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社工证是上岗证还是倡议书

 社工客 2020-12-31

前几天看到社工客的一篇推送《社会工作者证书有什么重要性》,文章认为社工证不是上岗证,而是倡议书。笔者不敢苟同,也无意反驳,只是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原文认为“社工证不是上岗证,而是倡议书”,理由有三个:

  • 1.证书不应成为能否上岗的标准,过分强调证书的价值只能培养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社会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及社工自身有害无异;

  • 2.“社工证”作为一项职业基本素质考核的结果,是对通过者的肯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未通过者的倡导;

  • 3.社会工作是一项“光荣在平淡,艰巨在满长”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所以得出结论“社工证不是上岗证,而是倡议书”。

要了解社工证是什么,先从社会工作师开始。社会工作师,是一种新的职业资格。那何为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对于社工,通过职业水平评价,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也就是说持有社工师证书就表示持证人通过了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具有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水平和能力。

社工,作为一种专业技术人才,有专业的理念、价值、方法。如何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专业的社工,最可行的方法是看有没有取得社工证。

有人会可能说,有证书未必专业,高分低能多了去了。其实,从分数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可得到四种结果:低分高能(无证),低分低能(无证),高分高能(有证),高分低能(有证)。不能因为高分低能,就忽视高分高能的存在,更不能因为高分低能就否定证书的价值;而无证的情况中,不仅要注意到低分高能,也要注意到低分低能。

有人可能说,社工专不专业,能力最重要,而不是证书。可如何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有做社工的能力呢?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在哪里?如何低成本快速地评价?当下最可行的方法是进行考试,看有没有取得社工证。充分强调社工师证书的价值,可以培养一批批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和能力的社会工作者,而不是只能培养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社会工作者。

当下,由于社工薪酬待遇、晋升空间、社会地位等各种原因,使得社工供需失衡,不少取得社工证的社工不从事社工,这又使得社工最大的雇主——社工机构——不得不去降低门槛,出现了不少没取得社工证的社工,换句话说是没有国家承认的拥有社会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社工。这直接会降低社工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也会导致不少持证优秀社工的流失,使得社工薪酬待遇、晋升空间、社会地位等问题更得不到解决,陷入恶性循环。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或许可以从社工证开始。首先要求,所有社工持证上岗。这个阶段是挣扎的,痛苦的,相当于在社工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还严格限制了社工的供应。这使得社工薪酬待遇、晋升空间、社会地位等问题开始改善。这些问题的改善会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持证社工加入这一行业,进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质量,而这又会促进社工薪酬待遇、晋升空间、社会地位的改善,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社工是上岗证还是倡议书?是上岗证,则良性循环;是倡议书,则很可能恶性循环。向左向右,或许是每个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王志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