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偷向柳梢归

 太阳下的海浪 2022-02-21
Image

青入柳条初著色。溪梅已露春消息。

——宋·陈师道《渔家傲》

立了春,寒风呼啸已接近尾声,严寒笼罩的大地,开始变得舒缓、晴和、温暖。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宋·王镃《立春》

梅花斗败了寒冬,春风吹化了冰雪;春,轻轻巧巧地爬上柳树的枝头。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唐·陆龟蒙《冬柳》

百草凋零的寒秋,柳树看似柔柔弱弱,叶子已经失去水分干枯了,却还稀稀疏疏地坚守着不愿离去。萧瑟冬日,柳树如同沧桑的老者,光秃秃黑沉沉的,但依然在朴实中透出浑身的典雅,在庄重中饱含着一种柔韧的顽强。

立春之后,只要一场细雨洒过,缕缕暖风飘过,铁丝般的柳枝突然变得柔软,枝条上也长出一个个“小豆豆”。这些“小豆豆”只是在枝条上略微凸起,而“小豆豆”里孕育的嫩芽儿却在默默地生长着。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

想起冯延巳的诗句,心头顿时有了春天般的喜悦。

Image

东风吹鼓柳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宋·白玉蟾《元旦在鹤林偶作》

立春过后,我天天去鸡龙河湄边看柳,流连在河湄柳下,脑海里忽然跳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的确如此,因为柳是春天的使者,严寒还未褪尽,河上残冰犹在,春天的容颜,就早早挂在了柳枝上;春的气韵,便在枝头上悄然流淌。

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开始,柳树便是诗人笔下经久不衰的题材,就与文化有了割不断的联系。

落花依度幰(xiǎn),垂柳拂行轮。

“垂柳”这美丽的名字据说就来自南朝梁简文帝《长安道》诗句。

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杨柳”的浪漫名称就来自隋炀帝“御柳赐姓”。柳那或柔弱或凄切或温婉的因子,早已糅进古人的骨子里。霸陵长送,烟柳皇都……还有那些爱柳的古圣贤,留下了诸多的风流佳话:因为爱柳,改了姓的春秋名人柳下惠;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号“五柳先生”的东晋陶渊明;谈狐说鬼,自称“柳泉居士”的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柳是那么遥远,又那么清晰,注定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地文化意象。

Image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唐·狄焕《题柳》

柳以别样的柔美赢得了人们的喜欢;又因“柳”与“留”谐音,古人便赋予柳以特殊的含义,因而便有了“折柳送别”的缠绵。离人去意彷徨,送别者执手难舍,赠柳挽留,藉以虔诚地表达对友人、亲人依依惜别的挽留之情,可谓情深义重。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唐·白居易《青门柳》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唐·雍裕之《江边柳》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

……

柳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亦承载了太多酸苦悲愁,柳便成就了线装诗里最动人的故事情节。

Image

其实,柳不只是给了我们精神层面的营养,还给予了人们物质方面的营养。南宋《山家清供》“柳叶韭”条目云:“杜诗'夜雨剪春韭’,世多误为剪之于畦,不知剪字极有理……采嫩柳叶少许,同炸(春韭)尤佳,故曰早柳叶韭。”可见,柳芽可以做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家里长辈讲,生活困难时,柳芽还是果腹之物。每到阳春三月,从树上捋下满筐柳芽,让穷苦人家熬过一个又一个饥荒之日。《本草纲目》还记载了柳芽具有清热、利尿、明目等药用功效。据中医讲以柳芽佐荷叶泡茶,观之悦目,闻之清香,饮之可口,可去腻败火、润肺养神。

Image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早春》

东风过处,绿柳葱翠,春草叠翠;僵硬的土地开始酥软、蓬松,缓缓地苏醒过来。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唐·王勃《仲春郊外》

吟咏诗句,这春色就装进心里,丝丝细雨轻叩心扉,陈年旧事涌上心头:乡下门前的柳树返青了,村庄和田野一同清秀,时光和春花一起浪漫。乡亲们整理好农具,擦亮生锈的犁铧,在阳气升腾的田间阡陌上,早已是“牛铃声里村墟醒,杨柳桥头春雨斜”……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