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教创新缔造新动能 点燃淄博发展新引擎

 黄金屋3399 2021-01-01

□本报记者 王奇

淄博的“十四五”规划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历史的指针,也指向了新的刻度。

科技创新成为淄博点燃新时代发展的引擎,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十四五”时期是决定淄博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淄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科技创新究竟怎样“创”?

淄博围绕“持续深化科教创新赋能,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制定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完善创新体系,提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校城深度融合等一揽子工作举措,聚力将淄博打造成为科教强市、人才强市。

《建议》的第二板块,分为10个部分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其中科教创新成为重头戏。参与《建议》起草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一致认为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重要抓手,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更多科创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平台建设再提速

全面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

聚焦创新战略布局,制定落实科技强市行动方案,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议》瞄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举措,提振精神,鼓舞人心。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增强科技创新实力的关键。近年来,淄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直在加速推进,依托平台,科技创新力量加速汇集。”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表示,步入“十四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然是重中之重。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是未来的“大动作”,通过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培育“动力源”。《建议》提出,加强共性应用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北方创新药研发中心、山东氢能产业创新工程中心、化工新材料研究中心、综合性石化产业中试基地、无人驾驶实验室、数字农业研究院等研发转化平台。聚焦企业重大科技需求,布局创新发展“新赛道”。着眼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MEMS、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无人驾驶、氢能、数字经济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用优势平台聚合高端研发成果,淄博还将不断集聚更多工程化、产业化的应用型研发机构,力争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实现质量跨越、数量翻番。同时,逐步把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新材料技术论坛等打造成为国家级论坛,更加有效地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和人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议》提出,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骨干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联盟,推动产业链全链条、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争取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科技、产品、品牌、业态、模式全方位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强化基金引导作用,运用投贷联动、股债联合等方式,引导中长期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企业自主创新领域。

“‘十三五’期间,山东重山集团平均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3%以上,‘十四五’期间要达到5%以上。”山东重山集团党委书记李学表示,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不断完善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平台思维,未来要加快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这是我市‘十四五’期间重要的决策部署,是选准干好的正确路径。未来还将争取科技有关创新联盟、创新集群落户我市,对平台建设‘提质培优’再提速,努力推动淄博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说。

校城深度融合

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

11月21日,淄博市与青岛科技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共建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框架协议。这对淄博很重要,它标志着青岛科技大学将把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向淄博倾斜,也标志着淄博高等教育大家庭又添一名新成员。这是校城融合的一个新里程碑,也彰显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信心。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又影响城市。《建议》提出,推动校城融合深度发展。多家高校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淄博的校城融合发展,探索企业“发榜”,高校“揭榜”的项目组织形式,推动人才,技术流通与成果转移转化。

扎实推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是校城融合的重要内容。《意见》提出,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环理工大学创新带,支持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齐鲁医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淄博技师学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型跨越发展。

实施高校院所集聚行动,是淄博“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布局。未来将加快推进淄博大学城、科学城建设,建设青岛科技大学教科产融合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科产融合基地、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推动山东理工大学与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科技大学共建山东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推动淄博职业学院与俏江南、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等共建产业学院,推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共建山东丝绸设计学院。

不论是《建议》提出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还是“高校院所集聚行动”,目的都是加快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科技副总”是我市校城融合的结晶。如今有200多名专家教授带领团队与企业合力攻关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当前,我市“校城融合”基本成型。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眼下,通过加强大院大校大所精准对接、每年举办专场科技周活动等方式,为我市企业与市内外高校院所搭建了合作桥梁,共促成100余所市外高校院所在我市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涉及我市各产业领域骨干企业200余家。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切创新的活力,都源于人才的活力。今年以来,我市以发展新经济的需要,倒逼城市活力和品质的提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打造更优的青年人享受生活、创新创业的环境和生态,把淄博建设成为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更广泛地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到淄博安居生活、创新创业、成就梦想。

“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完善落实‘人才金政37条’,深入开展‘淄博英才计划’,实施新一轮‘十万大学生集聚计划’,继续开展‘名校人才特招行动’,培育引进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知识更新、技术提升工程,培育数量充足、匹配精准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议》中的这些部署,增强了人才来淄留淄的信心和决心,为淄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根据全会部署,我市将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落实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发创新积极性。这意味着,今后科研项目负责人将有更多经费支配权。

优化创新生态,是吸引人才的“生命载体”。为此,《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公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联动发展新机制,创新版图不断拉大:一方面,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载体链条,把淄博打造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标杆城市。另一方面,放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围绕优势产业链和特色集群,加速集聚优质支撑要素,集中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同时还将丰富产业中试、检验检测、成果熟化、示范应用生态配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这些措施必将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

“围绕创新链加固人才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合作交流‘扩面共融’。围绕‘引进一个顶尖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提升一个产业,培育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工作思路,精准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高标准举办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新材料论坛、科技周等活动,推动与市内外高校院所的校城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对接交流机制,构建共赢发展的合作关系。”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说。

加快科技创新,是淄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才会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必将为我市提供更多的新动能,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