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的元素

 申达人 2020-12-31

画面构成元素与观察有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成为观察的有效线索。循着画面构成元素进行观察,发现它们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并将其在照片中凸显出来。点、线和形状是画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此外,质感、色彩、结构等也是重要的视觉语言。在我们的拍摄活动中,面对不同的拍摄主题,这些画面构成元素并不是以同等的地位出现的,它们有主次之别,这要看摄影师想凸显什么。

 拍摄是主观的,凸显什么要看拍摄者当时的拍摄心理和诉求,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选择,即为了画面的表现,突出某种元素,削弱其他元素。比如,当拍摄者着意表现天空时,色彩可能会是其要重点关注和表现的对象;而当拍摄者想表现一个苹果时,对形状的观察和表现可能是关键。
 观察并发现吸引人的视觉元素,比如质感与结构形状与色彩、点与线等,然后综合运用,表达明确的意图。这就如同我们用语言说话,声音、表情、肢体动作都是为了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而线条、形状、质感、色彩等同样也可以为了画面的不同表现目的,诸如揭示、遮蔽、赞美、简约而进行多样的组合、运用。在一幅照片中,你可以将一个苹果表现得异常突出、逼真,看上去真实、诱人;你也可以将它表现得隐蔽而模糊,看上去神秘、抽象。
 拍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选择,即为了画面的表现,突出某种元素,削弱其他元素。 点、线、形状、结构等元素,可以在表现形式上发挥优势;而像色彩、影调等则可以在情绪和意境表现上发挥优势。在这幅照片中,摄影师通过对木桥作剪影化处理,突出其简约的形式,并在暖色调的霞光渲染下,使整个画面饱含感情色彩。而这些元素所达成的效果无疑都使得画面的主体——骑车的人物呈现为突出的吸引眼球的视觉形象。
在构图中,有单点、双点及多点等形式。针对点构图的相关规则,我们可以给予相应的观察方法。比如在面对被摄主体明确、背景干净的景物时,就可以运用单点构图,将观察集中在单点身上。可尝试通过变换观察角度,比如远观、近看、俯视、仰视等来发现其形貌结构的独特之处。可尝试选择合适的光线,比如用柔光突出拍摄对象的形状,或用硬光刻画其质;用顺光展现拍摄对象的色彩,或用侧光凸显其立体形态。可以选择隔日等待光线,也可以人工控制光线。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找到更富趣味性的主体呈现和画面组织的方式,以避免单点构图单调、乏味的视觉缺陷,从而使整个画面富有可观性。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单点观察法。
两个或者更多的被摄主体的出现,会对画面均衡提出挑战。在我们的前期观察中,就需要有意识地对这些被摄主体进行比较,对它们的不同或者相同点进行综合考量,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同时还需要顾及被摄主体间的位置安排和在画面中的结构关系,在寻求均衡中实现主与次、突出与削弱、分割与整合的合理布置。也就是说,相比单点,对两点或多点的观察重点不仅在“点”本身上,而且还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画面的均衡性上。举个例子来讲,当一张桌子上只有一个苹果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完全在这个苹果身上,并会感受到它的色彩、形状、明暗等特征。若有两个苹果,我们就会在这两个苹果间进行比较,而要将这两个苹果放进取景框中,就更会在这种“约束”中表现出它们之间的抗衡。苹果若再增加,这种抗衡就会变得更强更复杂。我们在观察时就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使画面主体突出,结构丰满,关系均衡。一些构图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观察,比如三角形构图、梯形构图、圆形构图、散点构图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观察途径。 
线
具有明显投影的树木在有序的排列下呈现出生动的线性结构,因此摄影师以此作为表现对象,并以斜线形式构图,引导观者在一棵棵的树木排列中完成观看。这种将构图意识运用于观察之中的行为是我们观察线条、运用线条的重要方式。
 线有直接而显露的,也有潜在而隐蔽的,面对呈现方式不一的线条,观察又应如何进行呢?线条在构图中的一些运用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观察的切入点,比如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等。以对角线构图为例,对角线将成为画面中的主导线,在观察时尝试寻找具有对角线特征的线条,并依据此线条来组织和布置画面中的景物,这既可以称之为构图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观察的结果。
 当然,线条的作用并不止于这一些。依据景物中不同的线条呈现形式,观察并选择适合于线条发挥作用的角度和布局,才是积极而有效的构图方式。比如线条的透视与分割、引导与过渡、疏密与张弛等,都可以在观察中给予关注,使其在画面表现中发挥出作用。除了在观察中寻找和发挥线条的积极作用外,还需要了解和避免线条的消极作用。比如水平线在稳重之余,还容易造成画面的呆板与单调(地平线上下平分画面或者没有其他景物来打破水平线带来的刻板之势);斜线在动感之外,还会给观者的心理带来影响(上升的斜线能够让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停留更长的时间,下降的斜线则容易使观者的视线迅速地滑出画面);曲线虽然柔美,但容易缺乏力度感;垂直线可以给人以高大、深远的感觉,但也不要忽视它左右分割画面所带来的问题。 
形状
辨识形状是我们的自然行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将这种自然变得更具“摄影意味”呢?要想拍摄出更精彩的摄影作品,单凭这种自然的观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意识的观察,可以从摄影中的一些表现特质入手,比如明暗、曝光、景深、色彩、角度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物体的形状呈现。比如在顺光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物体被照得非常明亮,几乎看不到阴影,此时如果物体的背景显得比较灰暗,那么物体自身的形状就会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虽然明亮而饱和的光线将物体的色彩呈现得异常艳丽,但是丝毫影响不了形状的主导地位,因为这种强烈的色彩也恰恰在对比中将物体的形状勾勒了出来。如果换成是侧光,那么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侧光会在画面中形成明显的阴影区域,物体的形状会被高光和阴影遮蔽,在画面中的显要性会大大降低。
结构
 结构可以说是立体化的形状,即在形状的平面维度之外,加上了深度。结构可以帮助摄影师生动、有效地呈现拍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还能够激发出观者不同的观看反应。比如圆滑的结构形态能够带来愉悦感,如人体柔美的形体结构,而生硬尖锐的结构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如坚硬的岩石、刀剪等形体结构。要在观察中识别出有趣的结构,可以从线条切入,因为不管是形状还是结构,其边界都是由线条创造出来的,所以由线条搭建景物的结构骨架,而后呈现内部细节,可以成为摄影师表现结构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角度的改变可以显著改变景物的边界线形式,从而改变景物的结构形态,所以通过改变观察角度(拍摄角度),可以寻找到适合于画面表现的最佳结构形态。
 为了使被摄主体的结构形态更加突出,还需要增加结构形态的丰满度,即内部细节的生动展现,并使之能从画面背景中分离出来。这一过程就是发现被摄主体,突出视觉中心,继而进入构图、用光等技法运用的表现过程。在通过观察确定独特的角度和景物结构之后,可以采用构图上的减法和阴影来使结构的主体性和空间意味得到加强。减法的运用方式有多种,比如对背景做减法,以此来突出主体。当我们既需要主体结构清晰,又需要有生动清晰的背景衬托时,就可以通过改变拍摄的角度或者更换背景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改变拍摄角度可以直接改变主体与背景元素的构成关系,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拍摄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手法。而当我们确定了主体的结构形态又无法再在角度上进行改变时,人为更换背景就显得势在必行了。需要注意的是,人为更换背景要与画面的主题表达相契合。 
在各种类型的光线中,侧光是表现结构的最佳光位。侧光能够制造鲜明的明暗效果——在阴影与高光的强弱对比之下,将主体在场景中的具体位置(空间定位)作生动的揭示。当我们运用侧光表现景物的结构时,需要控制的是侧光的强弱所带来的明暗对比效果,比如柔和的侧光,像从北窗射入的光线,光质柔和,可以对结构进行精巧的层次刻画和细节表现;而光质较硬的侧光,如阳光或电子闪光灯光线会产生强烈的明暗反差,缺乏中间的层次,使暗部细节隐藏在阴影中。

面对具有丰富线、面结构的景观,就特别需要摄影师能够在观察中理出秩序。这幅画面看上去复杂,其实有内在的节奏,呈直线有序排列的线条为不同形状的农田找到了共同的元素,使它们能够协调地组织在一起,而不会产生视觉混乱。
 对于结构的观察,除了体现在景物结构的本身表达之外,还在于寻求富有创意的结构形态,比如对结构的割裂、并置、重组、重叠等,来获得全新的结构形态。截取结构中的局部,即富有趣味性的细节来表达,就是常见的割裂手法;而将具有不同结构形态的景物在画面中并置,产生全新的结构,或者是将具有相同结构形态的景物并置在一起后构成富有图案美感的结构形态,都是结构创意的常用手法;而更多新颖的结构创意还等待着摄影师在观察中去发现和探索。 

质感
在摄影中,对于细节的刻画,很多时候表现在对拍摄对象表面纹理的表达,即质感呈现上。不同的拍摄对象具有不同的质感表面,我们可以通过质感的平滑或粗糙程度来表现拍摄对象的逼真、写实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突出质感就如同突出结构一样,可以直接表现拍摄对象,使拍摄对象变得真实可信。质感是人们通过触摸物体而感受到的。实物的质感与照片中所呈现的质感,一种是诉诸触觉,一种则诉诸视觉,这就要求照片中的质感能让人联想起相关的触觉记忆。观察可以影响质感的呈现,观察的距离可近可远,由此而产生的画面感,可以强化也可以弱化拍摄对象的质感特征。比如我们观看一面白墙,当近距离观察时,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凹凸肌理,而当远距离观看时,它甚至会呈现出光滑的特征。所以,质感能让我们感受到距离的远近,而这可以带给画面或亲密或疏离的氛围。当我们致力于刻画拍摄对象的质感特征时,观者如同站在了拍摄者的观察角度上,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 
关于质感的另一个观察要点是,质感的平滑与粗糙是相对的,即通过质感的对比,可以使拍摄对象表面看上去更加平滑或者更加粗糙。比如水泥地面上的绳索,在中午阳光的照射下,绳索的粗糙纹理与水泥地面的平滑纹理都会得到强化。所以,观察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发现富有趣味性的质感对比关系。拍摄对象自身的质感呈现特征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尤其是照明。不同的照明效果,甚至可以完全改变拍摄对象表面的质感效果。侧光所带来的明暗光影可以将拍摄对象表面的凹凸肌理进行立体呈现,从而使质感得到强化;而顺光(平面光)则会使拍摄对象的质感呈现向平滑过渡,它通过消弭阴影使原本凹凸不平的肌理变得平整光滑。此外,强烈的直射光要比柔和的散射光具有更强的呈现质感的能力。知晓光线与质感的表现关系,对于选择拍摄时机和环境,以及主题表达很有帮助。 

色彩

观察色彩就要学会观察光,从光线对色彩的影响中找到拍摄的趣味点。光有明暗、软硬、照射方向、冷暖等变化,每一种变化都会对色彩带来影响。强而亮的光会使色彩显得艳丽,弱而暗的光则会使色彩显得暗沉。直射的硬光容易形成明亮的高光,从而影响色彩的饱和度,柔和的软光则可以使色彩显得细腻。侧光和逆光因为有明显的阴影而影响色彩的展现力度,顺光因为没有阴影,且往往光线充足,可以使色彩显得更加艳丽。此外,光线会因为色温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色彩倾向,钨丝灯的灯光呈暖黄色,而荧光灯的灯光则呈蓝绿色。所以,不同特性的光线照射到物体后,会改变物体的色调倾向。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光线的变化对物体颜色和画面意境的影响。因为色彩不仅具有视觉吸引的作用,还具有影响人心理和生理的力量,能够诱发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联想。 
鲜艳的色彩往往比较吸引人眼球,即使眼前的拍摄对象不是我们起初的目标,但是因为其拥有醒目、鲜艳的色彩,而往往成了我们的表现对象。色彩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很容易将我们的拍摄引入歧途,它可以让我们推翻结构,无视线条,摒弃质感,最终改变我们的拍摄初衷。所以,色彩有着如此能量,我们就更应该在观察中认真对待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