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搞活课堂气氛,物质奖励不可取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平湖一柱 第986期】

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搞活课堂气氛,物质奖励不可取

近日,蒲公英评论员丁雪老师在《莫让公开课成为物质奖励课》一文说,“最近观摩公开课后听到一位学生说:“还是上这种课好,每次都有礼物拿。”

公开课上,教师给答对问题的学生发奖品现象并不鲜见:学生回答题,教师会有奖励,或是一支写字笔,或是一个铅笔,或是一张精美的贺卡,或是一个漂亮的玩具……因为有奖品,学生回答自然踊跃,课堂气氛当然活跃甚至火爆。但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只是昙花一现,不会长久。

众所周知,奖品再小,也是有价值的,也是要花钱买的,这个钱由谁来出?显然不属于教学正常、日常正常用品,学校是不会列支的,唯有教师个人自掏腰包。这对教师个人来说,一节课可以,两节课也行,三节课也能勉强支持,但若是节节课如此,天长日久,教师的那点薪资便会入不付出了。

因此,很多老师说,这种“物质激励”的公开课、观摩课学不来。百度贴吧中,曾有一位小学教师晒出过效仿此法最后却使自己陷入了困境:这位老师带了七个班大约500名学生,学生上课纪律特别不好,后来就效仿公开课上学到的物质奖励机制,买礼物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工资本来就微薄却要为买礼物花费一笔不小的钱,加大了自己的经济负担,感觉再这样下去自己要崩溃了。

得到实物很高兴,是人的天性。课堂上学生答对问题就能获得物质奖励,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课堂气氛活跃的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其效果虽好,但在日常教学中,若是教师自掏腰包买奖品,这条路显然也是行不通的,非是正常课堂教学之道。

不可否认,奖励在教育教学中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习内驱力的直接动因。但若是让物质奖励成为常态,则弊端多多。这个“弊端”到底有多大,有一则故事可以说明:

一位老人,退休后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幢房子里,房子前面有一片空地。有三个男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到空地上来玩,他们将一只破旧铁桶踢来踢去。老人受不了叮叮当当的噪音折磨,三番五次地去喝止,可孩子们却并不理会。每天放学后依旧来踢,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这位老人思虑再三,有了一个主意。这天,当孩子来到后,老人对他们说:“近段时间,看你们踢桶,还真有意思,你们不来时我还有些寂寞呢?这样吧,作为奖励,以后你们每天都来踢桶,每次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三个男孩儿自然非常高兴。每天放学后把桶踢得更带劲了。

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对他们说:“不好意思,由于物价上涨,我的支出增加,又快到了月底,我的钱不多了,所以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五角钱”。孩子们有些失落,但放学后,仍坚持来踢桶,可劲头却明显地小了。

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实在对不起,最近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从明天起,我每天仅能给你们一角钱了。”三个小男孩脸上立刻显出不屑的表情,异口同声地说:“不干了!不干了!谁会为了区区一角钱,在这儿浪费宝贵的时间?”三个小男孩子从此再没来踢过桶,老人房前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

丁雪老师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前两者属于外部动机,这种动机的学生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而是对外部的各种剌激(如自尊心、物质奖励)感兴趣。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动机,驱使学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种乐趣,它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学习动机因素。由此可见,物质奖励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种愉悦是是有条件的,是被物化了的,是可以用“价值”来度量的。一旦这种外在“物质价值”降低、或是由于条件变化,原有“物质价值”不再对人有吸引力的时候,人便不再愿意继续做该事甚至对其产生厌恶之感。

比如,故事中的那位老人阻止孩子们踢桶的做法就是用金钱成功地将孩子们的内在动力——对踢桶本身的兴趣,转移到了外在动力——对金钱的追求上。当金钱的数量少到一定程度时,孩子们便不愿再做这没有“价值”的事情了!

对教学来说,其危害有两种,其一是让学生的不愿学行为“合法化”——我不要你的奖励,就可以不学习;其二,即便是现在学生上学生学习积极,但不过是为了“获取物质奖励”的一种表面现象,而非是自我内在习惯,一旦教师物质奖励不再,孩子们便会不再积极了。

如此,这种既非期中、也非期末、没有任何理由的“物质奖励”常态化做法还存有更大危害,那就是让学生形成“无利谁起早,事事讲报酬”的功利主义观念,误导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其实,求知是人人的天性,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来学习的,大人常常被小孩子的提问所难倒,就是例证,每个孩子对知识天生有着强烈渴望。教师的职责,不是拿知识的火把照亮学生,也非是把点燃的火把塞进学生手里,而是要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心中那颗求知的火种。因此,衡量一名好教师的标准不是看他自己胸中笔墨有多少,而是看他能否用自己这棵树推动学生那棵树,用自己这片云去推动起学生那片云。“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的俗话,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名教师,要想搞活自己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绝不能依赖于物质奖励这个工具,而要放在学生自我学习兴趣的激发上,课前多思考如何利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领略学科魅力,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向名师学习,多研究学生,多读书——多读教育理论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丰涵自己的教育智慧……而且我想,这不仅是年轻教师,也当是我们所有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长期甚至于终生要做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