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的时代发展 展现价值地位

 新用户1398XocJ 2021-01-02

  近几年,古玉市场低迷,国内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不敢收藏高古玉,主要是鉴定水平有限,致使很多高古玉无人问津。再加上辨伪方法陈旧、保守,总超越不了造假手段翻新的速度。特别是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 ,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

  高古玉指公元前的玉器。高古玉材质以和田玉居多,也有密度略低,手感滑润的石英岩玉。

  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古玉珍贵,价值连城,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真品古玉难求,于是仿造成风。唐宋就曾仿制古玉,明清继往开来,仿品巨增。但“数风 流人物还看今朝”,于今利益所趋,仿古之风尤盛,且设备先进,工艺高超,致使赝品当道,弄假成真,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除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一般人手中的古玉很难被人认可。但,博物馆中的藏品也应分别对待,一类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肯定不假;另一类则是民间征集品和名人赠予品,就很难说是真是假。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都曾收购过一批古玉,便引起广泛争议。博物馆中专家不少,都难保真,何况民间藏品就更难辨认了。

  古玉真品的受沁有千百种,像这件器物出现分布多处的红沁斑,虽然古玉的各种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渗透颜色的过渡,却是众多古玉受沁的结构规律。就如同我们在宣纸上写墨笔字一样,由于宣纸的密度很低,因此墨汁容易渗透,而且墨色出现由深至浅的色过渡。古玉也是这种渗透和过渡原理,只不过古玉的高硬度高密度,受沁渗透需要千百年的缓慢演变过程而已。赝品的短期强化染色和渗透结构与真品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专家学者说:“中国玉文化造就的辉煌绝不亚于长城和秦兵马俑,甚至可以说玉文化的成就已远远超过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造就玉文化的要素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则是古玉器的加工要素。正由于中华古先民高超的加工技艺,才能有令人叹为观止古玉器瑰宝。在离不开使用机械加工古玉的今天,已经难以确切想象古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因此通过对“手工”和“机器工”的区分可以辨别古玉和赝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