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

 富书 2023-10-26 发布于北京


进化妈说:孩子就如天上的风筝,任由他去空中开阔、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却从不脱离规矩这根线的牵引。



作者:拾月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之前,有个视频上了热搜,因为孩子在高铁上不停地闹腾,敲打前面的座椅,甚至打到前排乘客的头。

列车长请家长管教孩子,家长却声称:“孩子已经很安静了,不能用大人的要求来要求孩子。”

评论区中,有人说:“什么样的家长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也有人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无规矩不成方圆。”

关于“熊孩子”的新闻,总是时不时出现,背后反映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熊家长”,他们打着“爱”的旗号,放任孩子,认为这是赶上了放养教育的潮流。

确实,近年来,很多父母开始奉行放养教育,觉得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快乐。

可真正的放养教育不是放任,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

放的是思维,不是规矩

李玫瑾曾说:“无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独立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

所以,你对他的养育一定要在爱的基础上,考虑他还会遇到不爱他的环境。”

真正爱孩子的表现,是要让他被社会接纳,明辨是非。要做到这样,就离不开规矩。

邻居家孩子龙龙3岁了,外向活泼,也很聪明,在家很受宠爱。

因为一直被宠着,龙龙性格很霸道。

在小区里和别的孩子玩儿,只要他看上的玩具都会抢过来,抢不到就大吵大闹,撒泼打滚,因此其他家长和孩子见了都绕道走。

有人劝她好好管教孩子,她却认为孩子还小,就是和人闹着玩儿的,长大就好了。

其实,邻居的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在孩子小的时候立好规矩,才不至于让他过于失控,否则,当孩子真正长大,只会更加信马由缰。

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孩子的心灵只是一块白板。”

如果孩子是白纸,那父母就是最初的画师,画笔如何勾勒,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每个孩子生来具有无限可能,家长要做的,是给他正确地引导,让他懂得思考、探索和创造。

朋友雯雯的儿子,今年9岁多,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得都很好,还开设有自己的公众号,原创文章写得很不错。

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问她怎么培养孩子的,她说主要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去引导他拓展思维,不禁锢、不批判。

她举了个例子,说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对飞机感兴趣,常把新买的玩具飞机拆得七零八落,她和家人并没有指责孩子搞破坏,而是耐心地解答孩子对各种飞机零件的疑问,和他一起研究怎么组装。

等孩子到了小学二年级,不仅对研究飞机兴趣不减,还有了自己的梦想:开一家航空公司。

乍一听这个想法,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但她鼓励儿子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让他思考为了这个梦想,需要做哪些准备。她还推荐了一本稻盛和夫的书给孩子,让他去学习经营之道。

孩子不负所望,给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说要先去申请拿到适航证和航线,然后找到投资人买飞机,做好服务赢得口碑,并购小的航空公司,一步步做大做强。

甚至,他还有曲线圆梦的规划,说如果不能开航空公司,就退而求其次做机长,机长也做不了就维修飞机,维修也做不了就做地勤。

总之,有主要目标规划,还有备选方案。

雯雯说,作为妈妈,她能做的就是放飞孩子的思维,必要时帮他调整一下方向,孩子自会成长。

有人说,童年是一个人的根,根有多深,未来才能有多稳。

倘若幼儿时期放任自流,再好的苗子也难免被周围的杂草剥夺养分,长歪长坏。

作为父母,都期待孩子可以成为参天巨木。但决定大树高度的,是幼苗时期扎根的深度。 

孩子就如天上的风筝,任由他去空中开阔、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却从不脱离规矩这根线的牵引。

养的是习惯,不是任性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说的并不是七岁前学到的知识可以决定一生,而是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可能影响一辈子。

我们的一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习惯影响行动,行动累积结果,结果决定命运。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从小注意培养好的习惯。总有一天,那些日积月累的微小行动,内化成孩子的血肉,成就他独一无二的人生。

2022年夏天,江苏一对双胞胎曹业淳、曹业涵,双双被清华大学录取,登上了热搜。

一同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他们优秀的秘诀——好的学习习惯。

妈妈说孩子上学这些年,非常刻苦努力,作为父母,学习上帮不了太多,只能好好照顾他们的生活,另外就是特别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身为父母的他们,就鼓励他们多阅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扬子晚报这些综合性的报刊,周末就去图书馆看书。

在学习上,他们不上培训班,但经常刷题,对于常考题型、常用方法都熟练掌握,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经常对错题复盘,这也是最为受益的习惯。

他们说,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取得的成绩都是积累的结果。

这对双胞胎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蜕变,而是那些好习惯的坚持,积淀之后,力量超乎想象。

一位哲学家曾说:“习惯是一种巨大且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航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及时纠正不良的习惯,不让其成为肆意和任性;鼓励好的习惯,使之结出甘甜的果实,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但有些父母,却错把任性当孩子天性,还以为是放养教育的本性。

曾经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妇都是博士,在高校就职。在儿子4岁时,丈夫出国留学,妻子带儿子也去陪读了两年。

在国外,受到放养教育的熏陶,他们对儿子从来不做要求。儿子不喜欢的事,从不强制他做。

生活上,对儿子也不立规矩,想怎样就怎样,任由孩子发挥,名曰“释放孩子天性”。

回国后,儿子一进幼儿园就成了另类。他没有任何规则意识,乱跑乱打,直呼老师名字,干扰老师上课......不到一个月被幼儿园劝退。

听到幼儿园对儿子的控诉,夫妻俩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放养实际是放任,扭曲了真正的放养教育理念。

释放天性,不是对孩子不加管教,对他的行为都听之任之。

作为家长要会帮孩子把关,对孩子发展有利的行为,我们要鼓励,而不好的行为,需要及时干预。

别用放养教育作为自己懒得教育的借口。这世间,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孩子教育上偷得懒,总有一天会结出苦味的果实。

父母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那些日常的、细微的行为,都在默默影响着孩子,但也总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显现出结果。

好的习惯如此,放任也是。

好的教育,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独立

尹建莉老师曾经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给孩子的真正自由,并不是放任。而是允许孩子去选择,让孩子去尝试,甚至犯错。在一次次体验中,孩子将逐渐掌握经验,获得成长。

好的教育,是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去探索、发现、成长,最终成为独立的他。

被誉为“硅谷教母”的埃斯特·沃西基,培养出硅谷三女杰。

大女儿苏珊曾是谷歌第16名员工,现为 YouTube 的CEO,身价4.9亿美元;

二女儿珍妮特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

三女儿安妮是美国著名基因检测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身价6.9亿美元。

埃斯特的教育秘诀就是:自由、独立

在苏珊一岁半时,埃斯特就请她开始帮助照顾妹妹。后来,她又学会了叠尿布、帮妹妹拿玩具、给妹妹喂辅食等等。

在帮助妈妈的过程中,苏珊也逐渐掌握独立需要的技能,内心充满自豪感。

埃斯特还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在女儿们还小的时候,她就让孩子决定如何装饰自己的房间,选择自己的地毯。

她认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的关爱和保护,还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作为母亲,她给孩子自由,也给她们尊重,适当放手,让她们学会独立和自信。

正如作家马尔克斯所说:“我们不是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只是引导者。孩子们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特点。”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父母要允许他们自己探索世界的奥妙,接受他们的试错,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认识这个世界,去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从小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长大后,也就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更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2011年,哈佛女孩丁丽晴引起广泛关注。

因为父母工作原因,她从小就像吉普赛女孩一样,到处游学。频繁地转学,没有让她无所适从,反而增长了见识,锻炼了独立能力。

爸爸妈妈工作忙,她就自己去图书馆学习,完成作业就去看书。大量的阅读,让她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有了更强的思考能力。

除了学习,她想去体验更多。课余时间,她参加辩论赛、划船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做义工。

谈及成功,她认为爸妈给她的自由和独立是很重要的因素,让她更自信,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丁妈妈说:“我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主见,独立地处理问题和生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不会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权利。我们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父母把握好大方向就好了,应该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这才是真正的“放养”教育。

让孩子在适度的自由中学会坚强与独立,去体会生活的各种滋味,不放任、不溺爱。

张弛有度的教育,父母是那个给小苗浇水、施肥、拔草的园丁,奋力向上的生长力量来自小苗自身。

优秀的孩子,都浸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

育儿路上,做父母的,适度宽容,有管、有放,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好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托举,只有父母在正确掌舵,孩子才能安心启航。

点个在看,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