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的孩子情感饥渴吗?暑假里,请给孩子补一补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家教智慧 第517期】

 近日湖南卫视《少年说》开播,这是一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让孩子们站到天台上大声喊出自己的心中所想。其中,很多孩子对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多有抵触,更有不少孩子表达了自己情感上的寂寞和孤独,还有孩子表示“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了!”

从孩子们种种诉说多种多样,其中有两核心词孩子们用得最多“对父母不满”、“情感饥渴。

有很多家长对此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和爱心,让他吃好、喝好、穿好,上学接送,一切都照顾得无微不至,拼命赚钱、省吃俭用、不惜重金把他们送进各种补课班、兴趣班、特长班,难道这不是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吗?他们怎么就没有感觉到呢?

在这里,我们家长其实没有理解“关爱”“情感”的全部涵义,错把物质上的满足、学业上关注当成了关爱、照顾的全部。

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就像吃饭是人物质的第一需要一样,情感是人精神上的第一需要。

当下,在物质条件充足、吃穿不愁的情况下,情感上升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欢乐、成功需要与人分享,他们的烦恼、忧愁需要找人诉说,他们的奇思妙想需要人们的认可,他们的不满、愤懑需要地方发泄……因而,他们非常渴望与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而我们现在的家长恰恰相反,只关心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只关注他们学习上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重,在学校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情感交流的机会;回到家,家长关心的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不少家长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与孩子有什么情感交流;到了节假日,家长又把孩子赶进这补习班儿、那兴趣班,使孩子难有和同龄人玩耍的机会,更谈不上什么情感上的交流了。

因此,孩子们绝大部分时间是“独”坐教室,面对无声的书本,“钻研”枯燥的习题……有喜无处溢,有苦无处说,僵滞的情感沐不到阳光,淋不到雨露,长此以往,孩子情感的小苗便会渐渐枯萎,走向孤独和抑郁……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情感才是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情感,不过是一个储存知识的硬盘,能力超强的机器,但这只是种比方,如果一个人真正没有了情感,他就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就对生活失去信心,就会患上抑郁或孤独症,严重者就会轻生。

综上,情感才是一个人能成为人的根本,知识、技能、学业、事业成功都是情感的附着物。因而要让孩子成功、成才,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感的人。但一个人的情感却不会自我产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要消除孩子的情感“饥渴”,让孩子情感丰沛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作为父母不能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 眼中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更应注重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和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父母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或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听他们诉说他们“无聊”的故事,并作出中恳的评析;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平等地面对孩子,或争或辩,或相互补充,或游戏互动……以此激发深化孩子的情感体验,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话想和家长说,有话愿意和家长说!

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的行为。积极健康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家长、对他人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会使孩子,激情四射,兴趣盎然,信心倍增,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激发起持久的学习动力,不论是学习与做事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放暑假了,孩子不上学了,有时间了,家长可以让孩子上一些兴趣班,发展他们的特长,但更重要的是要给足孩子精神的食粮,就是多和孩子说说话,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让父之爱、母之情丰盈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不再饥渴,孩子们做起事来才会有动力,在兴趣、特长班里学起来才会更带劲,才会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越飞越高!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