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迹山摩崖造像 | 大佛依山立,清泉石上流

 CHANJIJI陈吉吉 2021-01-04

禹迹山摩崖造像,在四川省南部县城东16公里左右的禹迹山腰,此地仅见一尊摩崖释迦牟尼立像,故又称禹迹山大佛。因在碑院乡境内,当地老百姓也称为“碑院大怫”或“南部大佛”。

禹迹山摩崖造像-大佛原貌(来源网络)

大佛雕凿于海拔600余米的禹迹山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据资料显示,造像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大佛周边仍可见用于安装木构建筑的孔洞,可知大佛原覆有阁楼。这和乐山大佛原覆有凌云阁同理。网上老照片显示,大佛阁已无存,近年来当地又重修了佛阁,使造像免遭风吹雨淋。

大佛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鼻梁与前额相连,仪态肃穆而慈祥。大佛头有肉髻,裸肘赤足,袒胸束腰,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

原造像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一摩尼珠。据老乡介绍,文革时期,双手被炸毁,如今看到的为补塑。补塑摩尼珠不见了,仅余掌心向上状。原本残存不明的右手改成施“说法印”状。可谓相去甚远。中国文保几时能终于原状的修复。文物的现状,是经历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成的特有状态,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宁可不变,也不能轻易改变。这就好比,一层唐代的壁画上覆盖了一层明代壁画,我们不能为了看到唐代壁画,而将明代壁画剥离。

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佛像雕凿造型严谨,刻工精细,唯头部稍大,远视略有比例不适之感,但近视则不失其古朴自然之神韵。大佛脚后有通道可供信众礼佛,通道岩壁石缝有山泉流出,汇聚于小池,清澈见底,品之,甘甜清冽。

佛教造像周身有泉水的并不少见,但是就在造像身后,由岩壁渗透汇聚成泉的,禹迹山可谓鲜见。大佛依山里,清泉石上流。信众礼佛进香,接水品茗,当真是无比幸福。

关于大佛开凿的时间,四川省公布的文物资料称“禹迹山大佛是四川省最高的石刻立佛。造像虽无题刻稽考,但就其雕刻艺术手法和造型风格特征应为唐末宋初所刻。”明万历进士曹学诠在《蜀中广记》卷二十四《名胜记》第二十四中写道:“县(南部县)东南与蓬州(今蓬安)相接三十里为禹迹山,禹治水所经也,有小石泉,凿石为像,层楼覆之,宋绍兴间何汝贤有禹迹山院记。”据此推断,北宋时期大佛就已经存在。

若论网图,稍显唐风,若以我现场所看,唐风尽失,唯大佛的袈裟衣结,似是唐刻,但看细部饰品花纹,又恐是明代作品。大概唐末宋初原作,明清补刻重妆,现当代又补塑,说的过去吧。

巴蜀,天府之国,气候温润,历来少风雪。能遇上几次风雪天,在当地也是新鲜事。巴蜀雪不似西北的雪,那是一种无限的苍凉之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慷慨豪迈是属于边疆特有的风貌。蜀地的雪多是温婉可人的,是一种“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的小小情愫。前者刚劲猛烈,后者温柔以待。

我是幸运的,前后几次寒假前往巴蜀游历,有两次遇见风雪交加。一次是安岳大足,雪下的非常厚,雪中的茗山寺,孔雀洞分外妖娆。一次便是去岁与师弟同游巴蜀,在巴中西龛,偶遇雪纷纷。

而后,余与师弟自通江至三台,过南部,又在禹迹山偶遇细微的雪片,十分欢喜。离开禹迹山时,雪早已停,天空放晴,我们紧了紧脚步,搭上摩的下了禹迹山,又转乘小巴前往南部汽车站。

在汽车站前,一人一碗酸辣粉食毕再转车,向着三台而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