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帝陵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CHANJIJI陈吉吉 2021-01-04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逝于沙丘平台。太史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详细的记述: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其后,中车府令赵高挟持李斯,与胡亥合谋,秘不发丧,诈立而为秦二世,并设计使扶苏自尽身亡。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二次沙丘之变,大秦帝国从此走向末日之路。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社会的捐赠,得到竹简3300余,成书《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其中第三卷称之为《赵正书》,里面记录了不同于《史记》所载的沙丘之变。其中,《史记》记载秦始皇崩于沙丘,而《赵正书》则说秦始皇病重时已经到达柏人(在沙丘以西)。关于秦始皇遗命的内容,两者也有不同的记载,《史记》记载:始皇遗诏令扶苏返回,实际上是以扶苏为继承人,但由于“未授使者”即崩,赵高等趁机伪造了赐死扶苏、以胡亥继位的诏令。 《赵正书》则载始皇召李斯等议事,同意了他们以胡亥继位的意见。

《赵正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是对《史记》真实性、正确性的公然怀疑。根据辛德勇的研究,其认为《赵正书》的性质是小说,并不真实。他还详细的用“二重互证法”阐述了史记的准确性:王国维通过殷墟甲骨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商的先王事迹是可靠的,这就意味着从《史记》的《殷本纪》以下的历史记载是写实的。

秦始皇崩逝后,胡亥诈立。“九月,葬始皇郦山。”《史记》进一步记载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秦始皇从即位之初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共修建了39年之久。而秦始皇是突然崩逝,因此陵寝工程很可能尚未完工。长期以来的地面调查,也确实没有发现秦始皇上存有地面建筑的遗迹,多数学者相信秦始皇陵封土之上并设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目前,留存下来的秦始皇陵封土应当是一项没有按照原有设计竣工的工程,大抵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封土施工被迫中断,这和文献记载中的“覆土未就”“骊山之作未成”也互相印证。

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等认为,秦始皇陵封土在周围五里有余的方形台基中部堆筑而起,呈三层台阶,近似覆斗形的高大土台,三层台阶的数值逐步递减。长期以来,因为水土流失和耕作的原因,已无法看出来秦始皇陵封土表面当年台阶的状态。段清波在《秦始皇陵封土建筑探讨》中则根据仔细观察足立喜六拍摄的照片, 发现目前人们描述的秦陵封土呈三级台阶状的现象其实并不存在, 而仅在封土中上部存在一个台阶。

由于秦始皇陵本来就是未曾竣工的工程,加上岁月的侵蚀,已很难辨识出原来的样子,也在情理之中。秦始皇陵修建至今,虽历经时光更迭,盗墓侵扰,却依然岿然不倒,根据各种技术手段的显示,秦始皇陵地宫依然完好。站在高高的封土之下,只能遥想《史记》《汉书》中富丽堂皇的记载。

虽然秦始皇陵地宫未能得见,但是这个中国第一批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却有其冰山一角的精彩之处,即“秦始皇兵马俑”。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千米处, 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目前共发现有编号4个坑,除四号坑没有兵马俑被回填外,其余三个可供参观。

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16米,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兵马俑有着极高的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上万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围围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小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我曾两度前往兵马俑,无一例外都要去秦始皇陵的封土前走一走,看一看,仰望高高的封土堆。亦会漫步在兵马俑的陈列室中,惊叹这些规模巨大的工程。一方面,这是古代艺术的杰作,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老百姓的血汗浇灌之成的。

写秦始皇陵,终究还是绕不过评价其功过一生。我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回到历史的现场,重构过去发生的一切,才能真实的评价其一生。如果只是站在今时今人的立场上,评价古人,难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有失公允,有失偏颇。

首先,正如本文题目所写的一样。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可谓千古一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谪仙人的诗真切的概括了秦始皇一生最伟大的功绩,即:统一了六国,完成了大一统。

其次,秦始皇也有很多过失。在刚刚统一之后没有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而一味的兴建宫殿、陵寝等,使社会资源消耗过巨。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如果秦始皇不是迅速的崩逝于沙丘,即便是有农民起义,也应当能够应付。秦始皇的最重大过失是过于自信,不相信生死,一味追求长生。他没有很好的安排身前身后之事,没有使政权顺利过渡与交接,以至于宫、府媾和,胡亥诈立。这才是对大秦帝国最为致命的一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皇位的传承以“沙丘之变”开始和结束,也给后来人到来了不良示范:皇位是可以抢的。没有处理好皇位继承问题的秦始皇,怀着自己一生的抱负崩于沙丘,也埋葬了大秦帝国最后的荣光。这和第一次沙丘之变的结局如此相似:赵武灵王活活的饿死在沙丘宫中。

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惊天阴谋,已然不得而知。我们也只能将罪责归于自大的秦始皇,毕竟他是哪个帝国的最高统帅。因此,太史公如此写到:“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最后,我非常崇拜贾长沙的《过秦论》,这篇高中能熟背的文章至今诵读而来,依然朗朗上口,如食甘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千百年来,唯有如此之精辟的论点,经久不衰,无可辩驳。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所求的长生不老,终于没能实现。然而,秦始皇陵巨大的封土、藏于封土之中的地宫和兵马俑,以及今犹在的万里长城,还能默默的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可是,这一切又能是永恒的吗?在时间的洪流下,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永恒,一切的一切都终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唯有珍惜每一天,勇敢的过好每一天,才能在指缝中抓住些许的永恒。




谢谢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