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起黑白电视——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5)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家教智慧 第375期】

想起黑白电视

        过大年,吃饺子,看春晚已成为现代过年的经典。

        看春晚当然少不了电视。从过去的黑白电视,到后来的彩电,再到现在的液晶,电视是越来越高级。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看电视是在人民公社的礼堂里。

        那次看电视是学校组织的,电视是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看得什么,记不清楚了,一是因为年龄小,记忆差,二是更因为,一个方寸大小的荧屏,全学几百人看,我处在后排,离电视远,勉强能分辨出电视白块有人影闪动,具体怎样,当时可能根本就没看清。

        就这样,也很是激动骄傲了好长一段时间,逢人便说,“我看过电视了,真神奇,一个小方盒子里搁着放映机,不用人自已就能放片子,也不知那放映机有多小……”

        我这种说辞,是根据看电影的经验自己想的。在我们的想象中,电影要有银幕,要有放映机,片子要人工一本本地放。现在,电视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小的放映机,这个放映机自己就能自动换片……

        之所以骄傲,是因为人民公社的电视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一般人是没机会看到的。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镇上“公家”的单位,像粮所、医院、兽医站等都陆续买了电视,为了亲民,经常公开放映,就是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宽敞的地方,谁都可以来看。于是,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下午的猪草都割得特快,太阳不落山就急急忙忙赶回家,放下草篮子就飞奔去有电视的“公家”去“占地方”,因为去晚了,站在后面就看不清了。几百个人围着一个十四英寸的电视,离得远的,声音都是模糊的。

        记得当时最引人的是电视连续剧。当时看得第一个连续剧是《加里森敢死队》,只有每周六和周日晚播放。从此知道,比电影长的只在电视上放的“电影”叫“电视剧”,而且不止一集,要“连续”着看。当然,也是生平第一次,"认识"了“活”的外国人。

        后来,上中学,学校也有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有一个张海迪的专题报告,全校近千人集合在操场上看电视听报告,报告完了,还放了一个电视剧,印象特深,电视剧名叫《泪痕》,说得是一个 “女疯子”的故事。

          后来考上了师范,老师的家中陆续买了电视,每到周六,我们都会挤到老师家里看电视,其中最吸引人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

       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民生活开始好转,个别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买了电视,也是搬到院子中,供乡亲们一齐看。当然,也有比较“小家子气儿”的,不太愿意让邻居去看。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这么一家,买了电视,从不让邻居到他家看。原来主人不知从哪里听说,“看得人越多,越费电。”所以,他家的电视,轻易不随便让别人看,怕费电。

        1987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春节,家里省吃俭用也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凯歌”牌电视,花了586元,当时我一月工资是47.5元,要一年多的工资才行。因此,全家人都将电视当宝贝供着,安放挪动,那都是要陪着十二万分的小心。

        其时,不少家庭都已有了电视,到别家看电视的人不多了,每天到我家来的只有三三两两的邻家孩子,电视也不用再搬到院子里了。

        后来有了彩电,但太贵了,一般人家买不起。95年我结婚时,有不少人给我鼓劲,一定要买台彩电,我和爱人狠狠心,咬咬牙买了一台二十一寸的青岛(海信)牌彩电,还是托熟人买的,整整2600元。当时我工资二百多元,也是要一整年的工资的。

        现如今,一台55寸的液晶电视,也不过三四千元,一个月的工资就差不多了。电视里的节目当然丰富多彩的你看都看不过来了!

        电视机的变迁,是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一个标尺。我们看的电视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节目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

相前链接:走亲戚为什么要“作假”—春节要告诉孩子的那些事(1)

二十四,要送年,尊老爱幼永承传—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2)

二十五,买衣服,一年到头都有福—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3)

二十六,毛猪肉,福香四溢飘满屋—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4)

二十七,炸丸子,幸福日子油满池—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5)

二十八,馒头发,生活蒸蒸财运大—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6)

二十九,扫尘走,生活安康多幸福——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7)

掌灯贴门对儿,来年有福气儿—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8)

除夕夜,团圆饭,阖家欢乐幸福年—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9)

初一大拜年,一定要带着孩子—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0)

初二回娘家,亲情永相连—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1)

过年走亲戚,住下吃饭才是亲—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2)

好吃不过石磨面—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3)

“破五”煮水饺,“破了”才叫好—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4)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