol.

06.

《性格拼图

【德】西尔维亚·洛肯


性格可以决定命运吗?这是我一直在职场上观察的课题之一,今年读了很多本关于性格的书,包括西尔维亚·洛肯更有名的那本《内向心理学》,还是最推荐这本。
我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受性格影响,遵从本性出发会比较舒适,但是正如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可以突破舒适圈的。
性格可以影响我们,但不能决定我们。你的性格类型塑造了你,但没有锁定你!我们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位于“内向—外向”两个极端之间的曲线,区别仅在于更靠近内向还是外向。
每种性格类型都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自由空间——作为外向者有时需要从事内向型工作,比如科研或埋头写作;内向者有时需要从事外向型工作,比如销售、讲话或管理团队。
本书还告诉我们:真正的性格形成于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虽不能选择自己的遗传特征,但可以根据环境和心境的变化,自主地做出选择,在性格曲线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区。只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需求,你完全可以发挥能动性,不断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在形形色色的协作关系中(与家人或伴侣相处,与朋友或同事相处,与老板或员工相处,等等)做到游刃有余。



Vol.

07.

激发内驱力,以小小成功点燃工作激情与创造力

【美】特蕾莎·M·阿马比尔

【美】史蒂文·J·克雷默


这也是一本老书,主要让我们以小见大很多职场新人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大事其实并不多,以至于我们不擅长做大的决策,在大机会真正来临时,往往缺乏准备,这本书强调经常性的以小成功推动自己工和心理上的变化。
这本书论述不够简洁,但是道理很值得职场人和团队管理者思考。
小赢(和小败)的影响力小事情也可能对工作心理造成大影响。你也许能想起来,对你的工作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历史事件在客观上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积小赢成大胜是普通人成功之道啊。


Vol.

08.

成功,动机与目标

【美】霍尔沃森


自我成长方面的好书非常多,我每年都会读很多这方面主题的书,霍尔沃森本人也有多本关于目标达成的书,说实在的,大同小异。
这是一本我读过多次的书,我认为也是霍尔沃森本人目标达成方面写得最好的。我有时也会经常参考书中观点。我最喜欢书中这句话:“尽管我们有时不知怎样才能实现目标,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清楚地知道需要做些什么,可仍然会失败。”
我们每个人的职场,无非是找到动机,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Vol.

09.

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赫伯特·西蒙自传

【美】赫伯特·西蒙


今年读了好几本很优秀的自传和传记,值得推荐的也不少,比如《人生由我》《异见时刻》《勇气:做无畏的自己》(有趣的是这三本都是女性自述或写女性的)都值得一读,也更有趣,但是赫伯特·西蒙让我的感觉是平静,今年其实是个平静的一年,我没有太多需要巨大勇气才能做到的事,反而需要不断在平静生活中寻找突破,所以我个人喜欢赫伯特·西蒙自传,但如果想看更好的故事,推荐那三本中的任何一本,尤其适合女性。
赫伯特·西蒙是20世纪罕见的全才型的科学家。他年轻时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后来则成为人工智能(AI)研究领域的开创者,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获得者。他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决策理论之父、智能建筑之父、心理学量表之父……
这本书在1998年翻译叫《我生活的种种模式》,我曾经买了一本98版的,主要是出于我这样一个经济学学渣的情结。那时我还在读书,专业就是经济学,每天在为枯燥的模型而烦恼,听老师介绍赫伯特·西蒙,震惊于一个人能在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这么多跨领域得到世界最高奖,当时我记得老师崇拜不已地告诉我们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和心理学最高奖的人。当时感觉我这样的学渣是绝对不能走学术路线的,否则有这样一尊大神在前,是没活路的。
这本书98翻译本说实在的,翻译一般,有点碎,对于一个对AI,科学一窍不通,缺乏基础理解的经济学学生原先根本读不下去 ,或许是由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采用的是对生活的各种模式的分析的角度来写得,很少有人能够得上这种生活,离当时自己的世界太过遥远。这次再读2018新翻译本的,还是觉得翻译不够灵动,可能为了保留大师的思想,反而束手束脚,但是可能因为自己阅历的原因,收获比以前大。
赫伯特.西蒙将他生活比作花园或者是有数不清房间的城堡。看似迷宫,其实都由人生大课题所牵引: 人的决策行为 > 预算决策 > 政治学与经济学 > 决策思维 > 心理学 > 有限理性 > 计算机科学 > 人工智能 > 人的决策行为……
赫伯特·西蒙在自传里说“我曾在科学迷宫中扮演了许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尽了力,也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在现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扮演多角色,我们虽然天赋和成就和赫伯特·西蒙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可以“对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尽了力”。
读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深刻感受,这是我在2000年左右第一次读这本书就有的,要学好经济学,数学不好就会渣啊。要学好很多学科,都不能回避基础科学。


Vol.

10.

陆游的乡村世界

【中】包伟民


人物传记是我很喜欢的一类题材,很多人物传记比名人自传写得好很多,我想大概一是因为名人不一定自己写作能力就很强,二是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第三者视角和自己的视角差异是很大的。我虽然不是啥名人,但在接受了几次个人专访后感觉就很深刻,记者关心你经历中的那部分原先是你自己根本无感的,你自己感动的那段经历别人可能一个字都不会给。
今年在我最down的时刻,陪我的是陆游。
写陆游是个艰难的工作,他的作品太多,存世9362首,假如按一天一首,节假日不休,也要写上将近三十年。而且质量上佳,公认是一流的诗人,七十二册的《全宋诗》,收录了九千多位诗人的作品,光陆游一个人的诗就占了快三册。
陆游写诗就像写日记,他的诗是“诗体记日记”,内容非常丰富。这就给写传记的人很大挑战,一方面资料极其丰富,有多少人能把他的诗全部读过一遍?另一方面,有多少人能有超越他的表达能力,从这些诗作中还原他的思想?所以,写他的传记类作品,很难逃被Diss的命运。顺便扯一句,我以前一度觉得陆游是写穿越文最好的题材之一,曾经动过写篇小说的念头,后来一查已经有不少失败作品....
有关陆游的传记,除《宋史·陆游传》外,近现代朱东润先生所作的《陆游传》是再版次数最多的作品,朱东润先生是著名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他的《张居正大传》一直据称是中国传记文学经典之作(我一直不太能读下去)。陆游传个人觉得写得也不算好,属于学者传记类,比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语言要差很多,可能是因为朱先生编书的时代背景吧(成书于1959年),并不推荐读。
《陆游的乡村世界》作者包伟民先生是宋史学者,看这本书比较适合闲暇时翻阅,从中学习一下研究的视角。对于陆游这样的多产的文豪,我们找一个角度去研究,反而会轻松些。
陆游受过极好的教育,生活阅历丰富,活得还长,他的人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的代表。
陆游三十多岁才当上一个小官,直到八十六岁逝世,这五十二年里,真正在任上的时间不过二十二年,剩下的三十年都是赋闲在家。正统的职业生涯不可谓有多成功,但是陆游生活内容、精神世界多姿多采,他的诗词文章也是多姿多采的,不只是忧国忧民,扶危济世,也有闲情逸致,风花雪月,无论是人品还是才学都是文人中的顶尖人才,可谓妥妥的超级跨界牛人。
陆游的诗从爱情到军事,从乡间生活到金戈铁马,小花小草到时事针贬...简直无所不包,而且还都有佳作,真是神奇。每当我要掉书包,找不到古诗,就随便找找陆放翁的,基本都能找到,立马能提升Big。
陆游和杜甫都不是功臣名将,可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功业,尤其在国难当头之际,这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他们决不认命,永远激情澎湃的处世姿态,诗意的豪言壮语,不仅能给后人以崇高的美感,更能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每次在我懒惰或者觉得自己时运不济,诸事不顺事,就拿陆游传记看看,人家在那样的乱世,经历如此坎坷,真正叫怀才不遇,还如此勤奋进取,你这么平凡还有什么资格这样那样的矫情呢?再没能力也还是可以写作吧!

世上确实有赫伯特·西蒙这样的全才,也有李白那样的天才,但是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容易,但是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且我们的条件比陆放翁的时代好多了。既然天赋普通,学习陆放翁这样持续努力做好手头能做的小事总是可以的,正如放翁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也可以来自于持续的磨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