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03

 听伟哥讲山海经 2023-12-05 发布于广东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文:伟哥

  三、仰韶文化彩陶与尖底瓶

  1、仰韶文化彩陶与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的关系

  仰韶文化和特里波利耶文化之间究竟谁影响谁,要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我们只需要依据两个标准进行验证就行了:

  1、谁的时间更早。

  2、谁有源头。

  第一个标准很简单,在时间上,谁早就是影响者,谁晚就是被影响者。下面是根据网上查得的结果: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

  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距今约6000年~4250年

  对比年代,特里波利耶文化上下限都要比仰韶文化晚约1000年。根据常理推测,自然是仰韶文化影响特里波利耶文化。

  第二个标准就是,谁有源头。这个标准更为简单,谁在当地有源头,谁就是影响者,谁在当地没有源头,谁就是被影响者。所以,追溯源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仰韶文化的陶器,我做一张表来展示下:

  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土有绳纹陶和素面陶,距今约17000年前。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有陶片,距今约15000年。

  广西甑皮岩遗址:出土有红陶、灰陶,距今约10000年前。

  广西豹子头遗址:出土有夹砂陶,距今约10000年前。

  河北徐水县南头庄遗址:出土有红陶、灰陶和红褐陶,距今约10000年前。

  城背溪文化:出土夹炭陶、夹砂陶,距今约8500年前。

  兴隆洼文化:出土夹砂陶,距今约8200年前。

  河南裴李岗文化:出土有夹砂陶和泥质陶,距今约8000年前。

  磁山文化:出土夹砂陶,距今约8000年前。

  老官台文化:出土彩陶,距今约8000年前。

  北辛文化:出土彩陶,距今约7500年前。

  河姆渡文化:出土夹炭黑陶、灰褐陶,距今约7200年前。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 文物出版社

  上面的列表是从这本书中粗略筛选出来的,我想,这个粗略的筛选应该也算得上具有一定代表性了吧。从表上来看,自距今约17000年前以来,中华大地上就遍布了大大小小各种遗址,而每个遗址都有相同或者不同款式的陶器出土。作为陶器的发源之地,其制作工艺一直没有断绝,并且发扬光大,从最早的长江以南地区发明制陶术,然后北上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传承下来。所以,仰韶文化的彩陶自然是一万多年来的传承者之一。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东欧平原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是否也是从当地之前的制陶工艺传承下来的呢?很遗憾,欧洲平原上,甚至包括整个西方并没有如此深厚的陶器文化传承。当然,会有那么一些人,拿着一些零星的陶器,说这是欧洲29000年前的陶器云云。但可惜的是,他们出示的陶器其制作工艺不但很先进,而且陶器本身完好无缺,看不出历史感。同时,陶器本身既没有出土地点,也没有出土时间,更谈不上有考古挖掘的坑口信息,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就是,欧洲根本就缺乏具备如此高超制陶工艺的遗址群。上面我列举的中国各种陶器遗址,其数量之多全世界仅此一地。欧洲根本缺乏相应数量的陶器遗址群和出土陶器数量。缺乏相应数量的陶器遗址群和出土陶器数量就意味着缺乏达到如此高超的陶器制造技术所必需的技术积累和文化沉淀。既然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和文化沉淀,那么就只可能是外来的。

  一件物品,所反应的并不仅仅只是物品本身,他更代表着一个文明、若干技术的积累时间和繁荣程度。物品本身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物品上所反应出来的加工工艺先进程度。多先进的加工工艺,就具有多深厚的文明积累。从一件小小的物品上足可以反馈出他背后所代表的文明系统。

  以陶器为例,从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片比较粗糙,这就反应了一万多年前的陶器刚刚发明不久时期的制陶工艺。而仰韶时期的彩陶,又比玉蟾岩时代的陶器进步了很多。这些进步,是从发明陶器开始,经过一万多年前的经验积累而成,还有整个文明社会的其他环节比如人口、制度、种植业、畜牧业、建筑业……等多方面逐步向前推进的结果。而到了龙山文化时代,黑陶的出现,又将制陶工艺进一步提升。黑陶的出现,也是在彩陶制作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没有彩陶制作工艺的基础,黑陶制作工艺也不可能凭空出现。直至到后来瓷器的出现,也都是在前人技术的积累上发明的。所以,任何一件物品,并不是一件孤立的物品本身,而是要从物品上折射出时代和文明的信息。欧洲许多来历不明的三无产品,动辄开口两三万年,或者三四万年,但翻看欧洲的考古遗址,大都是零零散散、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居住的洞穴、低矮的半地穴建筑,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制造所展示的文物的繁荣社会。而制造这件文物所需要达到的社会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的人口,比如五万、十万甚至几十万人口。同时,也不可能只有孤零零一座城市,而是必须要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而只有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群才足以支撑起制作这件文物所需要的相对应条件。因为生产这件文物是必须要有这么多人口,有这么多人口才会产生社会分工,制造批量的陶器都已经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更何况一件陶器工艺品呢?

  欧洲考古界总是从欧洲出土一些匪夷所思的文物,暂时不论真伪问题,姑且权当是真品。这些文物动辄两三万年的历史,其文物本身所展示出来的加工工艺之超前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众所周知,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欧洲是文明起源最晚的地区,也是早期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年十字军东征,还都是一群拿着木棍,甚至连木棍都没有的农民、流氓聚集起来的乌合之众。直到15世纪,铁器才在欧洲普及。而且从地理环境和气候上来说,欧洲也不适合早期人类居住。从地图上看,除了南部的阿尔卑斯山之外,从东欧到西欧都是一坦平洋的平原,这种地形极不利于早期人类居住。因为从北冰洋吹来的寒冷空气没经过任何阻挡就覆盖了欧洲平原,同时,因为纬度高的缘故,冷空气在欧洲大陆滞留的时间会很长。我做一张图让大家看看欧洲的气候究竟有多冷吧:



  通过这张图,通过让欧洲跟中国北方城市的纬度比较,这样大家就能相对较为直观地了解欧洲究竟有多寒冷了。中国的北京才刚刚跟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齐平,而哈尔滨竟然比巴黎还要靠南一些。至于我们印象中极为寒冷,罕无人烟的漠河,才跟柏林、华沙齐平。对比之下,莫斯科的气温就更低了。看到这里,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俄国人那么嗜酒了。

  从地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至少中国这些城市,在北方的寒潮来临时,至少北方的兴安岭还多少有些许缓冲作用,尽管这个缓冲作用不大,但对比欧洲对北边全开放式的地形构造,至少看起来还是好一点点。

  关于欧洲气候的问题,我曾经跟人讨论过,别人列举出欧洲夏季是如何如何高温,并且复制各种有关欧洲夏季气温及其原因的资料。但这个显然不是我需要的,我需要了解的只是欧洲冬季的低温情况。就算欧洲的夏季再热,但如果你在这个冬季被活活冻死在山洞里,那你也不可能享受到来年春天温暖的太阳。

  早期的人类,是缺乏御寒能力的。在针线发明之前,人类抵御寒冷最原始的手段就是身上的皮毛。而人类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身上的皮毛逐渐脱去,到智人出现的时候,身上的毛已经脱得差不多了。所以,不要指望人类早期社会能够像猛犸象一样在北方寒冷的荒野里生活。猕猴算是人类的较为古老的亲戚了,为了给大家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我这里给大家贴一张猕猴的分布图:



  上图中的黄点是目前猕猴的分布地点,需要说明的是,这张图片已经经过处理,去掉了猕猴后来的引进地,只保留了原产地标识。猕猴主要分布的地区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其中,中国又是猕猴主要分布区,中国的猕猴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区),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分布较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次之,陕西、山西、河南、河北、青海、西藏等局部地点也有分布。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猕猴的生活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温带以及亚热带气候地带。并且以这个地带为中心做两个方向的辐射。但是,再如何辐射,当纬度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止步了。在自然生长环境下,正如图所示,河北那个高纬度地区是自然条件下猕猴向北扩展的极限。猕猴还有厚厚的毛可以保暖,跟猕猴比,人类的自然保暖措施就更加窘迫了,连毛都退化了。所以,在自然条件下,人类的御寒能力不可能超过猕猴。直白一点说,自然条件下,人类生存范围不可能越过那条红线(主要也是没必要)。

  人类之所以能向更为寒冷的地区进军,其主要原因是后来发明了磨制技术,而在磨制技术的催生下,发明了骨针。既然有了骨针,也就能够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缝制兽皮以御寒。有了兽皮御寒,人类才能够进军高寒地带。所以,在针线发明之前,人类的生活极限是不可能超过上面图片中的那条红线。

  话又说回来,即便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偶尔能够越过那道红线,但因为御寒能力的问题,其生存能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当生存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时,人口数量同样也受到限制了。而人口数量上不去的情况,社会形态也不可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就更加谈不上什么社会分工等更为复杂的社会功能。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欧洲是不可能产生早期人类文明的。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欧洲的考古史上缺乏成规模的早期人类社会遗址的原因。正因为缺乏成规模的早期人类遗址,所以,也不可能发明陶器,更谈不上进一步提高制陶技术。那么,在跟仰韶文化彩陶如此相近相似的情况下,在拥有同样的阴阳太极图情况下,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自然是从仰韶文化传播过去的。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