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北极熊788 2021-01-01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作者:郭宝玉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喝茶,喝的是味道,更是心境。喜欢喝茶,或者喝得久了,就慢慢有了自己的感悟,也更易思索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而茶与文化的关系,首先就要提到“禅茶一味”。 佛教禅宗极其重视茶,二者的结缘已经有一千七八百年了。相传棕发碧眼的传道者达摩来东土传扬佛法,他讲究坐禅领悟,可是长久打坐总会乏困,至少上下眼皮会打架,于是他就把上眼皮割掉。谁知眼皮落地,竟长出了两株奇特的树,其嫩芽散发的清香让他精神大振,结果腰不酸了,腿不困了,参禅打坐效果显著了。由此后来的禅宗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牵强附会,但很多僧人确实是茶道高手,不少人还写了大量关于茶与禅的诗文。其中唐代和尚皎然的茶诗最为有名,其禅茶诗作,既有禅意,又有茶趣,堪称僧人习茶经典诗偈,如《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短短二十个字,却雅俗分明,把饮酒与品茶孰雅孰俗一语点破。俗人饮酒,雅士品茶。诗中讲述了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的一个秋高气爽之日,诗人与陆羽在山中寺院对饮香茗,观落英缤纷,闻菊黄吐香,这样的场景岂是泛酒俗人所能体会!

再如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首诗即是佛家禅宗对茶作为清高之物的一种理解,也是对品茗育德的一种感悟。禅宗历来主张“平常心是道”的茶道之理,本诗是对抛却贪、嗔、痴的一种解读,当你端起茶杯,放下一切的瞬间,再来体会“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意,得到的羽化人生境界,烦恼顿去,是何等洒脱。三碗得道,通过对“涤昏寐”“清我神”“破烦恼”的描述,揭示了禅宗茶道的修行宗旨,表达了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赞赏。 禅宗讲究顿悟,这顿悟需要人达到忘怀尘世的一切,从而专心思索感悟某种人生宇宙的道理。而要忘怀尘世,进入空明澄澈的状态,借助茶就是一种极其有效而又简便的方法。我们想想,在清静的室内,极为考究的茶具上缕缕茶香悠悠然沁入鼻端,淡然,悠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忘怀了身外的一切。当你不自觉地轻轻嘬一口清茶,嘴里淡淡品着,回味着……这时整个身体都清爽了,升华了,头脑一片澄澈空明,很多人生宇宙的道理就会慢慢明晰…… 普通人如此,那些专门感悟佛理的高僧更是如此。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我没有考证,不知道原来文盲的禅宗六祖慧能是不是因为经常喝茶,才做出了如下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有传说,他亲手栽植过茶树,据民国《英德县续志》卷16《物产》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

禅宗“禅茶一味”的说法,究其实质,主要指禅与茶都有“苦、静、凡、放”的特点。茶为自然之物,味略苦,进而有特别之清香。喝茶时环境和心境都需静,这点与酒恰恰相反。而正因为苦与静,所以嗜茶者往往都崇尚平凡、平淡,懂得放下,不刻意。这些与禅宗基本是一致的。禅宗,又名佛心宗,大体宗旨是“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六祖慧能语)”,属本土佛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义,但内核却是本土的,尤其是道家的一些思想。也就是说,佛是禅宗的表象,道、儒等才是禅的本质。佛曰众生皆苦,需要修行才能解脱,禅宗自出机杼,认为凡与佛只存在悟不悟的差别,只要放下某些红尘执着,于清静处顿悟,就有可能成佛。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事实上,茶与道家,更有不解之缘。

据说茶道源于老子。《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曾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老子第一个将茶作为道家待礼之物,并纳入道的范畴、礼的规范。相传道家真武祖师在武当修炼,日常以饮茶修性养生,终于得道。此后,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武当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师,并将这一仪式沿传至今。

道家的道,就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就是天人合一,任随自然。道家神话中的道祖鸿钧最后自身化为天地大道,这就是道的最高境界。所以,道家讲究的不是超脱,而是人与自然、宇宙的合一,这也正是人死后最终回归自然状态的终极升华。

也因此,道家并不排斥外物,看看道家传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随身的事物,如武器、拂尘;他们也不排斥享受,只要是来自于自然的物事,他们就会重视。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而茶作为一种与“道”极为相合的物事,与道家的关系更为密切。如道教创立初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抱朴子》一书中留下了“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的记载。又如唐代陆羽,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写有《茶经》。道教以为饮茶有“得道成仙”的神奇功能,是修炼时的重要辅助手段,故《天台记》中说:“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道士之所以饮茶、爱茶、嗜茶,这与他们的人生追求、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有关。首先,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这吻合人们自发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张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乐,这吻合了人们的第二需要——享乐;主张高雅脱俗,潇洒飘逸,过神仙日子,这吻合了人们的第三需要——精神的满足。而饮茶恰恰能满足人们上述的种种需要。其次道士喜欢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对于隐者来说,他们所向往的是“野”、“幽”二字,而茶是生于深山幽谷的嘉木灵草,具有“野”、“幽”的禀性。这正如诗人陆龟蒙在咏《茶人》诗中所说:“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道士饮茶、爱茶、嗜茶正是对“幽”、“野”的崇尚和追求。再次,自古以来,许多道教宫观大多建造在名山胜地,环境清幽,宜于茶树生长,凡是有道教宫观之处,均为盛产茶叶之地,因此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日常生活的一大乐事。道教不但以饮茶为乐,而且还提倡以茶代酒,把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作法事时的供品和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茶与道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二者更倾向于“自然”;而禅之所以与茶也有密切关系,是因为禅宗外向为佛,内核为我们本土的“道”,也是倾向于“自然”的。

末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手拿拂尘身着道服或者信奉禅的人,在静室中轻轻啜一口茶,闭着眼睛体味天人合一的自然空灵,袅袅茶香,四壁空然……

而我们呢?虽然达不到禅、道的那些境界,却也可以在忙碌而烦恼的工作生活之余,品茶香,论茶道,于淡淡之中,忙里偷闲地过点悠闲自在的时间,自得其乐,暂时忘记外界的一切……不亦乐乎?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