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京山河的垂柳

 鄂中京山 2021-01-03

(黄晓明摄)

(黄晓明摄)

燥热的傍晚,河畔的垂柳在晚风吹过时婆娑起舞,柳枝依依,像抛撒在河畔的绿色长裙,给辛劳了一天来河边悠闲的人们送上凉意,让人们顿时解乏,消暑,放松疲惫的身心。

每当秋冬之交,寒风袭来,草木皆枯,那些看上去比垂柳坚实粗壮的树木,经不起严寒的考验,乖乖地卸下了葱茏的装束,落个枝枯叶凋的下场。倒是一向被人视为纤弱的垂柳,在风刀霜剑中奋力支撑着,它们虽比不上经冬不凋的松柏,却仍以曲干虬枝和惊人的毅力,顽强地与西北风搏斗,尽职尽责地护卫着河堤。

寒来暑往,物换星移,南河两岸那让人迷醉的垂柳始终用温柔的枝条抚慰着每一位京山儿女的心灵,用广博的胸襟拥抱着每一寸沧桑的热土。

自古以来,垂柳的美丽多姿让人艳羡,更令文人墨客着迷,它们的绰约风姿曾出现在古代诗人笔下,诗人们用柳色象征美好,把柳色当成向人炫耀的资本。

唐代诗人贺知章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写的是每到春天,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新妆,是自然活力的象征,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代诗人唐彦谦诗曰:“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计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他虽无意对垂柳进行工笔刻画,但垂柳的妩媚多姿,别有情韵,却无不写得逼似,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京山河畔柳枝绿(云杜红叶摄)


宋代文学家曾巩有“杨柳巧含烟景合,芙蓉争带露花开”的佳句,写的是湖中环波亭边的柳色,美得恰如其分。

明代诗人晏璧也留下了诗句:“杏花开遍柳垂丝,柳下清泉漾碧漪。莫折柔条留系马,绿阴深处听黄鹂。”他写的是“柳泉”边的柳色,美得呼之欲出,劝人莫要轻易折柳。

而清代诗人刘伍宽笔下的《明湖柳色》一书中,就曾这样描写大明湖畔春日的柳色:“鹊桥两岸近清明,点逗春光翠叶生。古寺楼台时隐见,画船萧鼓半阴晴。平展鸭绿和烟重,淡染鹅黄着雨轻。莫向人间绾离别,一枝留取待新莺。”写得就更为新鲜别致,亮丽动人。

说到我对南河两岸垂柳的喜爱,自然会想到大画家丰子恺先生。他在《杨柳》一书中写道:“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 在丰子恺的眼中,杨柳没有这般可恶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丰子恺先生如此褒柳而短其他花木,未免有失公允。
我则认为向上长的花木,同样不曾忘记根本,哪怕树高千尺,也会落叶归根。我倒觉得,杨柳的低垂,体现的是一种低姿态的处世哲学和谦虚谨慎的美德。树也好,人也罢,有了这种姿态,就能在狂风暴雨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具备了这种美德,就会在成绩面前不骄傲,有功于人不居功,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啊,南河两岸的垂柳,你是在外游子刻骨铭心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