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防教育的“5+2=0”效应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第229期】教孩子学会学习(130)

谨防教育的“5+2=0”效应

1
幼儿园里有规矩,孩子玩具摆整齐

        亲戚的儿子今年三岁刚上幼儿园。

       今天闲聊时报怨说:“现在幼儿园咋那么多臭规矩呢?”

        我说:“怎么啦?”

        亲戚说:“上周五有事想提前领孩子回来,到了教室,我想喊一声孩子还不立马就跟着走,结果不是,孩子先把他玩得积木一一收拾起来,整整齐齐地装回盒里,放回到玩具架上,走了几步后,不放心,回头看了看,见积木盒摆得不是很正,又跑回去,将积盒子重新摆正,这才跟着我出来,那个嚰叽劲啊,甭提了;这还不说,在走廊上,看见一张废纸,就挣脱我的手,将纸捡起来,跑了老远扔到垃圾筒里,我说他,他说,'不这样做,老师会不高兴的',你说,现在的幼儿园,咋那么多臭规矩呢?让孩子管那么多闲事啊!”

      我听后,笑了笑说,“你送孩子到幼儿园干什么?不是让孩子学规矩吗?”

      亲戚说:“学这些有啥用?还不如让孩子多识个字,算个数?”

2
识字算数固然好,良好习惯更重要

    当年在法国巴黎一次全世界科学家大会上,有一位记者问一个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老教授:“您在什么学校学习的知识对您影响最大?”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不假思索的说:“幼儿园。”

   众人皆惊疑:“为什么?”

   “因为幼儿园老师教会我:用完东西要放回原处,有好东西要和他人分享,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善待他人……”老教授以坚定地口吻娓娓道来。

       千里积于跬步,江河积于细流。是的,老教授说得这些事情,每一件都是那么平常,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发生。但恰恰是这些日常平凡的小事,才会成就一个人一生的成功。

      我们的家长,都知道要让孩子上幼儿园,但上幼儿园到底要让孩子学什么,其实很多人心里并不甚清楚。

       在很多家长的意识里,孩子上幼儿园和上小学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识字算数,认为孩子识字算数越多,孩子越聪明,对孩子未来学习越有利。

       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偏面的。

     孩子学前识字、算数并没有错,但那并不是孩子最主要的“工作”。况且,对大脑如白纸的孩子来说,识几个字,算几个数,本就是很轻易而举的事。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靠得不是识字算数的多少,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3
家校共育很重要,二者不一育“归零”

       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会引导他们养成像“物归原处”这样的自律习惯,养成“保护公共卫生”这样的集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这些意识,对孩子未来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说过,“物归原处”好处多它会使孩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一丝不苟等许多的良好品质,使孩子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良好习惯,使孩子学习、做事终生的受益。许多孩子上学后,会有写字潦草,错字别字多,做题粗心马虎等毛病,这多皆是孩子小时候,缺少“物归原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后遗症。

        诚然,在家里和在园里,是两种不同的氛围,我们家长也不可能像专业老师那样,对孩子各种习惯培养把握得那么全面。更何况,我们家长,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陋习,因而,当孩子在园里受了训练,学了规矩以后,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和学校(园)教师保持一致,支持孩子,克制自己,改正自己,而不能自己图“方便”,

对孩子的做法表现出不屑、不耐烦,让孩子放弃在学校(园)学到的规矩,甚至对其进行大肆“攻击”,让孩子形成学校(园)老师“真多事”、凡事不需要“多此一举”的错误观念,或者养成在校(园)一套,在家一套的双面性格。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所谓对孩子的家校(园)共育,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帮孩子检查作业等都是小事中的小事,“共育”最重要的内容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园)、在家都一样的意识。否则,学校老师教育的再好,“5+2”也会等于“0”!也就是孩子在校(园)里接受了5天的教育,过2天双休,如果家长与学校的要求相左,那孩子在校(园)接受的所有教育和训练就都归“零”了!

相关链接:物归原处好处多  良好的家教才是孩子成功的航母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