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图画》第一篇:麦——天赐福“来”

 李平东方明珠 2021-01-04

标签:汉字多维图像论

-----------

一、读:我们接受了麦子,但不选择面包

麦子起源于亚洲西部(两河流域)。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早已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则以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为主。

现在看来,麦子是在中国人种植稻、粟之后才出现在中国的。如果结合周的始祖——后稷的传说历史(擅长农事)和周本就起源于我国甘肃一带,我很怀疑后稷就是把麦子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或者说他是把麦子的选种、育种、养护、防虫等优良耕作方法发扬广大的第一人,他的名字应该就源于此,也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本事(解决了大家吃饭的问题),所以被大家推举为“后”。换言之,后稷就是周代的“袁隆平”,而袁隆平如果放在周代,最起码也得是个诸侯国的国君。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先民们都是很尊重科技人才的,起码比我们现在重视得多,炎帝、尧帝就是明证,个个都是发明家、科学家——高科技人才。(注:畟,会意字,从田人、从夊,即人在田地里劳作之义)

但麦子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后却成为了外来农作物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限于篇幅,仅举几例,大家自行体会。

1、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食用麦子的方法可能和食用谷子、稻子是一样的,即所谓“粒食”:将麦子整粒蒸煮熟化之后,制成“麦饭”。真正的面食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唐代才得到普及。——白面可比粒食好吃多了,但磨面技术不过关,也只能过屠门而大嚼,所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永远是对的。

2、古汉语中经常用“麦饭”形容生活的艰苦朴素。历史上,有人用麦饭请客遭到客人拒绝。当官的吃麦饭,被视为“清廉”。有人把米饭留给自己吃,而将麦饭让给长辈吃,被骂为“不孝”。——原来能吃上白米饭一直都是有钱人的衡量标准之一,大家知足吧。你现在天天都能吃上,还不珍惜?还不“光盘行动”?国家的号召我举双手赞成!

3、历史上中国人认为麦是有“毒”的。麦毒会引起“病狂”,还会导致一种名为“风壅”的疾病,甚至被视为“杀人之物”。古人认为,治疗麦毒最有效的办法是多吃萝卜,但萝卜并非四时皆有,所以又想出了唱面汤的办法。北方人在吃过面食之后,接着要唱煮面汤,古人认为此举“能解面毒”,今人称为“原汤化原食”。——原来“原汤化原食”不是养生,而是生存。

4、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显著提高,麦子成为汉魏时期军事行动的导向。曹操在选择大本营和进攻目标时,都要考虑麦子的因素。当时正是战乱之时,麦田常被兵马所践踏。曹操下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于是当军队要通过麦田时,“骑士皆下马,扶麦以相持”。有一次曹操自己的马踏进了麦田,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领导秀”——割发代首。

5、唐玄宗曾亲自在皇家花园中种麦,并带着太子一起去收割。宋仁宗也在后苑建宝政殿,专以种麦。——于是历代皇帝都学会了另外一种“直播”宣传——种地秀,圈粉无数。

6、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口粮来自麦子。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

小麦,这个原产于异国他乡的食物,不仅淘汰了中国原有的一些“土著”作物,最终成为一谷(稻)之下,百谷之上的粮食“首辅”,而且还直接和丰收、家和、福气划上了等号。

麦子在改变中国人食物结构的同时,也在接受中国人对麦子的改变。以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如冬小麦取代春小麦,粒食改面食等。

结果是:我们虽然接受了麦子,但没有选择面包。

我想,这应该是生活和文化双重选择的结果。

----------

二、源:天赐福“来”

每年夏夜,当有风掠过麦田,飘进窗户时,我都会闻到那熟悉的麦香,想起那遥远的童年,还有那童年里金黄炽热的夏季,当然,还有汉字中的“来”。

来,麦之本字,象麦有穗、茎、根之形。本来只有茎、叶、根,后来上加一横斜垂之形,表麦穗之义。《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一来二缝,象其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周颂-思文〉曰:诒(贻)我来麰(音mou)。

〈说文〉很好地解释了“来”的来龙去脉:来,周地所接受的优良的麦子——来(小麦)麰(大麦)。一根麦杆两个麦穗,象麦芒麦刺的形状。麦,是天赐“来”的,所以借作来往的“来”。《诗经》中说:送给我们小麦和大麦。这是在歌颂周代先祖后稷“院士”的功德:你当院士、首领,受之无愧,因为你把优良的麦种带给了我们。

商代有些甲骨文还保留此字本义,有“刈来”字样,即收割麦子的意思。更习见的是返回之义,可见被借为表返回之义之早。后又引申为往来和下一个之义,如来年。

在“来”被借为往来之“来”后,又造了“麦”字表达其本义。麦,从来,从夊(倒脚之形),即表示麦是上天所赐来到人间之义。《说文》:麦,芒榖,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旺)而生,火王(旺)而死。〈说文〉以“埋”声训麦,恰恰表明东汉时期,麦子种植已经得到了较好地推广,并且已经有了适应中国北方气候的冬小麦种植技术,所以许慎才会说:秋天深埋,秋天而生,夏天而死。

也由于“来”很早就被借为来往之“来”,所以在以来为声的组成的字也多含此义,如:

徕:把人招来(从路上),如,招徕顾客。

赉:《尔雅》,赐也。如,赏赉。

又,青睐,表对人的喜欢或重视。(注:这里的青指眼珠的颜色,词源自于竹林七贤的阮籍碰到他欣赏的人就会青眼有加,否则你只能看到他的白眼珠,异人啊,反正我做不到)。

-------------

三、写:收麦的苦与乐

麦,天所来也。她是来自上天的赐福,更需要辛勤汗水的浇灌。她寓意着丰收和幸福,也代表着劳作的辛苦。

观刈麦(看割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后记——我一直认为这首诗应该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起码比现在的许多课文好多了),语言通俗易懂,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兼具,甚至连社会实践课都一块上了,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收麦的场面还和1000多年前“买房难”老师描写的一模一样,也许诗人的羞愧之心,编者害怕影射了某些“肉食者”的麻木不仁,担心收走他的800斤麦子,所以没有入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