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蜜蜂的病敌害

 韵涵知网 2021-01-03

蜜蜂的病害和敌害是发展养蜂业的一大障碍,为保种养蜂业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蜜蜂病敌害的防治工作。

一、病敌害种类

(1)传染性病害

①病毒性病害:囊状幼虫病、麻痹病。

②细菌性病害: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败血病、副伤寒。

③真菌性病害:白垩病、黄曲霉病。

④原生动物病害:孢子虫病、变形虫病。

⑤寄生虫病害:蜂虱、肉蝇、驼背蝇、地胆病、蜂螨。

⑥综合性传染病爬蜂病。

(2)非传染性病害

①气候原因卷翅病、幼虫冻伤病

②蜜源原因(中毒)枣花病、甘露蜜中毒、花蜜花粉中毒、农药中毒

③遗传原因死卵病

(3)敌害:包括昆虫及蜘蛛类敌害(胡蜂、蜘蛛、蜡螟)、两栖类敌害(蟾蜍、青蛙)、鸟类敌害、兽类敌害(狗熊)、鼠类

二、病敌害防治

(一)美洲幼虫腐臭病(烂子病)

一年四季幼虫均能染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这时正是蜂群繁殖和生产的季节,危害较大。

1、病原

幼虫芽孢杆菌(最适宜温度37℃,适应性很强,沸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2、症状

发病死亡的多是封盖后的幼虫。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最容易感病,西方蜜蜂易患此病,东方蜜蜂对此病抵抗力较强。患病蜂群的封盖子脾表面,常呈湿润、油光和下陷,并有针头大的穿孔,形成所谓的“穿孔子脾”。死亡幼虫起初呈苍白色,以后逐渐变深,呈淡褐色、咖啡色,最后呈暗褐色。虫尸呈粘液胶状,发出鱼腥臭气味。用火柴棒挑取,可拉成2~3厘米的细丝。虫尸干枯后紧粘房壁,工蜂难以清除。(见示意图)

3、诊断

(1)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微生物学检验

涂片——染色芽孢,可发现许多单生或链状的椭圆形杆菌或芽孢。

(3)牛奶鉴别试

验新鲜牛奶2~3毫升,置试管中,再挑取幼虫尸体经分离培养的菌体少许加入试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在30~32℃下培养1~2小时,若见牛奶凝聚,则为美幼病。

4、传播途径

传播来源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传播方式内勤蜂的饲喂和清扫,调换子脾。

5、发病与环境的关系

(1)与虫龄的关系

孵化24小时的幼虫易感病。老熟幼虫、蛹、成蜂不易感病。

(2)与饲料成分的关系

老熟幼虫或前蛹期死亡是因此时被停止饲喂,体内还原糖迅速被同化,使还原糖的浓度下降到下降到正好适合病菌生长繁殖的浓度,而幼虫饲料中还原糖高浓度对病菌有影响,即还原糖高,可抑制病菌繁殖、生长。

(4)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

多流行于夏秋季节。

(5)与蜂种的关系

中蜂目前未发现美幼病,西蜂多发此病。

6、防治方法

(1)预防杜绝病原

严格检疫,遵守操作规程,禁用来路不明的蜂蜜作饲料,不购买病蜂群。

(2)注意消毒

少数发病隔离处理,并对未患病蜂群进行0.1%磺胺噻唑糖浆预防性饲喂。

(3)清除病原

发病较轻(烂子面积小于30%)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恶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能染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特别是早春季节群势弱、巢温过低时,更易染病。

1、病原

蜂房链球菌(主要)、蜂房芽孢杆菌、蜂房杆菌、蜜蜂链球菌等细菌。

2、症状

因病原多种,故表现在症状上也是多变的。

(1)典型症状

3~4日龄幼虫染病后,初呈苍白色、扁平,失去正常的饱满和光泽,后渐变成黄色乃至黑褐色,也有的未变色即腐烂,幼虫尸体呈溶解性腐败,有酸臭气味,挑时不成丝状,无粘性。染病幼虫多在封盖前死亡。幼虫干枯后,盘与房底,易被清除。

(2)例外情况

有时蜂群染病后,子脾上可出现空巢房和子房相间的“插花子脾”。

3、诊断

(1)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涂片——风干——固定——染色——镜检,若发现有较多单个或链状的球菌,并具有梅花络状排列特点,同时还有较多的杆菌。

(3)在一般酵母琼脂或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在镜检。

4、传播途径

被污染的饲料(花粉)是主要的传播源。内勤蜂的清扫和饲喂是群内主要传播途径。盗蜂和迷巢蜂是群间主要传播途径。

5、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致病菌可潜伏一年以上,但不是经常发病,环境条件决定是否发病。

(1)与蜂群群势和状况的关系

繁殖力强,具有育虫要求的蜂群,对病虫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2)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早春多发,尤其是群势弱、气温低,无蜜粉源易发生。

(3)与幼虫日龄的关系

1~2日龄感病,潜伏期2~3天,故多在3~5日龄死亡。

6、防治方法

饲养强群、蜂箱保温、补喂蛋白质饲料,提高蜂群抵抗力。发病较轻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三)囊状幼虫病

囊状幼虫病属于病毒性病害,西方蜜蜂抵抗力较强,感染后一般能自愈。中蜂抵抗力弱,一旦感染,容易蔓延,使蜂群遭受巨大损失。蜂群一年四季均可染病,当春秋气温在26℃以下时容易流行,特别是饲料不足时,弱群更易受害。

1、病原

囊状幼虫病毒(直径20~30纳米的等轴病毒粒子,刚死的幼虫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2、症状

发病多为5~6日龄或刚封盖的大幼虫,大约1/3死于封盖前,2/3死于封盖后。幼虫死后呈黄褐色,尸体不腐败,无粘性,也无臭味,虫尸表皮增厚变粗糙,虫尸内充满粒状液体,用镊子夹出时,虫尸呈囊状。尸体干枯后,皱缩扭曲,头部上翘,变成“龙船状”的硬皮。中蜂发病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急性型”,即大片子脾发病,来势极凶,很容易造成全群死亡。另一种是“慢性型”,发病初期,少数死虫立即被工蜂清除,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现象,与欧洲幼虫腐臭病初期相似,患病蜂群逐渐衰弱。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密集蜂群,及时合并过弱的蜂群并挑出虫尸,用酒精棉签消毒巢房。对于病情较重的蜂群,应采取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四)枣花病

枣花病是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枣花流蜜期的一种地方性病害。

1、病因

枣花蜜中含有能引起蜜蜂中毒的高含量钾离子和生物碱类物质所致。发病的轻重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和蜂种有密切关系。

2、症状

主要是采集蜂死亡,发病期约20天。病蜂开始呈现腹部膨大,失去飞翔能力,肢体失去平衡,发抖,在巢门前地上作跳跃式爬行,对外界反应迟钝。以后随着病情加重,病蜂常仰卧在地上,腹部不断地抽搐,最后痉挛而死。死亡蜜蜂翅膀张开,腹部向内钩缩,喙伸出,呈典型的中毒症状。中毒严重时,巢门前死蜂遍地,群势迅速下降。

3、防治方法

加强蜂群防暑工作。蜂箱严密,框顶、蜂箱四周和箱底经常洒水。蜂箱遮荫防止烈日直晒。及时取蜜,摇蜜后的空脾灌以凉水再插入蜂箱。枣花大流蜜期给蜂群补喂花粉。

(五)农药中毒

1、症状

(1)全场蜜蜂突然出现大量死亡,且强群死蜂严重,死亡的蜜蜂大多是采集蜂,有的蜜蜂足上还带有花粉团。

(2)中毒蜜蜂常爬出巢门,在地上翻滚打转,身体不停地抽搐,最后痉挛而死。蜂尸翅膀张开,腹部向内钩缩,喙伸出。

(3)蜜蜂呈现极度不安,秩序混乱,爱蛰人。在中毒严重时,箱内幼虫也出现中毒,从巢房中脱出,通常称之为“跳子”。

(4)开箱检查,箱底有很多死蜂。提起巢脾时,工蜂纷纷落下,振翅缓慢,只能飞落箱中或地下,能勉强继续爬行的蜜蜂也软弱无力,不断向下滑动。

2、防治方法

(1)为了保护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尽量减少蜜蜂因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应大力宣传蜜蜂授粉的意义,尽量避免在蜜粉源植物开花期施用农药。如在花前与花后施药等效,尽量在花后施药。若急需在花期施药,也应选择高效且残效期短且对蜜蜂无害或低毒的药剂,花期用药,应在蜜蜂出巢采集前或回巢后施药,雾剂与水剂等效时,尽量用水剂。必需在花前施用对蜜蜂剧毒的杀虫剂时,要提前通知5公里以内的养蜂场,以便蜂场采取预防措施,在喷药前一天晚上关闭巢门,阻止蜜蜂前往喷药区采集。关闭期限:烟碱、杀菌剂、除虫菊和除莠剂4~6小时。1059、乐果、敌百虫、鱼藤精24小时。甲基1605需48小时。1605邀72小时。砷和氟的无机药剂,需4~5昼夜。在蜂群幽闭期间,要盖上纱盖或加一个空继箱扩大蜂巢,使巢内空气流通,并做好遮荫工作,保持箱内黑暗,使蜂群安静。幽闭的时间长,可在傍晚蜜蜂停止飞翔时把巢门打开,次日晨蜜蜂未飞出前再关闭巢门。

(2)暂且将蜂群运离喷药区5公里以外处,待农药失效后再运回原址。

(3)喷药时,可在农药中加入一些对蜜蜂有驱避作用驱避剂,如石炭酸、煤焦油(使用时应加少量肥皂)等,使蜜蜂避免受害。

(4)当蜂群发生农药中毒时,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首先应将蜂群撤离出毒物区5公里以外,避免蜂群继续中毒。同时将巢内所用混有毒物的饲料全部清除,并用1:1的糖浆或干草水糖浆进行补充饲喂。另外要用药物解毒:由1605、1059、敌百虫和乐果等有机磷制剂所引起的中毒蜂群,可用0.05%~0.1%的硫酸阿托品或0.1%~0.2%的解磷定溶液进行喷脾解毒。

(六)蜡螟

蜡螟是以幼虫蛀食巢脾的一种害处,出现在3~4月份,白天隐藏在箱缝里,晚上雌、雄蛾交配,产卵于蜂箱缝隙或箱底的蜡渣中。蜡螟分大蜡螟和小蜡螟两种,其幼虫称为巢虫或绵虫。蜡螟严重时,能引起蜜蜂飞逃,尤以中蜂受害严重。在贮存巢脾和蜂蜡制品的仓库中,小蜡螟比大蜡螟危害更严重。

1、大蜡螟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一年发生2~3代,雌、雄蛾交配3~10天后开始产卵。幼虫孵化后以箱底蜡屑为食,一天后上脾,钻入子圈底部蛀食巢脾,并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形成隧道。受害的蜜蜂子脾,大量的蛹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造成“白头蛹”。

2、小蜡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中国南方发生普遍,一年可发生3代。雌、雄蛾交配后约1小时就开始产卵,幼虫孵化后不久即潜入巢房底部吐丝作茧,穿成隧道,蛀食含茧衣的巢房壁,不但能毁掉巢脾,而且危害幼虫,被毁害的蜜蜂幼虫很快被蜜蜂清除,被害的蜜蜂蛹的封盖被咬破,露出白头,引起”白头蛹”。

3、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强群,合并若群。经常清扫箱内蜡屑,及时更换陈旧巢脾。发生巢虫时,人工进行清除。

(2)药物熏杀

药物熏杀可杀死巢脾上各发育阶段的蜡螟。其方法是将受害巢脾提出放继箱中,然后叠加于空巢箱上,再用药物熏杀。方一二硫化碳(CS2)每个继箱用10毫升,滴在滤纸上,置于顶层继箱中的框梁上密闭熏蒸24小时以上。方二冰乙酸98%冰乙酸蒸气对蜡螟幼虫及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用法同二硫化碳。方三二氧化硫(SO2)按每个继箱3~5克硫磺的剂量,将其放在瓦片上置于空巢箱内,点燃后密闭熏蒸24小时。方四环氧乙烷按每立方米容积20毫升的剂量,密闭熏蒸24小时。此外,受蜡螟危害的巢脾在50℃以下,加热40~60分钟,或在-7℃下冷冻5小时以上,都可杀死各期蜡螟。北方冬季将巢脾放置室外,效果也很好。

(3)妥善保管巢脾

从蜂群中提出的巢脾经过药物熏杀蜡螟以后,宜保存于蜡螟不能进入的空蜂箱或专用的巢脾贮藏柜内。

(七)蜂螨

蜂螨病是由雅氏瓦螨(俗称大蜂螨)和亮热厉螨(俗称小蜂螨)寄生于蜂体外引起的病害。这两种螨类靠吸食蜜蜂体液生存。由于西方蜜蜂抗蜂螨能力弱,因此危害普遍而严重,中蜂抗此病能力强,一般不易造成危害。蜜蜂的幼虫和蛹受害最严重,其成虫也分雌性和雄性两种。雌性成虫为卵圆形,体长1.03毫米,体宽0.56毫米,棕黄色。雄成虫呈长卵形,体长0.95毫米,体宽0.56毫米,浅棕色。亮热厉螨发育期为6天,它必须依赖蜜蜂的幼虫和蛹生活、繁殖。成虫在蜜蜂繁殖期平均寿命为9~10天,最长19天。当蜂群断子时,通常只能存活1~3天。雌螨潜入大幼虫巢房内,经48~52小时即开始产卵。

1、病原

(1)雅氏瓦螨

雅氏瓦螨原为东方蜜蜂寄生螨,主要寄生在东方蜜蜂的雄性幼虫巢房内。20世纪初,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逐渐传人西方蜜蜂的蜂群中。雅瓦氏螨不仅危害雄蜂幼虫,而且也危害工蜂幼虫。雄蜂和工蜂只是雅氏瓦螨的中间寄主。雅氏瓦螨的成虫分雄性和雌性,两者形态不同,雌性螨呈椭圆形,宽大于长,体长1.1~1.2毫米,体宽1.6~1.8毫米,棕褐色,发育期为6~7天。雌螨在夏季可生存2~3个月,冬季可生存5个月以上。一只雌螨一生有3~7个产卵周期,可产卵30粒。每个产卵周期在工蜂巢房中可产1~5粒卵,在雄蜂幼虫巢房中可产1~7粒卵。雅瓦氏螨生存力很强,当脱离蜂巢时常温下可存活7天,在封盖子脾上可存活32天。

(2)亮热厉螨

亮热厉螨是危害蜂群最严重的螨类之一。它是典型的巢房内寄生螨,因此

2、症状

被雅氏瓦螨寄生的蜜蜂发育不良,体质衰弱,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蜂群逐渐衰弱。被亮热厉螨寄生的蜂群,子脾上有不少巢房盖被咬破,有的蜜蜂幼虫未化成蛹就死去,有的化蛹以后不能羽化,有的羽化出房时翅膀残缺不全,幼蜂发育不良,在巢门前或场地上乱爬。受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由于不能产生健康的新蜂,成年蜂大批死去,蜂群群势迅速削弱,采集力严重下降,甚至会造成全群死亡。

3、防治方法

防治蜂螨,应首先熟悉蜂螨的生活习性和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药剂都难以将巢房内的蜂螨和卵、若虫杀死,因此,要使治螨效果好,最佳办法是在巢内无封盖子的情况下(如早春或晚秋),实施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当蜂群在繁殖期间,要取得好的灭满效果,必需人为造成群内断子期,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治疗。

(1)利用蜂螨在46~48℃时便处于昏迷状态、从蜂体上脱落这一规律,将蜜蜂装入铁纱笼内,放入恒温器中,使蜜蜂在回旋转动的笼内均匀受热,蜂螨便会自动脱落。此法无污染,值得提倡。注意控制温度不要太高,以免蜜蜂死亡。

(2)利用雅氏瓦螨喜欢在雄蜂巢房内产卵的规律,放入雄蜂脾,然后将封盖的雄蜂脾取出,削去封盖,摇出雄蜂蛹,消灭雅氏瓦螨。

(3)15%的乳酸水溶液喷雾,隔日一次,连续3~4次。乳酸是最安全的治螨药剂。

(4)其他治螨药物很多,但是要生产绿色蜂蜜,应严禁使用抗生素等

(八)蜜蜂败血病

蜜蜂败血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高温高湿的环境及春夏两季容易发病。幼年蜂易患此病。

1、病原

蜜蜂败血杆菌,菌体大小:0.8~1.5×0.6~0.7微米。

2、症状

患病后的蜜蜂起初呈现不安,拒食,以后变得极度虚弱,并失去了飞翔能力,从蜂箱中爬出,或在框粱上振翅、抽搐,最后痉挛而死。主要特征:蜜蜂死亡后,颜色变暗,病蜂几丁质部分瓦解、分离。出现头、翅脱落,有腐败气味,在潮湿的环境下,尤为明显。初病时不易发现,一旦出现则蔓延很快,3~4天就能使整个蜂群死亡。

3、预防措施

选干燥地作养蜂场,注意保持水源卫生。

(九)副伤寒病

副伤寒病又称“下痢病”,是成年蜂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有时在夏季气温低且多雨时也会发生,特别在蜂群越冬期出现时,可造成越冬蜂死亡率增高,严重时甚至会全群覆灭。

1、病原

蜜蜂副伤寒杆菌,属肠杆菌科。长1.0~2.0微米,宽0.3~0.5微米,能运动,不能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25℃~30℃。此菌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弱,沸水中1~2分钟即被杀死。

2、症状

患病蜜蜂体色发暗,腹部膨大。

(十)卷翅病

卷翅病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江浙地区多发生于芝麻花期,福建多发生于瓜花期。该病不仅影响新老蜂的交替,而且直接影响蜂群的采集力和下一个流蜜期的生产。

1、病因

主要是由于高温干燥引起。当外界气温高达3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蜂群内蜜蜂少,子脾多,易发生卷翅病,群内如缺乏饲料,病情也会加重。其次是大蜂螨和小蜂螨,寄生于幼虫和蛹体,吸收体液,影响其正常发育,羽化出房的幼蜂出现卷翅或缺翅。

2、症状

羽化出房的幼蜂翅膀不能伸展,形成卷翅,轻者翅尖卷,重者翅面叠折,蜂体瘦小,通常边脾和子脾边缘的幼蜂病情严重。卷翅蜂在第一次出巢试飞时,即坠地死亡。

3、防治方法

采取以防暑降温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择阴凉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蜂群越夏场地,特别要避免将蜂群放在烈日直晒的地方。

(2)作好蜂群的遮荫。蜂场无天然遮荫物时,应架设凉棚或在蜂箱上加盖草帘遮萌。

(3)调节箱内温湿度,在卷翅病发生时期,可采取蜂群内加灌水脾或在框梁间加木条等方法来调节群内湿度。

(4)作好蜂螨的防治。把蜂螨的寄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持蜜蜂的正常生活。

(5)蜂群缺蜜时,应用糖水补充饲喂(糖与水各半)。

(十一)下痢病

1、病因

由不良饲料引起蜜蜂下痢。晚秋喂越冬饲料时,对水过多,喂的时间较晚,蜜蜂尚未将饲料酿造成熟,蜂群即进入越冬期,蜜蜂吃了这种未成熟的蜜或结晶蜜。另一种情况是越冬蜜中含有甘露蜜,蜜蜂不易消化,加之巢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或过低,越冬环境不安静,外界气温不稳定,蜜蜂又不能外出排泄飞翔,而造成下痢病。

2、症状

蜜蜂下痢病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患病蜜蜂腹部膨大,肠道内积聚大量粪便,在蜂箱壁、巢脾框梁上和巢门前,病蜂排泄黄褐色并带有恶臭味的稀粪便。轻病群,在天气晴暖时,外出飞翔排泄后可以自愈。重病群,飞行困难,为了排泄粪便常在寒冷天气爬出巢外,受冻而死,由于蜜蜂的大量死亡,常造成蜂群春衰。

3、防治方法

(1)在给蜂群喂越冬饲料时,注意不喂稀蜜汁和糖浆,喂优质糖或加蜜脾,当喂糖时要早喂、喂足,使蜜蜂有时间酿造为成熟蜜。

(2)越冬前如发现有甘露蜜、结晶蜜或发酵变质的蜜,要撤出,换以优质的蜜脾。

(3)选择背风向阳的越冬场地,保持干燥,防止潮湿,蜂群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蜂群安静越冬。

(4)对于患病蜂群,可在早春晴暖的中午撤出多余的巢睥,密集蜂数,揭开草帘晒包装物,以提高巢温,排出箱内湿气,使蜜蜂飞出巢外排泄。

(十二)幼虫冻伤

1、病因

幼虫冻伤是由低温引起的幼虫死亡。多发于早春巢温过低或寒流的突然袭击时,弱群更易受到伤害。

2、症状

幼虫冻伤较易识别,当寒流过后,蜂群内突然出现大批幼虫死亡,尤以弱群边脾死亡幼虫居多,死虫不变软,呈灰白色,逐渐变为黑色。幼虫尸体干枯后,附于巢房底部,很易被工蜂清除。严重受冻蜂群,封盖幼虫也可被冻伤,尸体难于清除,待工蜂咬破巢房盖后才能拖出。

3、防治方法

主要是加强蜂群饲养管理,对饲料不足的蜂群要及时补充饲喂,对于弱群,应适当合并,增强群势,提高保温抗寒能力,早春要特别注意对蜂群的保温,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

(十三)白垩病

白垩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台湾省发现较早,在我国南方省份80年代末期也开始流行此病。近些年来传播蔓延较快,给养蜂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1、病原

致病菌为子囊球菌,菌丝雌雄异株,两者结合进行有性生殖,形成膨大的子囊球,其内充满着孢子囊,里面具有大量的子囊孢子。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15年之久。

2、症状

发病初期,病虫成为无头白色幼虫,体色与健康幼虫相似,体表尚未形成菌丝。中期,幼虫柔软膨胀,腹面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似粉笔状。死虫尸体有白色、黑色两种。工蜂将虫体由巢房内拖出到巢门前的地面上和蜂箱底部,工蜂及雄蜂幼虫均可感病,雄蜂幼虫尤为严重。大幼虫阶段易感,巢房盖被工蜂咬破,挑开后可见死亡幼虫。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虫,前3天无明显症状表现,少数幼虫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多数幼虫在第五天死亡。在蜜蜂幼虫体内病变分为6个阶段。

(1)孢子静止期(3~48小时):这一时期在幼虫中肠内可发现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结在孢子球上呈静止状态。

(2)孢子萌发期(3~72小时):孢于在肠道内开始萌发,孢于萌发时膨大为球型,然后伸出发芽管,此时中肠组织未遭侵染,仍属正常。

(3)菌丝增殖期(24~72小时):孢子萌发后,在中肠内食物团里形成菌丝,并有孢子产生,此时中肠组织仍无病变出现,接种48~72小时,菌丝由肠道内壁穿透围食膜侵入真皮细胞。

(4)穿透肠壁期(72~96小时):接种72小时后,菌丝体生长旺盛,且有菌丝团穿透肠壁,中肠外壁真皮细胞有穿孔,部分细胞受破坏,4~5天后,中肠受到破坏并发现整团菌丝自马氏管穿出。

(5)体腔增殖期(72~120小时):苗丝穿透肠壁或马氏管后,即在体腔内不断增殖,引起脂肪体、气管和肌肉发生病变。

(6)穿透体壁期(96~120小时):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同时侵染体壁,体表充满菌丝,雌雄菌丝在体外交配产生孢囊。

3、诊断方法

若发现死亡幼虫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或黑色孢子粉时,挑取幼虫尸体表层物涂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白色菌丝和孢囊及孢囊孢子时,则可确诊为白垩病。

4、流行特点

白垩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当巢内温度下降到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适于子囊孢子生长,春夏季多雨潮湿季节易流行。白垩病是通过子囊孢子传播的,被污染的饲料、死亡幼虫尸体或病脾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当蜜蜂幼虫吞食了混入饲料中的子囊孢子或菌丝后,孢子即在消化道中萌发,长出菌丝,穿透肠壁,破坏消化道,幼虫表现明显症状,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将污染的饲料喂给健康幼虫。此外,养蜂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随意将病群中的巢脾调入健康群而传染。

5、防治方法

采取换箱换脾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首先取出病群内所有病虫脾及发霉变质的蜜粉脾,换以清洁的蜂箱和巢脾供蜂王重新产卵。换下的巢脾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密闭熏蒸消毒4小时以上,可按每10张巢脾放入硫黄3~5克计算,也可用4%甲醛溶液消毒巢脾,浸泡24小时或喷脾再密闭48小时。加强饲养管理,蜂群应安置于干燥通风向阳的地方,避免在箱底积累潮气,时常扩大巢门帮助蜂群通风,尤其是雨后帮助蜂箱干燥更为重要,治疗可用:

(1)优白净,将药液作100倍稀释,抖落巢脾上的蜜蜂喷脾,每脾约10毫升,每天喷喂1次,用药两次停1日,再用药两次为一个疗程,间隔4~5天,再作第二个疗程防治,病幼虫可得到治愈。

(2)灭白垩一号,为一种高效杀真菌药剂,用法是,取药1包(3克)用少量温水溶解,加50%的糖水1升,充分搅匀,喷喂40脾蜂,每3天1次,连续用药4~5次为一个疗程。

(十四)黄曲霉病

黄曲霉病又名结石病,是危害蜜蜂幼虫的真菌性传染病。该病不仅可以引起蜜蜂幼虫死亡,而且也能使成年蜂致病。分布较广泛,世界上养蜂国家几乎都有发生,温暖湿润的地区尤易发病。

1、病原

主要为黄曲霉菌,其次为烟曲霉菌。这两种真菌生活力都很强,存在于土壤和谷物中。黄曲霉菌成熟的菌丝呈黄绿色,烟曲霉菌的成熟菌丝呈灰绿色。以孢子传播,分生孢子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为3~6微米,呈黄绿色。

2、症状

患病幼虫初呈苍白色,以后虫体逐渐变硬,表面长满黄绿色的孢子和白色菌丝,充满巢房的一半或整个巢房,轻轻振动,孢子便会四处飞散。大多数受感染的幼虫和蛹死于封盖之后,尸体呈木乃伊状坚硬。成蜂患病后,表现不安,身体虚弱无力,行动迟缓,失去飞翔能力,常常爬出巢门而死亡。死蜂身体变硬,在潮湿条件下,可长出菌丝。

3、诊断方法

若发现死亡的蜜蜂幼虫体上长满黄绿色粉状物,则可取表层物少许,涂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检验,若观察到有呈球形的孢子头和圆形或近圆形的孢子及菌丝时,即可确诊为黄曲霉病。

4、流行特点

黄曲霉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温潮湿,所以该病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多雨季节。传播主要是通过落入蜂蜜或花粉中的黄曲霉菌孢子和菌丝,当蜜蜂吞食被污染的饲料时,分生孢子进入体内,在消化道中萌发,穿透肠壁,破坏组织,引起成年蜜蜂发病。当蜜蜂将带有孢子的饲料饲喂幼虫时,孢子和菌丝进入幼虫消化道萌发,引起幼虫发病。此外,当黄曲霉菌孢子直接落到蜜蜂幼虫体时,如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长出菌丝,穿透幼虫体壁,致幼虫死亡。

5、防治方法

蜂场应选择干燥向阳的地方,避免潮湿,应时常加强蜂群通风,扩大巢门,尤其雨后应尽快使蜂箱干燥。对患病蜂群的巢脾和蜂箱消毒,撤出蜂群内所有患病严重的巢脾和发霉的蜜粉脾,淘汰或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密闭熏蒸。患病蜂群喷喂优白净或抗白垩一号药物治疗,方法及用量均同白垩病。

(十五)蜜蜂慢性麻痹病

慢性蜜蜂麻痹病又叫瘫痪病、黑蜂病。是危害成年蜂的主要传染病,在我国春季和秋季大量死亡的成年蜜蜂中,有较大部分是由慢性蜜蜂麻痹病引起的。

1、病原

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该病毒寄生于成年蜜蜂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经节的细胞质内,在肠、上颚和咽腺内也含有此病毒。

2、症状

病蜂症状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肚型",即病蜂腹部膨大,蜜囊内充满液体,内含大量病毒颗粒,身体和翅颤抖,不能飞翔,在地面缓慢爬行或集中在巢脾框粱上、巢脾边缘和蜂箱底部,病蜂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另一种为“黑蜂型”,即病蜂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末端油光发亮,由于病蜂常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和拖咬,身体绒毛几乎脱落,翅常出现缺刻,身体和翅颤抖,失去飞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在一群蜂内有时出现两种症状,但往往以一种症状为主,一般情况下,春季以"大肚型"为主,秋季以"黑蜂型"为主。

3、诊断方法

(1)症状诊断:若发现蜂箱前和蜂群内有腹部膨大或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体色暗淡,身体颤抖的病蜂,即可初步诊断为慢性麻痹病。

(2)样品送检:慢性蜜蜂麻痹病易与其他成年蜂病症状相混淆,不易确诊。要做出正确诊断,可将样品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通过血清学检验加以确诊。

4、流行特点

(1)传播途径:试验查明,在患麻痹病蜂的蜜囊内含有病毒颗粒,如果按健康蜂的分食习惯,把整个蜜囊所容纳的病毒分给同伴时,则足以使数只蜜蜂受感染。此外,病蜂群中的花粉也含有大量慢性麻痹病病毒。因此,可以看出,麻痹病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而在蜂群间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

(2)地理分布和危害:该病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从发病程度来看,一个地区,甚至一个蜂场发病情况差异也较大,重者每日每群死蜂数百至数千只,蜜蜂大量死亡,蜂群群势严重下降。有的造成整群蜂死亡,导致蜂场破产。发病轻微的病群,有时仅有少数病蜂出现,蜂群经转地后,遇到较好的蜜源条件,往往可以得到暂时自愈,但遇到适宜的发病条件时,病情仍会复发。因此,该病不仅直接影响蜂蜜和王浆的产量,降低收入,而且严重阻碍蜂群发展。

(3)发病的季节特征:在北京地区4~5月份为麻痹病的春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21℃,相对湿度为45~50%。9~10月份为秋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5~19.5℃,相对湿度为60~70%。从全国来看,一年之中也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病高峰期,发病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在我国南方麻痹病最早出现在l~2月份,而东北最早出现在5月份,江浙地区3月份开始出现病蜂,而在西北则于5~6月份开始出现病蜂。

6、防治方法

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更换蜂王:对患病蜂群的蜂王,可选用由健康群培育的蜂王更换,以增强蜂群的繁殖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仍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措施。

(2)杀灭和淘汰病蜂:采用换箱方法,将蜜蜂抖落,健康蜂迅速进入新蜂箱,而病蜂由于行动缓慢,留在后面,可集中收集将其杀死,以减少传染源。

(3)补充营养饲料:对于患病蜂群可喂以奶粉、玉米粉、黄豆粉,并配合多种维生素,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4)药物防治:

①升华硫:升华硫对病蜂有驱杀作用,对患病蜂群每群每次用10克升华硫,撒在蜂路、框梁或箱底,可有效地控制麻痹病的发展。

②抗蜂病毒一号:本晶为黄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不溶于水、冷乙醇,稍溶于热乙醇,溶于二甲基亚砜。试验证明该药对蜂安全,对慢性麻痹病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健康蜜蜂有明显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十六)蜜蜂孢子虫病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它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以蜜蜂体液为营养发育和繁殖,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于形态存活,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小6~5.5微米X1.7~2.6微米。孢子虫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58℃温水中存活l0分钟,在4%甲醛溶液中能活1小时,用甲醛蒸气及冰乙酸蒸气处理1分钟就可将孢子虫杀死,在2%氢氧化钠溶液中也仅能存活15分钟。在直射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孢子虫。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才能杀死。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2、症状

患病初期,蜜蜂的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才逐渐表现出症状,如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刻。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第一、二腹节背板呈棕黄色略透明,中肠灰白色,环纹模糊,失去正常弹性。正常中肠淡褐色,环纹清晰,弹性良好。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3、诊断方法

(1)蜜蜂的检验:从疑似患孢于虫病的蜂群中抓取10只带病状的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如果是干的病蜂样品,则可去掉蜂的头部和胸部,取其腹部研磨并加10毫升蒸馏水制备成悬浮液,经纱布过滤,上清液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对雄蜂的检验。

(2)蜂王的检验: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3)蜂蜜的检验

①涂片法:取待检样品蜜1份,用水做倍比稀释,涂片镜检。 

②沉集法: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4、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1)酸处理,用似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涂片制备液,加1滴浓盐酸,置室温或30℃温箱内20~30分钟,孢子虫孢子外壳破裂,有的则完全被酸溶解而消失,而真菌孢子却保持原状不变。

(2)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用以区分孢子虫和脂肪球:涂片制备液加几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待蒸发干后,再加1滴蒸馏水,镜检结果,孢子虫孢子尚存,而脂肪球溶解消失。

(3)苏丹Ⅲ染色液处理,用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5、流行特点

(1)发病规律:孢子虫病的发生与温度及蜜源关系密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在南方夏季高温炎热季节和北方的晚秋气温低的季节,孢子虫病的病情指数急剧下降,看不到病状表现。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冬末春初,患病蜂群成蜂死亡数量高于增殖数量,同时还伴随着蜂王的丧失或交替,此时气温低,外界若尚无蜜源,蜜蜂在蜂群内排泄粪便污染巢脾,蜜蜂在清理巢房时受到感染,幼年蜜蜂发病率较高。

(2)与发病相关因素: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在蜂群内工蜂、雄蜂和蜂王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病。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3)传播途径: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试验查明,1只感病12天的工蜂体内含有2000万~3000万个孢子虫,而感染42天的蜜蜂中肠里孢子虫含量可达4000万~6000万个。这么大数量的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当健康蜂在进行清理活动或取食蜂蜜、花粉、采水时,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尤其是蜂场的转运,蜂群集中于火车站及放蜂场地,蜂群排列过分拥挤,加之蜂群新到一个地方,认不清本群巢门,常常误入他群,引起发病,用含有孢子虫孢子的蜂蜜喂蜂,造成重复感染,被孢子虫污染的蜂箱和巢脾未经消毒处理,重复应用而引起感染。养蜂员在检查蜂群或取蜜时,随意调换巢脾等活动都会造成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6、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

(2)严格消毒: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可用2~3%氢氧化钠液清洗,也可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4%甲醛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3)药物防治

①药物预防: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1克、米醋50毫升、山楂水50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

②药物治疗:国外报道,烟曲霉素对孢子虫病有良好疗效。国内因无此药,科技人员从我国现有的药物中筛选出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0.2%。将药粉1包溶于500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十七)蜜蜂蛹病

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全群死亡。

1、病原

蜜蜂蛹病毒。

2、症状

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正常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并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粘性,多数巢房盖被工蜂咬破,露出死蛹,头部呈“白头蛹”状。在患病蜂群中也有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有的幼蜂虽然勉强出房,由于发育不健全,出房后不久即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蜂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所以对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的蜂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3、诊断方法

(1)症状诊断

①蜂箱外观察:患病蜂群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场地上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全的幼蜂,可疑为患蜂蛹病。

②蜂群内检查:提取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

(2)鉴别诊断:蜜蜂蛹病的病状常易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状相混淆,可根据其特征加以区分。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残缺或蜂蛹死亡,此种情况可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蜂螨和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是弱群受害较重,常出现成片封盖巢房被工蜂开启,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状幼虫病多出现在大幼虫阶段,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受美洲幼虫腐臭病危害的蜂群也会出现死亡蜂蛹,其典型特征是死蛹吻伸出,而患蛹病死亡的蜂蛹无此病状。

(3)样品送检:如需确诊,可将死亡蜂蛹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做血清学诊断。

4、流行特点

(1)传播途径

蜂群中的病死蜂蛹以及被污染的巢脾是蜜蜂蛹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蜂王是该病的又一重要传染途径。

(2)发病时间

发病时间云南、福建出现在12月份,四川在2~4月份,江西、浙江在3~4月份,陕西在4~6月份,甘肃6~8月份。

(3)发病程度和危害情况

各地区和各蜂场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蜂群少量蜂蛹死亡,如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蜂群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措施,病情则可得到控制。严重病群,由于大量蜂蛹死亡,采集蜂数量减少,蜂群生产力下降,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大幅度降低。若发病率高达30~50%,则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并且很难维持蜂群的生存,最终导致整群蜂死亡。

(4)发病相关因素

①与温度的关系:蜜蜂蛹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调查表明,蜜蜂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易发生蛹病。

②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在外界蜜粉源充足,蜂群内有充足的优质饲料贮备,蜂群群势较强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喂蜂,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遇阴雨或寒潮时易发生蜂蛹病。

③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较重,喀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则很少发生,就蜂王年龄而论,一般说来,老蜂王群易感染,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

5、综合防治技术

(1)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

蜜蜂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蜂群抗病力也不一样,在病害流行季节,有些蜂群发病严重,有些蜂群发病轻微,而有些蜂群却不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蜂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的蜂王,以增强对蜂蛹病的抵抗力。

(2)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蜂群发展的环境条件

保持蜂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蜂数密集,加强蜂巢内保温,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蜜粉饲料,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需给蜂群喂以优质蜂蜜或白糖,并辅以适量的维生素、食盐。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蜂场卫生,清扫拖出蜂箱外的死亡蜂蛹,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同时注意勿将病脾调入健康群,避免造成人为传染。

(3)消毒措施

每年秋末冬初患病蜂场应对换下的蜂箱及蜂具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100片药加水2000毫升,浸泡巢脾20分钟,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换清水2次,每次10分钟,摇出清水后晾干备用。

(4)药物防治

巢脾和蜂具经消毒处理并换以优质蜂王的蜂群,喷喂防治药物蛹泰康,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