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茂林之家 2021-01-02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近几年来,历史古装剧非常受欢迎,作为荧幕上的宠儿,各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顶着流量IP的包装粉墨登场。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剧里少有以湖湘人士为主角的。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湖湘人士的舞台似乎不在古代,而在近代。

交通突破地形禁锢

众所周知,古代的湖南并不发达,经常作为诗人笔下的流放之地出现,例如屈原、贾谊、杜甫、李白等都曾经因事被流放到此,留下许多感慨命运的孤绝诗篇,可谓现代湖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像东汉的蔡伦、三国的黄盖、唐朝的刘彻、南宋的杨再兴等,在当时可谓是破天荒的存在

除此之外,湖南籍的古代人物里最有名的莫过于清末的曾国藩,但曾国藩并不完全属于古代。

他有两个称号"古代最后一人"或"近代第一人"。也是自曾国藩起,向来不怎么显然的湖南一时间英杰辈出。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近代开国将领中,出身湖南的多达百位,其中,仅少将以上军衔的就高达200多位。这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清朝晚期,来自湖南长沙的经学家王闿运在自己的军事史著作《湘军志·湖南防守篇》中提到:"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

意为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以来,湖南一直都是默默无闻、不被注意的,无论是军事、艺术、文学还是诗词歌赋等都不曾为天下先,始终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而非首创者或领导者。

其实这也难怪,主要是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湖南实在是太平静了。

这里既不曾出过什么响当当的各领域人才,也不曾发生过什么足以惊动史册的大事,就连当地流传出来的神话故事也少得可怜。

细数之下,唯有在屈原诗句中上古时期的湘君和湘夫人广为人知,秦汉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出名的了

但这并非是湖南人能力不出众,而是由湖南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纵观湖南地形,北有洞庭、澧水相拦,西有武陵、雪峰之险,东有罗霄、幕帘九阻隔,南有南岭环绕,可谓三面环山,一面环水

加上古代交通多有不便,湖南的经济自然比不过其他交通便利的地区,久而久之,落得个天高皇帝远的穷山僻壤之名。

直到1936年的粤汉铁路修建完成,才为湖南闭塞的交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契机

粤汉铁路的修建也十分不易,在洋务派大臣的支持下,1896年清政府敲定了这条铁路的修建工程,但由于资金问题,一直延迟了4年才动工修建,耗时近40年光景。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但这条铁路完工之后,为广大湖南人带来的机遇也是巨大的,一条贯穿广州到湖北,途径多个省份的铁道长龙,直接给了湖南人一个南下北上的机会。

商人可以外出贸易,工人可以外出打工,学生可以外出求学。

另外,不断地有外来资源注入到湖南这个新崛起的交通枢纽之中,外来商人来此贸易,人们积极办厂办学,湖南人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拓宽了更开阔的视野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智慧,甚至有一部分先驱者在与众多仁人志士的交流中以及社会的实践中渐渐地碰撞出了新思想的火花。

教育萌生先进思想

一千多年期,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湖南,面对湘江水岸有感而发,写下《祠南夕望》一诗,将当时人们对湖南的印象诉说得淋漓尽致。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杜甫在诗中说道,这里是一个清绝之地,百丈竹索牵引着江水中的倒影层层变换,孤舟落日尽收眼底,哪怕兴致来时杖屦登岸也无法开怀

眺望远处渺渺茫茫,像隔着一层纱,深知故乡已远。忆花竹幽冥,更觉凄凉,古往今来的游人迁客到此,无不感到孤独怅然

可见湖南在古人的眼中象征着悲凉凄绝,并不讨喜。那时交通闭塞,里面的人难以出去,出去的人难以进来,缺少人员流动,人们思想老旧,缺乏沟通往来。

这样的局面久久不能打破,以至形成了一个闭环。这里孤独凄冷,难觅知音。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千百年来,湖南被看做不登大雅的荆楚南蛮,被看做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是与当时的流行事物有着山水之隔的穷山僻壤。

文人墨客鲜有郊游至此,大夫名臣耻于谪贬其中,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地域歧视"了。

湖南作为一个蕴含着无数资源宝藏的"潜力股",其潜能却尚未被发现,湖南一直面临着穷困闭塞的局面,致使人心蒙昧,难以出将入相,这既是一种无奈,更是一大遗憾

局面的打破需要历史契机,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湖南在思想上的契机很快来了。

那时,正值时局动荡的九十年代初期,新式教育引进了湖南,许多高校破格面向社会招收人才,有的还开了免费的工人夜校,以普及教育,广开民智。

最著名的有湖南第一师范周南女中等几所高校,从那里走出了大量闻名遐迩的风云人物。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向警予、陶斯咏等人就是从这些学府毕业,最终成为了在当时社会上拥有重要影响的一支力量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影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校长孔昭绶有一段关于教育改变社会的台词十分精彩,他说:"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人才既出,则国势必张

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欲救国强种,有什么手段比教育还强?"

深以为然,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启民智,解放思想,教育即是根源。

当时,中国仍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口处于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水平,人们因为不识字的缘故闹笑话是常有的事。

如何让这部分人拥有最基本的文字读写能力是扫盲的关键,由于工人们大多不识字,所以看不懂宣传布告。

为了有效宣传工人夜校,湖南诸多院校的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用上了各种能用上的办法,比如文艺汇演、口头宣传等。

他们的努力获得了热烈的响应,此后,湖南人的文字普及教育渐渐跟上了其他省份的步伐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这场不仅面向知识分子、也向广大工人敞开大门的教育浪潮,为将来的湖南革命奠定了民意基础,也为后来湖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思想上的条件。

史无前例,是巧合,亦是必然

由此可见,湖南崛起在近代是有条件的。其中当然有巧合的部分,1896年,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中,为了积极发展工业,洋务派大臣开始了构建粤汉铁路的计划。

这是一桩伟大的事业,铁路的通车将会开辟湖南交通从闭塞到通畅的新局面

但这个计划的展开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中途路径的选择一度引得众人争论不休。

从武昌到广西,既可以途径江西,也可以经由湖南,究竟选择哪一个路径更有益,是他们僵持不下的原因。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以当时的环境来看,江西的优势显然是大于湖南的,江西在历史上出过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也发生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

粤汉铁路若经江西则是锦上添花,若经湖南则为雪中送炭。

当时有不少人都是支持江西的,但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在洋务派大臣的支持下,由原定于江西的路段改做湖南。

这一改,便打通了湖南上千年来的闭塞,也开启了湖南作为新型交通枢纽的伟大征程。

虽然粤汉铁路对于湖南的选择是一种巧合,但若把湖南的发展一概归功于巧合,又有些过于牵强。

众所周知,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律之上,正如书中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闻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足以说明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

古代湖南并不起眼,为何到近代人才辈出,影响中国近代史?

一个国家要想国力强盛长治久安,就要保证各个地区省份的平衡发展,经济、交通、教育缺一不可。

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各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职能,例如某地偏于工业多一点,某地偏向农业多一点,这是根据地域特点而定的。

湖南依山傍水,虽然受限于交通,但资源不可谓不足,自然风光不可谓不佳,又地处于连接多个地区的重要枢纽。

即便古代科技落后,无法将湖南的资源与外部对接,也无法进行人员配置、使湖南人更方便地与外界交流、实现思想与学术上的便捷沟通

但这些并非不可实现的,尤其是到了近现代,交通科技的发达使得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湖南自然如鱼得水,使那些棘手的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

当湖南的潜力充分迸发之际,思想的光辉就如阳光般照进了阴暗的角落,瞬间将这一落后地区改造成一座思想先进学术开放的城市,并在国家的进程中发挥影响,在青史中写下光辉的一页

综上所述,湖南在近代时期突然出现这么多家喻户晓的革命先驱,有巧合的部分,但更多的是必然,因为历史的选择只能是往前走,而非倒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