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日报

 杏林前浪4868 2021-01-04

民国时期南通的碾米、制粉、榨油业

□程太和

南通粮油加工业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南通粮油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唐闸一带。

碾米:封建朝代碾米用石臼舂米,以后发展到手推、牛拉石碾碾米,与之配套的有木制手摇风箱,将米和糠分离。清末民初,南通农村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碾坊,有的城镇也有碾坊。1916年张謇等人发起,在唐闸北市(今北川桥)创办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机器设备有德国造的碾米车6部,砻谷机8部,用14匹马力的马达带动,每日出米300石。1920年,在唐闸中市开设顾明记碾坊,设备为两头骡子、一个石碾。采购糯稻,专碾酒米出售给糟坊。后陆续购置16匹马力引擎、32匹马力柴油机,增加生产能力,日产米300多石。1930年改名恒益明碾米榨油厂。到1938年3月南通沦陷前夕,唐闸的机米厂(坊)有:大达公、恒益明、恒益公等12家。南通沦陷后,除大达公、恒益公等机米厂由职工出面经营外,多数企业停业或闭歇。抗战胜利后,有鼎生和、德恒昌、裕和等机米(油)厂开设。1949年2月,南通解放后,由于急需粮食支援前线、支援新解放区的大中城市,机米厂的加工任务增大,又增开了泰和公、永隆吉等机米(油)厂。1950年工商登记,南通市有天益、仁昌、新通等机米厂21家,年生产能力8411万公斤,实际生产4806万公斤。

制粉:南通早期磨粉一般用石磨、手臼、脚臼冲制,工艺简单,制取方便,出粉率约70%。所出之粉与机制面粉比较,色黑粉粗,加之石磨磨麦每日不过一二十石,出品少而成本高。1901年,徐翔林在张謇支持下,集股在唐闸创立大兴面粉厂,利用大生纱厂多余动力,用石磨磨制面粉,日产460包(每包22公斤)。因经营不善,不久即停业。1909年6月,张詧等人重新组建,改名复新面粉公司(厂),主要生产设备有卧式锅炉2台,卧式引擎1台,配套净麦机、净粉机及装粉机、匀粉机等成包机具。年产面粉约65万包,麸皮约11万包。面粉商标为红绿色旭日初升图。1914年增资添置钢磨粉机等设备。1924年,面粉销路扩大,又增资购置引擎1部,钢磨粉机全副,新建4层楼厂房1座,日产面粉增至4000余包,年产约120万包。其后,因进口面粉削价倾销,苏北地区又连年水灾,小麦减产,麦价陡涨,复新公司承受不了双重压力,于1931年下半年停业。后由贷款方中南银行接办,柴油机引擎改为620匹马力的电动机总轴传动,钢磨粉机增加到22台。日军侵占南通后,复新面粉公司于1942年为日本江北兴业公司强行占有,改名为江北兴业通州工场,因麦源匮缺,只生产了9个月,次年7月28日解除军管“发还”。在此期间的1941年7月,上海、无锡等地粮商发起,在南通城区河西街还成立了永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厂),专营机制面粉业务。日产面粉1050包,商标为松鹿牌。民国年间,南通除了复新、永丰两个机器面粉厂外,还有磨坊代客加工或自营面粉。1943年南通面粉业同业公会会员登记的有张盛顺、利民、集丰等43家。1949年2月南通解放后,面粉业职工组织了复工委员会,为国家加工面粉,支援解放军南下。

榨油:解放前,南通居民食用的植物油主要为地产的大豆、菜籽、棉籽、芝麻、花生加工的油类,大多由散布在城乡的油榨作坊加工,至今尚有某油榨、油坊头等名称留于地名之中。1901年唐闸始建广生油厂,两年后投产。用大生纱厂等厂(场)轧出的棉籽为原料,生产棉油和棉饼,年耗棉籽约5万石。30年代前后还生产豆油、花生油。1925年唐闸顾明记碾坊(后更名恒益明)增设榨油车间,日产豆油1000斤、豆饼2240片(每片5斤)。1928年8月,南通县油坊业公会成立。1931年,南通县油坊业公会有恒益明、罗信记、福兴源等会员单位40多家。日军侵占南通期间,实行粮油管制,南通食油生产被日伪控制,小型油榨坊濒临关闭,居民食用油严重缺少。1950年工商登记,南通专业油厂有广生、德顺和、天顺协记等12家,油米混合厂37家,共有榨油箱488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