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京剧“韵白”,要以武汉话为字调?

 cxag 2021-01-02

或许从京剧发展史中能找到原由——首先,徽班进京,汉调北上,徽汉合流,形成“班是徽班,调是汉调”格局。在京剧从草创到定型过程中有众多汉调艺人如王洪贵、李六、四喜官、米应先、余三胜、龙德云、童善德、谭志道等参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湖北口音(尤其武汉口音)成为京剧舞台语音的一部分,势所必然。其次,南方语音无“庚”韵,普通话语音中的“风”、“朋”、“猛”、“碰”等字,南方语音归“中东”;而“冰”、“城”、“冷”、“胜”等字,南方语音属“人辰”。当初,京剧“老三杰”之一的湖北人余三胜及其同仁在创造“韵白”的时候,不可能没碰上“庚”韵字,他们为什么不用? 是否可以这样认 为:湖北人对北方语音中的“庚”韵字与“中东”、“人臣”韵字很难准确区分。

与其说不好,干脆不去说。住口! “与其说不好,干脆不去说”之推论,乃对余三胜等前辈巨擘“大不敬” ——伟大的艺术家怎么因害怕困难而“主动放弃”? 此言有差! 当然,主动进攻、迎难而上,肯定是伟大的勇敢;但主动放弃、知难而退并不等于就是渺小的怯懦。人有 “三大顽固” ——“口音、口味、口头禅”,正因为是伟大的艺术家,才会有这种“扬长避短”的聪明和“改弦更张”的气魄;才会不去做“改造顽固”这类事倍功半的文章,才会作出“与其说不好,干脆不去说”的决断。既然“十三辙”可以没有“庚”韵,为什么京剧韵白必须有?

再者,从京剧音乐角度看,京剧的主要声腔——西皮、二黄全盘接受于汉调,汉调并不因为无“庚”韵而减色。相反,真用“庚”韵,说不定完全就“不是味”了。掂量轻重,权衡得失,将“庚”韵字与“中东”、“人臣”分而通押。事实证明,京剧二百年来“韵白”不用“庚”韵似乎没什么不妥。

京剧是多剧种兼融、演变、发展而成,“韵白”同样体现出了京剧的“杂交优势”。事实证明,有了“韵白”之后,京剧才得以走出都门,普及全国,最终成为集中国戏曲艺术之大成的代表剧种。

值得令人玩味的是,自从京剧有了“韵白”,许多地方戏剧种(如豫剧、河北梆子、评剧等) 争相效仿,其“声”、“韵”、“调”与京剧“韵白”十分相近,只不过多了一些地方语音成分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