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2020年的一点感想严锋

 gly1952 2021-01-01

  

离开微博将近一个月,年底回来冒个泡向大家问声好。休博的原因有好几个,其中一个是上微博越来越不开心了。我用微博整整十年,一直觉得这是我最不虚度的十年。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现在打开微博,越来越多看到让人不开心的帖子,让人不开心的博主,如果自己忍不住说两句,要么被骂,要么就发不出来。一个平台变成这样,就无趣了。

年初的时候我也曾休博一个月,休过之后觉得神完气足,心清肺明。这回也是一样的感觉,其实本来还没想停这么长时间,刚停博的时候还觉得难受,每天总是忍不住想说点啥。慢慢就习惯了,习惯真是世上最厉害的老师。然后就越来越不想说话了,再后来越来越享受这种不想说话也不必说话的状态,有一种放松的安静。

不上微博,心情很好,远离了喧嚣,没有了辱骂,那为啥又要回来?这就是所谓静极思动,动极思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20就要过去,这一年不同寻常,想说几句想法,有感而发,这与那种习惯性、节奏性、被动性的表达不一样。

说到2020对人冲击最大的,一般都会想到疫情,但对我来说,更大的冲击发生在观念认知层面。我的2020年关键词是:颠覆。更具体说,这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年,三观颠覆的一年,也是让人脱胎换骨的一年。

2020对我最大的一个刺激,是一些非常信任和尊敬的至爱亲朋和师长变成了川粉,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从前大家当然也一直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但基本上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喜欢尊敬的,也基本上就是同一立场观点的,会有各种小打小闹,但是在根本性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一致的,这里面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契合。

但是,这种一致性现在不存在了,世界的分裂和对抗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扩散,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入侵了我们最核心的亲友圈。这是需要让我们好好想一想的。

这么说吧,从前当然也有各种不同立场观点,但我都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因为自己对于这些不同的意见观点有一种从心理到智力上的信心,甚至可以说是优越感。我相信理性、逻辑、真相、道德、正义、进步……我相信人们会终将会对这些文明的基石形成基本的共识,世界也会在这基础上不断进步。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些我一直尊敬的人,我对文明的信念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形成的,他们是我人生的同行者,成长的伴侣和老师,我丝毫不怀疑他们的人品与学识。

然而他们变成了川粉。

我没有办法与他们切断长久建立的纽带,但是我也没有办法接受他们是川粉的事实。这是2020让我非常苦恼的一件事情,我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我错了吗?我不这样认为。他们错了吗?我毫不犹豫地这样认为。但是事情并不止于此。我必须认识和接受一个新情况:那些人生经历比我丰富,智商比我高,道德立场比我坚定的人竟然会群体性地犯错,而且错得如此离谱。

也许这不是新情况,疫情和川王只是揭开了一层面纱,让人看到错综的筋骨和狰狞的血肉。感觉未来的人书写人类历史的时候会把它分成两段:前川时期与后川时期。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这是值得好好总结一下的。

首先,我们看到了感性的强大力量。人是情绪的动物,内心的仇恨、愤怒、恐惧,这些都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降低智商,把智慧的大脑变成一道道爱恨情仇的欲念,投射在遥远的幻象上。

说到情绪,还有比2020给人带来更多更大情绪的一年吗?恐惧和仇恨的情绪激活了记忆,占据了大脑,让生存成为至高无上的意志,把利益变成最大的追求,也就把证据、逻辑、公正、理性变成了一种奢侈。

情绪和意志是人的本能,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助人生存,也能给人带来毁灭。对于这些力量,被挑动者要小心,挑动者也要小心。

要说危机和情绪,这在从前也有的是,为啥今年如此突出?这里就有一个新的情况:一种全新的媒体和传播方式出现了。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媒介有一种放大效应,能够把远的拉近,小的放大,弱的增强。他的这一理论在网络的自媒体传播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这些川粉亲友,要么是重度的自媒体用户,要么本人就是自媒体大V,他们有一个典型的媒介放大模式,就是只转、只传、只信自己喜欢的信息。以前我们以为切断信息通道才会导致信息茧房,现在看来有信息通道一样茧房,甚至这些通道可以建设更大更牢的信息茧房。定向信息投喂,单一关注,情感强化,自我投射,以我证我……这些都会把人类有史以来最开放的互联网变成最大的茧房,也会把我从前敬佩喜爱的人变成茧房中的宝宝。

这个世界是越来越碎片化了。怎样在这个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获得完整的信息,看穿洗脑的套路,走出茧化的定势,拓展局限的视野,构造系统的知识,重塑有机的生命,这是越来越迫切的问题。 一旦明白媒体的放大效应,就要增加自己对谣言的免疫力,对任何信息都要打个问号,加个括号,尽可能补上省略号。

有人说川王把世界搞得一塌糊涂,其实更真实得情况,可能是世界本来就是一塌糊涂的,他只是通过把世界搞得更加一塌糊涂,让人看清楚这个世界本来得一塌糊涂。他就像一杯前所未有的烈/劣酒,让人对其他的烈/劣酒产生了抗酒性,或者是麻木了。

经过了川王和2020,再回过头去看过去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都觉得不算啥了。以前看到某某,或者某某某,会觉得,这个人这么傻、坏、丑,怎么也有人粉。这在川王之后就根本不是问题了。再比如看到那么多人在骂傅聪,这要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现在都觉得很小儿科了。

这也是一种新的免疫力,至于这种免疫力是好是坏,是祸是福,那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看各人了。

川王和2020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

我们现在明白,这个世界真的是异质的,而不是同质的。人和人是不同的,如果说有什么根本的共同倾向,那就是都喜欢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把自己的眼睛看成是世界。

还都喜欢因此吵个没完,斗来斗去。

认识到这一点也不是坏事,我们可以回到一些更基本的原点:自我。在这个纷争的世界上,自我的意义其实更加凸显出来。这个自我不是自私和自大,而是重新回到真理的出发点。当对这个世界不再信任,满腹疑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最后的信任对象:自我。

到最后,最可靠的人,还是自己。

自我不是排斥他人,而是重新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一旦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我们就会更加理解和尊重这些不同,不再对他人抱有非分的幻想,更不强求一致。

这种回到自我,也不是从前所说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恰恰相反,是认识到自我只是自我的中心,而不是世界的中心。

红楼梦第30回写宝玉看到一个女孩在地上痴痴地画“蔷”字,连下雨都不知。到36回宝玉才知道这女孩是龄官,请她唱曲子不肯唱,又目睹她和贾蔷的光景,悟到“蔷”的意思,更悟到不是所有女孩的眼泪都为他流,从此各人得各人的眼泪。

这是一个非中心化的顿悟。我上微博之前,感觉自己在别人面前具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微博之后,才知道还有那么多人厌恶自己。这也是看到了更完整的图画。没有人是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没有中心。微博上有很多画蔷的场景,能不能从中看到自己,就看各人的悟性了。

我现在也更理解了那三个字的意义:“不争论”。不争论不是不同任何人争论,而是不与跨过某个界阈的人争论。川王就是界阈之一。我现在劝人不争论的最常用的一个说法:他都信川王了,你还同他争个啥?

回到自我,也是让我们更加尊重与我们在某些方面相同的那些人,呼朋引类,同气相求,抱团取暖。

抱团的时候也要小心,可以相濡以沫,不要组队骂人,有理不在声高。理解了别人的主观之后,也要小心自己的主观。别太把任何人神化,也别把自己神化,更不要用抱团的方式自我神化。

我相信某种观点,这是极好的,但同时也要知道,可能还有一半的人不认同这个观点。即使只有1%的人认同某个观点,那么在中国也有上千万,而我有可能只看到这一千万人的观点,如果我只关注了这一千万人。

同理,我也没有必要因为看到有一千万人与我的观点相悖,而悲观郁闷。如果看到一种你不喜欢的观点,或者你不喜欢的人,好像在网上很火,也可以淡定:这只是一部分人在某一时刻的一种观点。

人是主观的动物,越是主观越是要客观,越是要相信科学。要相信自己,同时也要相信自己有可能会犯错。相信自我,但自我不是万能的。相信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

2020让我们重新认识理性的脆弱,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性的意义。理性是脆弱的,所以更需要捍卫,道德也是这样。

再回到我如此热爱敬佩的亲友们。如果像他们那么智慧的人都会犯错,那么我这种不那么智慧的人也可能错。即使他们某一部分错了,另一部分有可能是对的;即使他们对个别人的看法错了,不代表他们的诉求是错的;即使他们这次错了,不代表他们次次错,下次错。

不要比烂,没有一种道义需要谣言支撑。

要多闭嘴,常保持安静,保持距离感。要有梦想,但这个梦不要寄托在太具体的人和东西上面。文学艺术可以,游戏也可以。

祝大家新年快乐!


严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