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leafcho 2021-01-02

原创 :木一凡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NO.008-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全文4281字,阅读约8分钟

作者:木一凡

制图:水大母、开朗的火龙草

编辑:HiJay!

校稿:七个橙子

从灵隐山中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到候潮门外的“澥门东倚浙江开,千里寒潮天上来”,曾经的沧海都化为了桑田。

从吴越国修筑捍海塘,到萧山围垦锁住钱江潮,曾经江面浩淼、历经“三门变迁”的险恶之钱塘江,如今终化作“一江春水穿城过”。

越变越瘦的钱塘江河口段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陆军地图局(SNAM)编制的

1953年钱塘江河口段地图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筑海塘以御海潮

杭州“因塘而存”“以湖而兴”,塘即钱塘江海塘。钱塘江海塘护卫钱塘江流域一方安宁,钱塘江两岸的逐步发展与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海塘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海塘修建的地理位置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断出钱塘江河口的变化情况。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今西兴大桥附近的钱塘江海塘 摄影 @HiJay!

“西湖古与江通”,在上古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而西湖为钱塘江一海湾,南面的吴山和北面的宝石山则是伸向这一海湾的两个岬角,群山环其三面如环形。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底图来源 @燕寻杭城·杭州古地图变迁

上古时的杭州还是一片汪洋,西湖则为一海湾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并推行郡县制,设钱唐县(唐朝因其与国号相同而改“唐”为“塘”),这是杭州建置的开始。当时钱塘江水面仍很宽阔,今转塘、袁浦、周浦一带为一片汪洋,而钱唐则为灵隐山下的山中小县。

秦钱唐县位置局促在狭隘崎岖的群山之中,而不是建立在广阔的平原地带,正是因为当时平原地带并无挡潮堤塘,潮水冲击,土地盐卤,不宜居住。即刘道真《钱唐记》所说“昔一境逼近江流”。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林华东在《 钱唐故址考辨》中所论证的钱唐县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马不停蹄四处巡游。他打造了一艘大船,从北方顺流而下后,在钱唐宝石山上上了岸,并开始沿武林山麓向西绕行至西湖南山。

而今天的宝石山,至今还留着一块属于先秦文明的遗迹,那就是秦始皇缆船石。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钱塘江史话》

位于宝石山麓的秦始皇缆船石,足见当年杭州地区水位之高

至汉朝末年,出现了关于海塘记载最早的史料。《水经注》记载:时郡议曹华信为筑防海大塘,广募民夫,并许诺道,凡抬土一担至海边者,赏钱一升,结果来者云集。

而华信却并没有兑现他的承诺,担土二至的百姓盛怒之下纷纷“弃置而去”,华信正好利用这些泥石堆叠成长达数里的捍海塘。是为海塘的肇始。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钱塘江史话》

钱塘江堤与涌潮(老照片)

唐至元之前,在自然变迁方面,钱塘江江道主槽趋于南大门(关于“三门变迁”后文会详细讲述),河口呈顺直的喇叭口形态,潮势直冲杭州,且潮势颇具规模。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钱塘江江走南大门时期潮势直冲杭州示意图

“韬光观海”,为西湖十八景之一,由灵隐寺盘旋而上,约三里许至韬光寺,有竹径甚长,因其寺顶有石楼,正对钱江,江尽为海。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格雷戈里中国影集》

位于丛林之中的韬光寺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顶,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尽处即海,洪涛浩渺,与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问诗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句。”

时深处山林之中的韬光寺也能远眺钱塘江入海之地,且江面“洪涛浩渺,与天相接”,钱塘江当时的波澜壮阔可见一斑。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 图源 @烈影志摄影事务所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韬光寺

然而中外奇观钱江潮,固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胜景,但同时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就如海盐县的望海镇曾被海潮全部吞没。而修筑海塘就成了沿岸居民的福音。

五代,海患猖獗,“海飓大作,怒涛掀簸,堤岸冲啮迨尽”。梁开平元年(910年),吴越王钱镠便在杭州候潮、通江门外筑捍海塘。最初采用版筑法,但“怒潮急湍,昼夜冲刷,版筑不就”,后采用以大竹为笼,中间放入巨石,又在前植大木和愰柱,分解潮势,才筑成塘。

从此“沙土渐积,塘岸益固。”所以后世载“筑塘以石,自吴越始。”这种以竹笼盛巨石,用木桩固定的方法,在海塘建设史上称“石囤木桩法”,一直为后世所采用。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钱氏捍海塘遗址 图源 @《钱塘江史话》

结合海塘修筑纪录及五代杭州城位置,五代海塘走向应为六和塔至龙山闸,向北沿东河西侧至艮山门。

钱镠捍海塘在一定时间内解除了杭州潮患的危机,确保了五代杭州城墙的扩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五代海塘走向示意图

北宋海塘基本沿袭五代吴越海塘。而至南宋时,泥沙淤积,五代海塘龙山闸至艮山门一带成陆,北宋海塘废弃。

根据钱塘江河口变迁的研究,南宋时期尤其是南宋后期至元,潮水已不再要冲杭州,杭州地区开始大规模沙涨。至南宋时期海塘大致走向则由六和塔至南星桥、白塔、观音堂、八仙石、白石至乔司回赭山。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南宋海塘走向示意图

从南大门到北大门

钱塘江河口受海潮冲击、泥沙淤积等自然因素影响,几千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杭州至尖山之间河口江道,历史上先后有南大门(龛山、赭山之间)、中小门(禅机、河庄两山之间)与北大门(河庄山与海宁海塘之间)三条通道,史称“三门变迁”。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三门变迁”——钱塘江(杭州至尖山段)江道走向变迁示意图

宋代有盐官县“海失故道”,元代有海宁三次“海岸坍圮”,明代有海宁的“海凡五变”等岸坍水涨的大变迁,均是江流走南大门,阔约30余里,当时赭山下游海宁县南侧滩地有大片涨坍。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江走南大门时期钱塘江走势图

明末清初江道改走中小门,阔约8里。清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望日,“江潮已出入于中小门”。后曾数次开浚导流,使杭、绍两郡相安无事。此后,南岸逐渐向北淤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南岸山阴海塘以外已经“卤地数十里”。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江走中小门时期钱塘江走势图

未及百年即涨满,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淤塞,遂移至赭山和河庄山与今海宁县盐官之间,即北大门,阔约30余里。此后未变。

南小门和中小门淤塞后,成为向北突出的南沙。杭州的七堡、乔司至翁家埠一带则淤成北沙。直到清嘉庆十八年(1813)赭山才划归南岸的萧山县,以前均属北岸海宁县管辖。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江走北大门时期钱塘江走势

明代以来杭州湾口拓宽,进潮量加大、外海潮流直逼澉浦,在受到海盐南部诸山阻拦和导流后,折向南岸曹娥江口,再反射向北岸,岸线北退,北岸受灾严重。

但由于澉浦诸山的砥柱作用,岸线北退的幅度由东向西减小,致使澉浦以东岸线呈一段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弧线,而使湾口逐渐加大,从而更加增大进入湾口的涨潮流。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 钱塘江潮增大杭州湾口示意图

3.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钱塘江河口呈喇叭型,海水的潮汐运动形成的钱江潮时刻侵袭着沿岸的土地,钱塘江畔形成了大面积的滩涂,围垦就是把这些滩涂围起来加以改造变成良田。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筑堤围垦钱塘江 ,截图取自ArcGIS卫星

现如今高楼林立繁华的钱江新城,曾经是钱塘江边的滩涂地,后来围垦滩涂,便成了杭州的“菜园子”,后又跟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脚步,摇身一变,成了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桥头堡,真可谓是沧海桑田!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 摄影 @HiJay!

曾经钱塘江边的滩涂地现已蜕变为高楼林立的钱江新城

曾经阔30余里的钱塘江入海口江面,正是在 “向潮水要地”类声势浩大的围垦行动中,逐渐被瘦身成如今杭州段1-3公里的苗条身材;曾经不可收拾的险恶钱江,也被驯化为“一江春水”穿城而过。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越变越瘦的钱塘江,根据1953年杭州地区地图绘制

而在近代众多的治江措施下,最引人瞩目的自然便是要数萧山围垦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称其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c

声势浩大的萧山围垦,其壮观场面可比之于治淮、治黄

自清代开始,萧绍人就自发围垦淤塞的沙地;民国时期,“涂涨就开垦,‘坍江’就逃难”也是常态。

钱塘江流道不断变迁,甚至海宁与萧山土地的行政隶属都不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并非人力所及,而是自然之手在左右人类的生存。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dc

在钱江潮水不断侵蚀下摇摇欲坠的堤岸

为大规模整治钱塘江河口段流道,消除沿江人民因“坍江” 决堤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灾难,同时开发利用钱塘江滩涂资源,新中国成立后,萧山陆续开展了几次有意识的治江、促淤、围涂,即萧山围垦,经历年筑堤圈围、开发建设钱塘江畔的新土地。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萧山围垦的历程

1966年下半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县联合在九号坝下游围得土地22500亩,是萧山大规模围涂的开始。

而最后一次围垦是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萧围二十工段至二十二工段围成的17850亩围涂。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萧山围垦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在这四十年间,曾有那么一群青年“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夏天大蚊虫,冬天西北风,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他们在泥土与水的二重奏里,度过了属于他们的青春。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c

围垦民工夜里睡的棚子,生活极为艰苦

围垦的记忆是萧山人的民族记忆,围垦影响了那个年代的所有萧山人,在围垦中他们得到万亩良田,弘扬了吃苦耐劳的萧山围垦精神。

当时无论是北片的沙地人、中部的里畈人还是南片的上萧山人,都来参与围垦。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dc

围垦前期正在测绘观察中的年轻人

萧山围垦史上出劳动力最多的是1986年11月至1987年1月的52000亩的围涂,共出劳动力15.4万人。

数万人的围垦的劳动场面非常壮观。方圆几里,望过去全是人,一队一队地排着,非常整齐,挑着泥的一队喊着“嗨哟嗨哟”的号子上堤埂,另一队挑着空畚箕从堤埂下来。这样的队伍有几百支,一段段堤埂也分得很清楚。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图源 @https://www.meipian.cn/dbanadc

壮观且整齐的围垦场面

围垦给萧山人带来了新土地。在钱塘江河口萧山段,巍巍大堤阻挡了滚滚浪潮。“堤外浪滚浪,堤内金粮仓”是萧山围垦事业对农业生成带来的巨大贡献。

萧山自1966年开展大规模围垦以来,共围滩涂50多万亩,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钱塘江是如何越变越瘦的?

▲ 萧山围垦区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越变越瘦的钱塘江,见证了杭州城发展的历史,记录着的是杭州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不屈历程。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过”,如今的钱塘江承载着杭州走向世界舞台的梦想,更多璀璨辉煌的故事都将在钱塘江畔继续书写。

【参考文献】

[1] 靳雨思. 钱塘江杭州段海塘现状及变迁研究[D].浙江大学,2018.

[2] 韩兢.《杭州地名故事》

[3] 赵福莲.《钱塘江史话》

[4] 马时雍.《杭州的水》

[5] 沈璧、金阿根、韩文根.《钱塘江航运》

[6]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网.最苦最甜是围垦(一个老萧山人的围垦记忆)

[7] 萧山发布. 萧山人锁住了钱江潮,10年围垦50多万亩,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