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跨越五台、繁峙、代县三县,岩山寺在五台山的北面,是由北进入五台山的必经之地,其位于繁峙县城东南36公里处的天岩村,又名岩上寺,灵岩院。古时大同、浑源、京津、张家口及朔漠一代的佛教徒、信士如果要朝觐五台山进香,多要在岩山寺歇脚后再登山,故而岩山寺又被称为五台山北门。 岩山寺始建年代已无考,一说建于金代正隆三年,另一说认为建于北宋之前。北宋末年,天岩村地处边陲,先属宋,次属辽,后属金,战乱不止,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根据《宋史》和《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五台山僧人真宝等人曾在天岩村招兵买马,进行过大规模的抗金活动,战败后死伤无数。又,寺内现存的正隆三年《繁峙灵岩院水陆碑记》的记载:乃平昔用武战争地,暴骨郊原,沉魂滞魄,文幽泉址,无所依凭,男观女睹,嗟泪垂弹,岂不伤哉……。可见这地确是四战之处,军士亡灵游荡之所。 金太宗完颜晟为了超度阵亡之士,于金正隆元年重建此寺。正隆三年又建正殿,塑文殊及诸侍者,并在寺内设水陆道场,并命御前承应画匠望逵在弥陀殿内绘制水陆壁画,用佛法教义和因果报应之说,渡化世人。 金代正隆时期的岩山寺规模宏大,随后,寺又建南殿文殊殿,并于金大定七年绘制完毕壁画,其年款,画匠题名至今犹存。 到了元代,岩山寺历经延右二年文殊殿大修,至正四年水陆殿修葺。至明代,正德七年,万历二十六年,万历四十七年,崇祯十六年都有不同规模的修葺。到清代,岩山寺香火冷落,殿宇零落殆尽,虽有道光、同治、光绪年间的不同修补,但基本都是小修小补,已无大规模的建设。令人遗憾的是,清代岩山寺的僧侣还将元修的水陆正殿拆除变卖,移建于县城的正觉寺内。 现在的岩山寺前有山门天王殿,中有南殿文殊殿,后有水陆正殿,左右有伽蓝和地藏二殿,两侧还有钟鼓楼。天王殿在战争中损毁,水陆殿在文革中拆除,仅留台基。只有文殊殿,东西配殿和东侧钟楼依然完好。钟楼上有铁钟,下设门洞,现为岩山寺的旁门。 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顶建筑,殿内佛坛较低,面积较大,占殿内面积的二分之一,形制基本与南禅寺大殿,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佛坛类似。佛坛中央有文殊架狮彩塑,目前仅有狮子尚存。狮子左右有胁侍菩萨,童子和金刚等塑像,背面还有水月观音一尊。殿内现存的彩塑均为金代遗存,其面相,服饰还承袭唐代遗风。 岩山寺壁画内容大致如下: 东壁:除了佛、菩萨外,均为本生经变,主要是须阇太子经变和鬼子母经变。 南壁:存在东稍间存有壁画,壁画上部为殿阁楼台,中部为释迦摩尼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下部为供养人像。 北壁:西侧为商船航海遇难场面,东侧绘舍利塔院。 西壁:佛本行故事,主要有本缘授记(青衣卖莲、君臣迎佛、儒童布发、贫人扫道),入胎降生(乘象入胎、树下降生、唯我独尊、九龙灌浴),诠名占相(挝鼓报喜、太子回城、群臣朝勤、阿斯陀占相),试艺出游(算应维论、隔墙掷象、比试射艺、出游四门),离宫出家(逾城出家、车匿还宫、五人追寻、夫人得香),现变礼佛(优陀耶说佛、佛现神变、净饭王礼佛、姨母献金)。 据正隆三年《繁峙灵岩院水陆记碑》碑阴记载,主持岩山寺水陆殿壁画绘制任务的是,“御前承应画匠王述”携“同画人王道”等人来共同承担的。文殊殿西壁壁画的南侧上部有“大定七年前口口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普口口/画匠王逵年陆拾捌/并小起王辉王琼/福喜润喜”的字样。这两处题记表明岩山寺壁画的创作和绘制都是由“御前承应”画家王逵领导着画工们完成的。 陈传席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提出“画家乃为宫廷派遣”,“王道是金朝宫廷派给王逵的副手”,而“王辉、王琼、福喜、润喜可能是王逵的门人。”李浴《中国美术史纲》认为:从岩山寺南殿西壁壁画题记中可以推知王逵应出生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北宋灭亡时他已有二十八岁,应该是学业有成的成年人,因此推测王逵可能是从汴京俘虏来的宋代画院画工,因此这一壁画应该就是承袭了北宋高益、高文进等人的传统了。 岩山寺之村谓之天岩,村口有一牌子,上书“天赐灵岩”,上天赐予的不仅仅是古寺一所,更是这寺中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壁画。 您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 |
|
来自: CHANJIJI陈吉吉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