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奇穴|(六六部分)脚掌部位穴位详解(收藏版带高清大图)

 自然之道ocxqhz 2020-12-30


董氏奇穴广流传,造福人群杏林满;

景昌先生济世针,妙手回春世赞叹;

诊断准确取穴佳,久年病痛迅速消;

治病养生皆可用,深入浅出变化高。

灵骨堪称第一穴,常与大白来搭配;

肺虚头晕坐骨痛,从头到尾都可配。

大小中间理咳嗽,天地人士缓气喘;

重子重仙功效多,感冒背痛不再愁。

心常心灵心门穴,专治心脏保平安;

通关通山通天穴,也可当成养心丸。

土水肠门理胃肠,莫忘门金及四花;

肝胆机能若举调,最好天天上三黄。

肾与膀胱的疾病,下三皇穴功效好;

还有六快七快穴,马金马水都可靠。

妇女诸疾有秘招,妇科还巢个中宝;

海豹木妇亦可用,加上姐妹会更好。

男科肾亏需调养,通肾通胃当补药;

水金水通下三皇,天天保养身体壮。

四肢躯干多活动,肩中五虎勤按压;

中白下白来配合,失枕水腰酸痛消。

解晕解毒解麻胀,手解五金千金探;

补虚正会火腑海,溃肿三重外三关。

还有前胸後背部,调理全身功效强;

感念董公传此宝,至人可授匪莫谈。

熟记歌诀活应用,养生保健没烦恼;

充满喜悦分享爱,健康快乐好自在。

按:编写此歌诀除了让读者易学好记外,另一目的是让读者们感觉到其实学习中医穴道并非严肃的事,反而可以活泼开朗地唱赞,而将养生保健的喜悦融入生活之中。

第六章 六六部位(脚掌部位

【火硬穴】

主治:心悸、头晕、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颏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原理及应用

1.本穴取名火硬,即指对心脏病变有很强的治疗作用,主治项内说:「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临床应用确有特效,效果较人中尤佳,昏迷在针刺人中无效时可针此穴。

2.由于有太冲脉行于穴位旁边,针之有以脉治脉之作用,故能强心急救,其功能与地宗穴有异曲同功之妙。

3.本穴位于足厥阴肝经,肝经环绕阴部,与妇科病有关,针此穴治妇科之子宫火,子宫瘤及多种妇科病皆有效。

4.肝主筋,治下颏痛,张口不灵甚效。肝主风、治头晕甚效。

5.本穴位置在肝经之行间穴后五分。

【火主穴】

主治:难产、骨骼帐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火、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处取之。

原理及发挥

1.本穴取名火主,即心主,盖足厥阴通手厥阴,同名经相通,本穴周围又有太冲脉,因此治心血管病之作用甚强,故能治心脏麻痹,有强心复苏之效,并能治心脏病引起之头痛。

2.本穴治子宫炎,子宫瘤理同火硬穴。

3.本穴在太冲穴后,骨陷前,按古法有些书将太冲定在骨陷前,则本穴与太冲相符。太冲为木经土穴,木主筋主风,土主肉主湿,本穴贴骨又能通肾治寒,因此治风湿病常用,本穴治膝痛极为有效。

4.本穴治胃病,尤其是对木土不知之胃病更有效。

5.本穴位于肝经,治头痛,头晕均甚效。

6.太冲穴古歌诀认为系治喉痛要穴(因肝经上入颃颡,经过喉咙),本穴效果更胜一筹(因贴骨兼入肾也)。

7.太冲穴古诀认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8.本穴治手脚痛,配灵骨穴,作用较开四关(合谷太冲)效果更好。

9.因肝经环绕阴部,本穴治疗阴部疼痛、疝气、小便淋痛、及妇科病皆有显效。

10.本穴治张口不灵效果亦佳。

【门金穴】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与火主穴并列。

原理及发挥

1.本穴称门金,此「金」与「肺、大肠」及「气」有关。

2.本穴在胃经上,为胃(土)之木穴。

3.本穴为治肠胃炎(与肠胃有关)之特效要穴。不论何种腹泻,针之皆有特效,急性者多有疼痛。本穴能疏肝(本)理脾胃(土)治之甚效,慢性者多兼肾虚,本穴贴骨应肾,又能补金生水,治之亦甚效。

4.本穴治太阳穴之偏头痛甚效。(俞主体重节痛,治本经之疼痛甚效)。

5.本穴治鼻塞及腹胀(配灵骨尚可治腹痛)极效,盖与肺、大肠(金)及胃(经络)有关。

6.本穴治月经疼痛亦极特效,盖与疏肝理脾调木土有关。

7.本穴治上述各病,若与内庭穴倒马并用疗效更佳,与内庭倒马尚可治脱肛。

【木斗穴】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位于足第三、四趾之间,胃经抜脉行于此,阳明经多气多血,此穴调气血作用甚强。又介于少阳及阳明经脉之间,主治病以肝脾两脏之病为主,尤其是肝脾不和之病甚为有效,肝主血主筋,脾主气主肉,本血尚能治气血及筋肉之病。

2.若以中趾尖为足厥阴井穴(有此一说及考究),则此穴可拟为足厥阴之荥穴,木留则可比拟为足厥阴之俞穴。本穴尚能治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等,此皆属肝脾之病,本穴亦常用治慢性肝炎、肝硬化。

【木留穴】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距木斗穴后一寸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两穴常以倒马针并用,除治上述各病外,尚可治疗下述各病极有效。

1.木斗、木留穴位在第四、五趾之间,介于少阳、阳明两经之间,主治之病,以少阳阳明合病及肝脾两脏之病为主,尤其是肝脾不和之病,甚为有效。所治之病皆属肝脾之病。

2.肝主筋主血,脾主肉主气,本穴尚能气血及筋肉之病,其所治大致皆根据于此。

3.本穴组能调气血,治全身麻木亦甚效。

4.本穴基于相通及对应,治疗中指、无名指疼痛及伸屈不灵还可治疗落枕及肩背痛。

5.木留穴配三重穴还可治三叉神经痛(与省阳阳明经络有关),又治耳痛、舌强言语困难等症。

【六完穴】

主治:止血(包括跌伤、刀伤出血或是打针血流不止)偏头痛。

取穴:当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为木经水穴,有补水润木补肝肾之功。

2.本穴对出血迁延不止有止血之效,由于有收敛作用,因此哮喘、肺病、痰多等病多禁用此穴,或恐止血也止了痰,则反而对病不利。

【水曲穴】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妇科子宫多病。

取穴:当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距六完穴一寸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治耳鸣眼痒疗效甚好。

2.本穴治手腕疼痛或无力亦颇有效。

3.本穴亦能治全身骨痛、神经痛、手骨痛。

4.本穴尚能治肩痛、腿筋紧及肌肉萎缩,肌肉麻木。

5.穴名水曲,则应肾利水,治四肢浮肿、腰痛、腹胀、妇科子宫病等。入肾治骨,并贴骨进针,因此治全身骨痛、手骨痛。

6.本穴与临泣穴相符,为木经之木穴,去风之作用甚好,治神经痛、筋紧之病亦甚佳。

7.综论之,本穴有补肝肾作用,又为俞穴,对「体重节痛」之病甚效,主治之症极多。

8.《灵枢.经脉篇》说:「少阳主骨」本穴为俞穴,又贴骨进针,治疗骨痛确有其理。

【火连穴】

主治:血压高而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朓衰弱。

取穴:当第一跖骨内侧,距趾与跖骨关节一寸五分。

原理及发挥

1.本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疗效甚佳。

2.穴名火连,与心有关,并能如黄连之清火,故名火连。

3.本穴作用于心及肾,有交通心肾之作用。

【火菊穴】

主治:手发麻、心跳、头晕、脚痛、高血压、头脑胀、眼昏、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

取穴:当第一跖骨内侧,在火连穴后一寸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1.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为董师临床常用要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常用。)

2.穴名火菊,与心有关,并能清利头目如菊花之效。

3.本穴有交通心肾作用,所治之症多为水不济火,火亢之症。

【火散穴】

主治:头痛、脑胀、眼角痛、肾亏、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取穴:当第一跖骨内侧,距火菊穴后一寸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1.穴名火散,与心有关,并能散火。其能散火,主因在于能补水。

2.本穴有交通心肾作用,所治之症亦多为心肾不交之症。

3.火连、火菊、火散皆能清火,火散近于然谷,为肾经所过,尚能治腰肾之病。

【水相穴】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妇科产后风、白内障。

取穴:在跟筋前缘陷处,当内踝骨尖之直后二寸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1.穴名水相,喻其如水之宰相,极其重要,本穴位置与太溪穴平行邻近,治肾病及脑病常用,盖太溪为肾经俞穴及原穴,肾主脑也。而本穴较太溪穴更贴近跟筋(阿基利斯腱),「筋肝相应」故为肝肾皆治。

2.又太溪穴为水(肾)经之土(俞)穴,有水土二性,能治脾肾两虚之病。肾脏炎、水肿、蛋白尿、甚至尿毒,多见脾肾两虚之证,故能以本穴治之。

【水仙穴】

主治:同水相穴及肾亏之背痛。

取穴:在水相穴直下二寸处取穴。

原理及发挥

本穴主治与「水相」同,常与「水相」倒马并用。原理详见「水相穴」。

【水晶穴】

主治:子宫炎、子宫胀、子宫瘤、小腹气肿胀闷。

取穴:当内踝尖之直下二寸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穴名水晶,水之结晶,指子宫。又在肾经上,本穴专治子宫病甚好。贴骨针,骨肾相应,作用更强。

【花骨一穴】

主治:沙眼、眼角红、眼皮炎、眼迎风流泪、怕光、眉酸骨痛。

取穴:当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五分二穴,又五分一穴,再五分一穴,再八分一穴,共四穴。

原理及发挥

本穴组与脚背肝经之太冲、行间及其前后相对应,主治类同,但以眼眉病为主。

【花骨二穴】

主治:手指无力、手臂痛。

取穴:当足底第二与第三跖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一寸一穴,又五分一穴,共二穴。

原理及发挥

1.花骨二穴尚能治手臂不举甚效。

2.本穴组与脚背胃经之陷谷及其前穴相对应。并作用于脾,除治上述病亦治手臂无力上举。

【花骨三穴】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脊椎骨痛。

取穴:当足底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二寸处是穴。

原理及发挥

1.花骨三穴与木留穴相对,在四组花骨穴中,位置约在中下位,以全息对应言,主治上述各病。

2.本穴除治上述病症外,亦能治白眼发赤。

【花骨四穴】

主治:脊椎骨痛、坐骨神经痛、小腹痛、胃痛、止血。

取穴:在足底第四与第五跖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一寸半是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亦可治手发麻及脚发麻。

2.花骨一、二、三、四,依次排列,其主治有全息观在内,花骨一治头眼,花骨二治上肢,花骨三治中央腰脊,花骨四谷治小腹、坐骨神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