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特殊孩子能在这样的幼儿园上学,也许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昵称3cnM8 2020-12-31

在德国有这样一所幼儿园,它不同于国内幼儿园按孩子年龄分为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大大班(学前班)的模式进行分类集中教学,而是没有班级与年级区分,甚至连教室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功能房。

每一个房间都有着自己的功能,艺术室、音乐室、运动室、图书室、构建游戏室、角色扮演室、舞台剧室、工作坊等等。

这就是以幼儿园鼻祖Friedrich Fröbel命名的Fröbel幼儿园。

(德国教育家Friedrich Fröbel)

Fröbel幼儿园的理念受到德国教育家Friedrich Fröbel的启发。他被世人誉为“幼儿园之父”,他在1837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幼儿园,Kindergarten幼儿园一词就是他创造的。

在这所幼儿园成立之前,世界上存在的大部分幼儿托管机构还只是起着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睡的简单工作,极少有人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而Fröbel认为,教育应该从婴儿有意识的那一刻就开始发生了。

Fröbel富有前瞻性地指出活动对于儿童发展与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由工作的概念,承认游戏即是童年生活的最重要形式,并且肯定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教育价值。这一理念后来启发了众多教育学家,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

这所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自由、会思考、自我驱动的人”。他要求幼儿园的环境必须能为孩子们提供活动、创意和自己做决定的空间。

这所幼儿园里秉承最好的教育是对身体、大脑和灵魂的全面教育,激发和促进一个人的所有优势。

而这一点正如对待自闭症等特殊需要孩子一样,把他们当成是普通孩子一样看待,而不是时时处处区别对待,尽管能够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只要去做,就会有奇迹发生。

自闭症儿童因其病理的无迹可查和难以根治,所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然而纵观国内目前的康复训练,绝大多数都是将确诊后的孩子送进各类康复机构。但是国内康复机构大部分又是由“妈妈型机构”组成,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因为长期照顾专业的孩子,就积累了一些并不能推而广之以及包治所有自闭儿的经验之后就开办了小规模的康复机构,然而,其教室、师资、方法和能力与长期发展都处处受限,根本没有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和课程,更谈不上具有宽敞的训练教室和专业化的训练设备了。

正因为这一重要缺失,很多自闭儿被送入这样的康复机构之后,往往只是从家庭封闭的环境中走入了另一个名叫“康复机构”的封闭环境,而且因为不得法和千篇一律的训练方法,导致很多个体差异巨大的自闭症孩子受到了二度伤害。

同时,普通幼儿园又无法真正意义上接纳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又导致他们被隔绝于融入社会的城墙之外。

随着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闭儿的心灵是正常的,只是他们不会表达而已,如果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唤醒他们沉睡的内心,自闭儿一旦打开了沉睡的内心,其成长和康复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想要唤醒自闭症孩子的内心,首先就要让孩子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跟随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认知,一起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给他们制定成人世界里认为的游戏规则和学习规则。

首先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自在的养心环境,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父母和老师只要做好安全的引导和环境的创设,不去干扰,不刻意阻挠家长认为不对的事与物。只是跟着孩子在创设的不同环境中去感受、去感悟、去感应,孩子自然就会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在一起。

而这种环境的创设,也与德国这家Fröbel幼儿园的理念不谋而合。根据自闭症孩子的特性,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类型的环境,可以模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运动环境、游戏环境、阅读环境、公共场所、社会环境(包括但不限于超市、邮局、车站、餐厅、咖啡厅、便利店、银行、图书馆等)。

这样的环境是真实的社会环境,对于自闭儿的成长以及融入社会具有适切的现实意义,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和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在成年后能够融入社会,独立生活。

除了设置不同情境模式的教室之外,每一个专业领域都配有专业老师,负责艺术启蒙、音乐教学,表演课程,运动锻炼,语言开发,以及不同类型的工作坊教孩子使用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工具。每一个教室根据不同功能招收女老师和男老师,与孩子一起在玩中学,学中玩。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教室,老师只负责对应教室中的教学。

当孩子选择进入后,能够欢心接受;当孩子想要去其它教室时,也鼓励更多选择。孩子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学所爱,老师只是引导孩子将兴趣变成爱好,并且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教导他们学会认知、数字、汉字以及思维意识的拓展、情绪行为的稳定、感觉统合的提升、语言能力的开发、社交融合的交流,最终让特殊孩子能够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启迪心智,开发潜能,自然而然地学会从“自闭”走向“开放”。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告诉孩子一天的安排是怎样的,有的只是专业老师们在各自的功能房里期盼孩子们到来。孩子们则被称为“小小研究者”,天生拥护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Fröbel幼儿园希望最大程度地保护和促进这种内在欲望。

这一点也正是自闭症等特殊需要儿童所需要的。

最好的环境其实就是没有环境,任何时空都可以成为特殊孩子需要和能够适应的环境,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而在国内部分幼儿园也有一种新的尝试与创新,即将自然环境中的食育创设融入教学环境中,让孩子走出去,沉下去,在与大自然的劳动和田间地头的生活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付出,领悟自然风景的真实,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学会生活化环境中各项能力的提升。

包括,学习做饭、田间耕种、播种蔬菜、养蜂养蚕、喂养家禽、采摘水果,等等,在真实的劳作与自然环境中,让孩子感受自然之道,陶冶身心灵。让生活回归自然,让大自然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自然原生态的环境中,感受风霜雨雪,释放天性,体验生命成长。

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是如今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们越来越缺乏和稀少的。

解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心灵的释放,通过心的打开,让他们不仅用眼睛看到大千世界,用耳朵听到各种声音,更能够用心去感受自然界的各种神秘与神奇。

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保护孩子身体安全的前提下,带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感悟自然。

由此,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提升到了更高层次。孩子和老师都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老师的“什么都不干”也是一种正常状态,不能要求孩子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无时无刻不处于投入的状态。有时候孩子没有想好自己想玩什么,要允许他们什么都不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思考,再进入下一个投入状态。

给孩子主动选择的权利,让不同家庭、不同身体状况以及正常孩子和非正常孩子(包括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类)一起上学,构建互相帮助和互相友爱的环境,让肢体正常孩子通过帮助残疾孩子懂得包容与爱的付出,让残疾孩子在被帮助中感受到被爱与温暖。

只有孩子的世界才是纯净而本善的,让他们从小在互帮互助的有爱环境中去付出爱、感受爱、互相爱,才能让世界充满爱,而不只是在嘴上说说。

Fröbel幼儿园认为,儿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然需求,他们才是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导者。教育者的任务是提供引导和支持,包括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充满感官刺激的环境,创造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机会,认真倾听和对待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多让孩子参与做决定的过程。

在共性教育中融入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一个不同个体的成长,看见爱、感受爱、学会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

唯此,这样的幼儿园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这样的幼儿园,接纳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如果特殊孩子能够在这样一所幼儿园上学,也许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文中部分数据及图片选自“德国育儿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