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腾驰//初识黄土乡舍

 马腾驰 2021-01-04


               初 识 黄 土 乡 舍(散文)

                           · 马腾驰

      最早知道“黄土乡舍”,那是在几年前的微信朋友圈里。

      那时,“黄土乡舍”刚刚开始修建。我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里说,五陵少年要在他老家盖一院怀旧的宅子,要展示关中乡土文化与乡土风情,云云。他在文字下面发了几张照片:正盖房的院子里、村街上,到处堆积的是木料、老旧的砖块、瓦,还有已和好的黄泥。

      五陵少年?这个名字,肯定不是那个盖房人的真实姓名。用这个称号,我想了,这人,对世间的赏心乐事应该是一个饱含激情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没猜错的话,他大概是咸阳五陵原上的人,在自己村子的庄基地上建房。那文字、那照片,在朋友圈看了一眼也就过去了。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巧,前几日高建科先生来我这里,说起了五陵少年。他说,五陵少年真名叫刘鑫,他在“黄土乡舍”群里一直朗读着你的《背馍记》,也不见你吭一声?我说,我不认识他呀,也不在那个“黄土乡舍”群里,如果在群里,我肯定得吱一声,最起码得对人家表示个真诚地谢意吧!

       建科先生说,他们是多年的朋友,刘鑫人非常好,事业干得红火。他正准备在他老家乾县薛禄镇的“黄土乡舍”里,办一个《背馍记》的读者分享会,红底黄字的活动横幅都印好了。他给我介绍了刘鑫一路打拼,不同一般的人生经历,说他特别爱读书,不说别的,把路遥老师《平凡的世界》在400多人的群里就读了4遍,把《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用毛笔各抄写了一遍。

       嗬哟!光凭这一点,刘鑫这人就是个厉害角色,是个有狠劲的人物!刘鑫的“黄土乡舍”在乾县薛禄镇?我原以为在咸阳原上。薛禄镇,离我老家大张寨不远,我小时不知去过多少回。

       建科先生拿起手机,把我拉入了“黄土乡舍”群,又给我推荐了刘鑫的个人微信名片,马上就加上了他微信。微信语音通话,我说,前几年就从微信里知道你在修建“黄土乡舍”,那时不认识,没想到是你!几年后,咱通过微信认识了,这世界说大大得很,说小也小得像个村子。我对他在“黄土乡舍”群里,持续不断地朗读《背馍记》表示真心感谢。

       他说,《背馍记》一书是别人送给他的,他看了以后觉得很好,很适合“黄土乡舍”的风格与理念,就开始在群里朗读了,现在已读过五分之一,还要继续读。他又说,前段时间准备举办《背馍记》读者分享会,其间出现了一个小周折,好,不说了,和你联系上就好办了。咱们近期见个面,在一起策划一下,把这个分享会一定要办好,要办成功!微信通话中,他快人快语,言语铿锵而有力。

       在“黄土乡舍”群里,我看到刘鑫很忙。他一边和舍友们紧张地筹备着7月12日的“‘黄土乡舍’舍友与木偶头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宏运老师现场观摩制作座谈会”,一边读书,写字练书法,还要在群里朗读《背馍记》的文章。也是在这群里,我看到不断有舍友去“黄土乡舍”,他们在乡舍里忙这忙那,闲暇了,在怀旧、别有情趣的幽静环境里或读书,或喝茶或闲聊,随性而舒适,自在而忘我,真好。

        7月14日早上,雨中,我和仁立、速驰从咸阳出发,去参观刘鑫的“黄土乡舍”,并商量《背馍记》读者分享会的事。出咸阳,过礼泉县城,经过备战路到乾县大墙乡,往南一拐,很快就到了薛禄镇的“黄土乡舍”。

        刘鑫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乡舍旧式大门出来迎接我们。他是典型的关中汉子,满脸是诚恳热情的笑。哎呀,今个儿这雨一直下着,快进屋,快进屋,茶熬好了,先喝茶!笑盈盈的他招呼着我们。踏着青砖地面,通过长石条搭的吧台,我们去他的会客厅。两边,是相互连接着的房子,房子里尽是他多年收藏的、精心陈列展示着的各种古物。到了这里,仿佛进入了一座馆藏丰富的关中风物博物馆。

        他的会客厅,按过去关中农村拱脊大房的形状建成。屋子上面,是一人抱不住的粗壮担子,三角形的木质组合结构,支撑着屋顶。

        屋墙,是用老手工砖砌起来的,原形状,不粉刷,墙上一层层的砖清晰可见。一个过去碾麦场上用的大尖杈横在屋子上空。屋正中,支起的两条老旧青石长条桌成“T”字型,一条当了茶几,一条当了书桌。茶几与书桌隔起的空间拐角处,是两个相挨着的大书架,书架上挂着他的字画。屋里其它的地方,除过人要走的通道,置放的都是他这些年收来的各种石质古物。

      这环境好啊,坐在这儿,心该有多静,读着书喝着茶,来了朋友,在这儿聊着天,多好!我赞叹了起来。刘鑫笑着说,对着呢,好多朋友没事了都爱来这里,他们说到这里,人一下子就放松了。嘿嘿,咱先喝茶,先喝茶,喝完茶,我领着你们在乡舍里转一转。

       曲径通幽的房间,放置的是当年农村人使用过的那么多的真实原物。从量粮食的斗,到牛耕地时不让其低头吃草的牛笼嘴。从纺线时坐的草盆,到“哐当”、“哐当”可以织了布的织布机。还有过去走亲戚时提的提货笼笼,播种麦子时摇的耧,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的老物件,一下子就把人带进昔日农村那个难忘的年代。

       石狮子、石门墩子、老碾盘子、石碌碡、侧面雕刻着飞龙的神桌、看上去有了年代,一层层摞起来,各式各样的盆盆罐罐。石槽子里,有意种上野地里坎坎畔畔常见的茅草,叶子上面落着雨滴的茅草,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还有很多其它的物件,被主人独具匠心地安顿在了这个让人流连,让人忘记了时日的大院子里。

       刘鑫给我们讲着这一件件物件的来历,讲着他和它们的故事。

       沧桑、古旧、默不作声,这些有了包浆的老物件,散发着迷人的光晕,它们是有了灵性的,是有了历史的回声的。我点着一支烟,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个个有了故事有了温度的老物件。

        修建“黄土乡舍”,我就是为了将消失的关中农村记忆,带进下一个世纪,这是我在修建“黄土乡舍”之前好多年的想法。刘鑫边走边说。

        好多的农村人进城打工了,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和碎娃,有些人全家都进了城,锁门的铁锁都生锈了,屋里的墙倒了,房塌了,也没人管了。农村就这样一天天衰败着,我们心中的农村连同我们的记忆,难道就这样永远永远地消失了吗?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骨子里对农村有一种爱,我心有不甘,想把“黄土乡舍”建起来,把老先人用过的东西,把他们的音像资料,把他们还有我们对农村的记忆,把农村能搜寻到的老物件都集中在这儿,让人们能找到乡村的过去,能找到自己记忆中的东西。

        有些人知道我这个想法后,说我是神经病,把大半生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巨额积蓄一下子砸到这上去,是瞎撂钱,是寻着招祸呢。我这人,认准的事,不管其他人咋样说,我不光要做,马上去做,而且还一定要做好!

       刘鑫领着我们转到了他的书画室。墙上贴着,案子上铺着文人墨客们来这里留下的书画作品。刘鑫笑着说,马老师给“黄土乡舍”留一幅

字吧?到了这里,到了这个让人有了感慨的地方,是不能推辞的。我问写啥呀?刘鑫说,就写“将消失的记忆,带进下一个世纪”。提笔濡墨,我写了。写完,我说,这是你的初衷,也是“黄土乡舍”的宗旨与精神追求。

        回到会客厅,我们喝着茶。刘鑫继续着他的话题。他说,“黄土乡舍”建成到今年,已六个年头了,咱这儿虽然地方偏僻,但来的人却越来越多,他们不但来了,还带来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影响越来越大,你说为啥?你可能在“黄土乡舍”群里看到了,他们说,这里有家的感觉,这里,使飘荡的灵魂有了安放处。

        我接了刘鑫的话,你说的这些,我看到了。在群里,我还看到舍友们说,“黄土乡舍”不是那些有名无实的农家乐,也不是那种大轰大嗡,什么也看不到、没学到,仅仅是去了一趟的乡村旅游点。这里,是你着力打造的一个农耕文明的集中展示点,是传统农村“家”的一个美好重现,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可以慢下来细细回忆过去,体味人生的精致的地方。这里可休闲,可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画画,是一座有底蕴,有寄托,有情怀的乡舍。我也看到了,群里的舍友们一趟趟过来,吸引他们的,正是这些东西。

        和刘鑫聊天过程中得知,“黄土乡舍”的成功创办,吸引了许多地方的人来参观考察,他们也想加盟,也想在自己的老家院子建造“黄土乡舍”,宝鸡蔡家坡和三原两家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刘鑫说,十多年前他已注册了“黄土乡舍”商标,合作后可以授权他们使用。干一件事情,只有自己活得很好,别人才会看到,才会找上门来与你合作。“黄土乡舍”是从实践中干起来的,按照这个经验去做,应该没有错。我说,通过六年运作,已有丰富成熟经验的“黄土乡舍”,会在异地扎根发芽,会在异地开花结果的。

      咱们算一算,全国有多少个村子?又有多少个空置的农家院子?在这些村子搞上一个有当地特色的“黄土乡舍”,为那些农村出生,长大后在城里工作的人,为那些想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的城里人,建造一个寻找乡愁,一个体验农家生活的场所,你说不好么?

       交谈中,刘鑫信心满满。他多次谈到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政府层面有实施措施,刘鑫通过一己之力创办的“黄土乡舍”,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另外一个渠道对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探索,一个成熟的标本。

       一切的大目标,一切的梦想,源自于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实实在在地走出来,才能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奇迹有时候是会发生的,但是你得为之拼命地努力。

      我做人做事,第一不借人钱财,第二不看人脸色,第三不欠人情,珍惜眼前人,做好当下事。

       上面这三段话,是刘鑫说的,是他的原话。他说,这是他为人处事的三原则。

       是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就因了他为人处事的三原则,不就因了他的踏实、硬气、刚正与守信么?

       和刘鑫商定了18日《背馍记》读者分享会的具体事宜。咸阳有急事,我们和他告别,开车返回咸阳。下了整整一个上午的雨此时停了,空气温和而湿润。

       初识刘鑫和他的“黄土乡舍”,那么多的人看好他,那么多的人和他是多年亲如弟兄的好朋友,他的事业会越做越大的。没事了,我也会常去“黄土乡舍”走走,从他那里汲取了向上与进取的精神力量。

                    2020年7月17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窝窝》《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已于春节前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该书已被国家图书馆与多家图书馆收藏。散文集《花本无心自在开》即将出版。

快递‖《背馍记》作者马腾驰签名本开始快递寄书

        马腾驰散文集《背馍记》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全书36万字,由“心有沉香,何惧浮世”、“釆一缕阳光,温暖红尘过往”与“给心留一片宁静的地方”等六辑组成。

        散文集《背馍记》,精选了包括作者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力的名篇《背馍》在内的86篇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腾驰的散文,我是喜欢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浓,他的文字里,纯净温馨的气息时时在涌动。他的散文语言朴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贴心的笔触写他的过往之事,写他的痛切感受与深长情怀。他很多的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昔日生活的一个记忆,更是挥之不去常常萦绕于胸间的悠长乡愁,读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发出许多的感慨来。”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院长白描先生说:“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含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    

       “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书写的乡土题材作品,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