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盏茶的江湖

 响品有约 2020-12-30

柴烧,虽然是人类最古老的器具烧制方式,却在瓷器兴起后逐渐退居二线,不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实用器具的首选。近年来新兴的柴烧产业,更加偏向艺术设计与高端消费领域。

艺术家们借助柴烧工艺,尽情施展自己对中式美学独到的理解。柴烧器具的色泽与肌理充满古朴的意趣,使人玩赏时能放松情感、陶冶身心。追求慢节奏生活的现代人,越来越能体会到柴烧器具中的自然之美。

柴烧在烧窑的过程中,温度全靠工匠投入木柴的频率掌控。柴、火、烟、灰在高温的转化下发生激烈的反应。与瓷器相比,陶土在高温柴烧后依然能保留着毛细孔,再经过人的日常使用又会发生改变。

这些细微孔洞同时为柴烧器带来金属般的密度和质感,又没有一丝杂味。与紫砂器具相比,柴烧的烧结密度更高,毛细孔更细,留香好,又能呼吸。

如果说现代陶瓷工艺是以精致细腻的表现见长,那么柴烧器具则充满朴拙自然的原野诗意。经过火焰与烟灰淬炼的陶胚,釉色形成全凭机缘,纹理天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柴烧之美,美在它的浑然天成又不可掌握,偶发随性却给人不期而遇的惊喜。

柴烧器具多以茶具为主。原因简单,柴烧器和茶一样是有生命的,在使用者手中它们会沉淀出全新的面貌。所以柴烧茶具必须用起来,不要供着欣赏。

这一款橘釉斗笠柴烧杯,以含铁量较高的闽地陶土经手工拉胚成斗笠器型后,再施以金银彩,出窑后呈现出华丽而低调的色泽。轻抚杯身,一盏茶的时光里,让人梦入江湖。

大雨滂沱中,有人头戴竹笠悠然徐行而来。才穿过竹林,风雨顿消,阳光暖暖地散落山间。来者摘下斗笠,回首向来萧瑟处,抚去一身尘土,继续前行。

就如苏轼的那首《定风波》中所描述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橘釉斗笠柴烧杯本身呈现出土石般的质感,像被流水冲刷过了很多年,历经沧桑后又重回人间。可以呼吸的柴烧杯,让茶叶进行了合理的陈化与转化,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茶汤。一口茶,让人感受到那一窑火与灰的诚意。

   END  

响品有约

  有温度的茶文化

茗香开启交流 

茶趣拉近距离 

一杯茶 

一场心与心的融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