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中国医药十大发展趋势预判

 打瞌睡的大猫 2021-01-02

元旦

得到更多

序:疫情下医药新政不断推进,医药企业与医药人在紧张、焦虑、兴奋与不安中度过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2021新年来临,所有人和我一样都期待“牛”转乾坤,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国家和个人一切都能好起来!

 但疫情变种、反复以及国际、国内极其复杂的形势让2021年变得更加不确定!作为身处医药行业的企业和个人来讲,2021年又将发生哪些能看到见的变化呢?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呢?

2020年1月1日通过药得平台发表的 《2020中国医药十大趋势预判》文章收到热烈反响,阅读数破13000 ,在深刻经历2020年后,作者又对2021年做了新的分析和预判,更加具体和细化,希望能够给医药企业与个人带来帮助!

 总体判断:政府主导的医药、医疗、医保改革将继续深化,但医药行业的民生问题会促使国家及各省2021医药政策趋于更加务实、灵活、松动!

01

医药企业与个人面临

“思维”与“出路”双重抉择

在非医药人眼里,认为疫情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利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以品种为例,除了因为口罩爆发增长拉高了医疗器械版块增长,而两大重要版块化学制剂同比下降4.5%,中药同比下降6.3%!以终端销售为例,2020年中国药品终端市场销售额预计同比下降2%,其中线下市场降幅为5.4%。医院市场药品销售额同比下降8.5%,基层医疗终端下降10.9%,线上终端增长59%(但线上金额相对基数小)。

所以,2020年医药行业和其它行业一样很难,但相比其它行业仍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前景。疫情和医药新政将加剧医药企业及医药从业者分化组合和优胜劣汰!

Happy New Year

医药企业与医药人面临“思维”与“出路”双重选择!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过去的老思维和老方法已经难以在这个行业立足。98%的医药企业都没有能力从事“高大上”的新药研发。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基因”和核心优势,全面进行产品梳理、市场科学定位、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个人和团队效能,从而提升市场覆盖和销售,才能避免“跑在后面”被淘汰。同样,过去只会聊、只会喝、只会陪客户唱歌的医药销售人员将被淘汰,“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一定是具备互联网 思维、掌握专业医药知识与行业技能的医药人,如果不具备以上因素,不论是老板、员工还是代理商早一点做选择,早一点避免更多损失。

Happy New Year

02

研发创新与产品首仿

不同战略选择

在2020年美国FDA批准了46个新药,中国批准了9个一类新药,看来疫情并未阻止医药研发的脚步,反而因为疫情,各国都加大了新药、疫苗的研发力度,特别是一些国家疫苗研发打破常规时间快速上市,大大刺激了医药研发企业的信心。目前国内已形成像恒瑞、齐鲁、石药、科伦、正大天晴、贝达、信达、君实、百济神州这样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企业,未来这些企业会较长时期享受研发带来的红利!

中国5000 制药企业,真正具备研发实力的不足2%,中小微无特色的企业面临在规模竞争中被淘汰,有原始积累但不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需把重点放在产品首仿上面。不完全统计,未来五年内国际上将有价值近4000亿美金的专利产品到期,寻找这些专利已过期或及将过期的国际产品(生物药需重点关注)进行首仿是众多中大企业急迫而重要的事!

研发创新仍是“大佬们”的盛宴,而首仿则是更多实力药企的首选!

03

省级联采将演变为全国联动

国家层面的集采已启动四期,随着一致性评价进入中后程,预计国采再执行2-3期后会告一段落。尽管目前全国省际间自由组合的联盟药品采购如“雨后春笋”,但联盟采购药品数量并不多,可以看着是一种尝试或姿态。随着国家统一采购平台在2021年上线,省际间联采信息将会共享,同时,针对临床使用量大且未过评品种大概率过度到全国统一联采。联采重要参考该产品在全国各省已有的最低中标或挂网价,所以,企业在各省提前进行价格维护将非常重要!

04

非集采、非过评产品

也有“春天”

尽管产品进入集采是医院大量使用的门槛,但是未进入集采的品种也将获得生存空间,特别是一些临床疗效突出但价高的药品,除了走院外DTP模式、互联网医疗路径,患者在医院临床也有自主选择权。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在11月23日出台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相关药品医保支付标准的通知》 就表明医院需引导但不强制患者使用集采产品,部分“高血压”、“糖尿病”的进口药、高价药也可就低部分报销,这是一个很务实的文件,让患者有了个性化选择权、医生有了主动权。相信未来更多省级医保局甚至国家医保局会推出保障患者有更多选择权的灵活、务实的医保支付方式。所以,尽管你产品可能未能进入集采或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但相对竞品有足够市场优势,院内、院外也能找到生存空间。

Happy New Year

05

DRG、DIP促使

医保目录分类取消

DRG(按病种付费)是西方舶来品,十多年前也在中国不同地方进行探索和尝试,而DIP(基于大数据的分值付费)则具有“中国特色”,也是与三甲医院妥协的结果,两者都是医保控费的重要手段。随着DRG、DIP试点不断扩大,国家医保目录的甲乙分类将做出调整,目前医保甲类、乙类的评判界线并不十分清晰,界定和衡量科学难度大,除了一些客观指标,人为因素也将影响分类,未来甲乙分类很可能取消走向融合,只要进入医保的品种都可享有同样的报销权,至于什么样的产品能够组合进入并符合病种付费要求,这就需要厂家协同医院配合医保的支付标准提供建议和努力。

Happy New Year

06

国家基药目录将增至1000

由于国家医保目录连续谈判以及国家集采不断推进,药品价格大幅下降,这样促使更多的救命药、新特药、刚需药有机会进入国家基药目录,685基药比520基药增加了165个品种,685数量既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根本无法达成986基药新政的实施落地。故明年基药调整的结果预计会达到甚至超过1000个品种,对很多厂家来讲是利好,所以,对自己产品有足够信心的厂家现在早已应该将产品推进基药作为重点工作了。

Happy New Year

07

线下零售药店下

并健康服务转型

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药店数量已达53万家,并且仅上半年就新增了7232家。2021年药店还会这样增长吗?作者认为增长会成下降趋势直到同比数量也会下降,因为医保个人部份将统筹进入门诊,过去可以在药店买药刷卡的“钱袋”转移到医院门诊,后续,大量的单体药店会倒闭,零售药店整体数量也将减少、线下零售额会继续下降。更多有实力的药店除了强化线上销售,更重要的是需对自己的药店进行重新定义,不再是单纯卖药的场所,应该是一个大健康产品与服务的聚集地,拓展产品咨询、健康规划、家庭护理相结合的更多业态,有条件的药店则要想办法与互联网医院进行合作成为其线下门诊药房,从而拓展长期稳定的生存空间。

Happy New Year

08

更多实体医院拥有互联网医院

 疫情促进消费者形成网上就诊、网上购药的习惯,单纯线下的实体医院已不能满足更多轻症状患者快速、方便就诊的需要。同时,国家医保局出台对互联网诊疗报销的相关政策,将促进网上就医更加活跃,国内现有互联网医院约900余家,经营额超千亿。很多大型或专科型实体医院需要加快脚步注册互联网医院,相信2021年互联网医院数量会有快速增长!

Happy New Year

09

代理公司及自然人

将持续“洗牌”

 随着更多产品进入集采,部份有实力、有产品支撑的企业建设自营推广队伍,国家加大对CSO检查力度,三方精准招商平台的崛起,缺乏专业推广能力的代理公司生存将会更加困难,2021年30%以上的代理公司及自然代理人将被整合或出局。前期有原始积累的代理公司需专业化方向转型,唯有打造专业的具有较高水准的市场部、自媒体部、学术推广部、合规部、招商部(考虑到公司具体规模和承受能力,专业的人前期可“一人多部”),相当于大型制药企业的“营销中心”,弥补制药企业专业推广能力的不足体现代理公司更多价值,方可承接更多、更好产品,以求得稳定发展。

10

基层医疗三终端兴起

与开发选择

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7月13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大大促进医院硬件和软件提升,这样更多的资源将流向基层医疗中心,对于有基药、普药的厂家需要借助各种三方推广平台以及当地医药公司落地的力量“事半功倍”方式强化基层医疗三终端的开发与维护;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在基层医疗进行大力投入,很多企业对基层三终端可以说是“望基兴叹”,对于产品难以支撑,管理难以支撑、推广平台与技能难以支撑的企业建议别去大力投入三终端。

注:文中部份数据源自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