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魏春明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每至春夏季节,当你来到赵河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岸道路两旁的柳树,远远望去浓荫蔽日,翠幄连云。那一抹绿云成了赵河畔上一大靓丽的风景线,引人入胜,心驰神往。驻足河边,低头俯看水中的垂柳以及自己的倒影,亦真亦幻,影影绰绰,仿佛置身于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惬意无比。 
柳树随遇而安易活好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城市多栽种于公园、路旁等景区。在农村的村旁、路边,塘沿、洼地随处可见。我少年时在农村长大与柳树有着不解的情结,常常与小伙伴们玩耍于柳树下,编柳帽,拧柳笛。 长大后,知道柳树浑身是宝,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常人们赞美女人身材苗条会用杨柳细腰,眉毛长得好就会用柳叶眉来形容。古人的诗词中就能找出形容描写的句子,如:李白在《长恨歌》中写有“芙蓉如面柳如眉”,张可久在《梧叶儿·席上有赠》中写到:“芙蓉面,杨柳腰,无物比妖娆。”现实生活中,柳树还有多种用途:它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柳叶柳根去火,柳干可做案板,做座椅。树身可以做棺材,树枝树梢还可以做哀棍和永旗。那哀棍和永旗一旦插入土中,便与祖先血脉相连,汲取着先辈的营养,发芽生根,茁壮成长。待到树冠如伞,就会反哺荫护着祖先,庇佑后代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当大地还料峭之时,若你漫步在赵河畔上垂柳下,一边欣赏着公园两岸秀丽的景致,一边呼吸着早春那沁人心腑的气息。走着走着,时不时微风会把像小姑娘辫子似的柳梢儿拂到你的脸庞,毛茸茸的,轻柔柔的,软绵绵的,就像挨了小黄狗的头。顿时有一种“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不语甚娇羞 ”的感觉。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柳枝上点点隐隐约约的翠绿,那绿是浅浅的,黄黄的,嫩嫩的。那翠绿的新芽欲开又收,似青纯娇柔含苞欲放的少女,双手半捂着脸庞,羞羞涩涩,腼腼腆腆,煞是惹人眼球,招人喜爱。那翠绿伴随着花枝招展的春姑娘,伴飞着五颜六色的蝴蝶,跟着穿花衣小燕子的叫声,唤醒了草木百花,渲染了苍茫大地。春风习习,柳絮纷飞。那带着翠绿的柳枝,以一种低垂的姿态与璀璨的春光完美融合,温文尔雅,依依可人,又生机勃勃。着实让人心生爱恋,多看几眼。不由得自问自答,是谁引来春风,让此地十里一碧,是柳树,对,是柳树,春天的急先锋。它用绿意装点着绚丽明媚的春天,扮靓了人间。“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是初春时,诗人对垂柳景色的真实写照。啊,那心仪已久的一抹绿云,最让人春心荡漾,浮想联翩。看见那翠绿就看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到了一年四季的希望。著名作家孙犁在《如云集》中说:“柳树是一种梦幻的树。”柳树的干沧桑敦实,柳树的枝飘逸秀丽,柳树的叶绿意无边,柳树的花落絮缤纷。自古以来,柳树为多少文人墨客成就了以柳寄情的一篇篇传世美文和一幅幅意境无限的水墨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彦谦的《垂柳》:“伴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而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柳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柳树因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如:刘禹锡的《杨柳枝》:“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些诗句意境隽永,耐人寻味。记得,当代著名学者、画家丰子恺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向来对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先生赞美柳树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别的植物的枝头大多都向上生长,而垂柳枝头却是向下延伸,再高的垂柳也条条不忘根本,无论春夏秋冬,白昼黑夜,时时俯首脚下的土地,表达着对土地虔诚的谢意。“树高千尺不忘根”。垂柳就具有这种既谦虚、又知回报的风骨,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高尚品德吗。以至于,每次到赵河公园游玩,我都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那一抹绿云,久久不愿离去,总想多看几眼。作者简介:魏春明,男,1963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在《新华网副刊》、《大公网副刊》、《新华文摘》、《河南日报》、《河南移民》、《南阳日报》、《躬耕》、《楚风汉韵》、《卧龙论坛》、《南阳人物》、《信阳文学》、《石柱山》、《大码头》、《宛东潮》、《赊店春秋》、《社旗大文化》、《社旗消息》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百余篇,现在社旗县政协机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