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境的价格,铜境的鉴定方法

 新用户99079681 2020-12-31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镜便已经出现了,很多镜子不仅仅有使用价值,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因为镜子的背面,通常是刻有浮雕花纹的。厚实一点的镜子边缘平整,后面会用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浮雕等技艺制作成蟠虺纹样。而薄一点的镜子边缘上卷,在底纹之上在用浅浮雕技艺雕刻出各式花纹,异常精美,真可谓是巧夺天工了。

  古铜镜一般入土千百年,其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新仿的铜镜上的锈是后做上去的,很多伪锈都是用各种胶水调和颜料涂抹上去的,强度较低。所以能用手抹掉的锈,极有可能是仿品。

  根据部分专家的考证,汉唐铜镜黑漆古表面的平均成分为锡67.877%、铜12.611%、铅7.777%、硅5.003%、铁3.787%。各元素在表面腐蚀层中的分布规律基本是由外往里,含铜量逐渐升高,而含锡量以及铁、硅、铝量都是逐渐降低的。而“绿漆古”“铅背”“透明面”“玉状斑”这四种镜表面所含元素种类并无多大差异,各元素在腐蚀层中的分布状态也显示了与黑漆古相似的特点。而水银沁表面的基本成分是铜锡铅硅四元素,平均成分为铜54.072%、锡38.689%、铅4.188%、硅2.522%,它们与黑漆古等南方铜镜相比水银沁表面的平均含铜量高出平均含锡量,水银沁镜的表面成分与内层金属偏离小,水银沁表面含铅量较低。但是有很多学者经过试验发现含锡量较高的镜未显示出高锡量的表层,含锡量低的镜却显示了高锡量的表层。

  古铜镜的背面因为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所以更具有观赏性,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青铜铸造和雕刻艺术的精美,故此,专家们才将博物馆的铜镜反过来以背面示人,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根据古铜镜的铸造方法说明镜面包浆的产生。对于黑漆古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锡的反偏析说。花传平等人在《青铜器“黑漆古”层形成机理探讨》中这样写道:“青铜器表面黑漆古层不是古人有意镀附所致,而在于高锡青铜固有的铸造凝固特性,富锡、铅低熔点合金液在铸造凝固时因反偏析作用,延直径间隙向铸件表面挤出,覆盖表面和残留于枝晶间隙经数千年自然氧化的结果。”

  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晋朝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便提到道士背悬九寸明镜,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果有鸟兽邪物,用镜一照,其本形俱现镜中。唐人著作《古镜记》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

  古代没有玻璃制造工艺,故此所用的镜子都是青铜镜。在战国时,青铜镜便开始流行,直至汉唐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贵 族流行的铜镜,多为镜面光滑背面雕琢各种花纹的样式,其光彩照人的程度,不亚于现代人所使用的玻璃镜,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冶金工艺与雕刻技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