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学年,改变男孩子的“娘娘腔”,当让孩子多参加“阳刚活动”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家教智慧 第559期】

当下,不少男孩子不说话看着是男孩,一张口,却是满嘴“娘娘腔”,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趋严重,其表现已经不仅仅再是言语上的轻声细语、羞羞嗒嗒,也不止于穿着打扮上的“披红挂花”,最令人担心的是,男孩子的性格“女孩化”,没有了小兵张嘎的“嘎”气,也失去了胖墩的“牛”劲,温柔细腻有余,阳刚暴烈不足……

有人说,这是女教师太多,男教师太少的缘故。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当下学校,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教师资格证考试试过关人数中,85%以上的都是女生,各地教师招聘中,女教师比例大多在90以上。这种情况,越往下段越甚,初中男教师还可占到三分之一,小学男教师也就在四分之一,及至幼儿园,几乎就没有了男教师。

为此,不少人呼吁要制订优惠政策,向男教师倾斜,甚至在教师招聘中规定男女比例。

诚然,男孩子失缺了阳刚之气,与缺少男老师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以为,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阳刚之气的标志不仅表现在说话的高声朗语和衣着的一身“灰气”,而是表现在孩子处事的大胆、勇敢、果断,包容、敢做、敢为,敢于担当责任的豪气……而所有这些,不只是“男教师教育”就能解决的,最关键地是要有相应的“教育”载体……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上学和中学时,学校有春游、秋游、爬山、春秋季运动会、冬季越野赛、五一、六一、十一、新年的联欢……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在这些活动中,分工自然是男女有别,所有“体力活”男生总是冲锋在前,大包大揽;除干活之外,男生还有一个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做“护花使者”,让女同学玩得高兴、玩得快乐、玩得安心、玩得安全……当时没有“阳刚教育”一说,也不知道“绅士”一词,但男同学觉得,唯有如此才象是一个男人。就像我这样性格内向、体质较弱者,在女同学面前,也不甘示弱,决不能丢了男人的脸!

但反观现在,为求安全,什么春游、野餐、一律封杀,就是开个运动会、联欢会之类也都是在安全的前提下,稀松懒垮,学生没有活动自由,完全按照学校、教师规定好的序走走过场,男生、女生没有“释放性别”的机会和地方。所以,现在丢失的,不仅是男孩子的“刚阳之气”,还有女孩子的“羞怯与细腻”。

生理心理学上说,男孩子的“刚阳”与女孩子的“温淑”是天生与俱的,它们只需要恰当地引领,而无法后天培养。

因此,我以为,现在孩子们“性别”的丢失,不仅是因为男老师数量偏少,缺乏“男人教育”的问题,而实是孩子们“读书”时间太多,集体活动太少的缘故!

新学年开学在即,要恢复我们孩子的“性别”,找回男孩子的“阳刚之气”,最根本的是要让孩子“少读书、多活动”,给孩子提供展示性别的机会,只有在“阳刚”的活动中,男孩子的“阳刚之气”才会如雨后春花,竞相绽放!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