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解中小学教师“评职难”问题,让“老教师让位”不是办法,取消指标限制,实现自然晋升才是根本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平湖一柱 第1149期】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称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而其中的“职称高教课少”现象更是多饱受不少人的非议和攻击。

近日,半月谈记者编发的一篇《船到码头车到站,评上职称就赋闲?》的稿件,其中观点更是犀利。

文章说,在中小学,评上高级职称后,有人很快改教副科或转到管理岗位;这相当于“多年媳妇熬成婆” ,评上的缺干劲,没评上的缺冲劲,基层呼唤改革激发干劲。

在这里,我不否认记者所看到的现象的“真实性”,听到的怨声载道的“普遍性”。但在这里,作为一名教龄34年的乡村教师,我还是不得不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对中小学工作并不了解,对教师职称的内涵也不了解,对职称难晋的原因也不了解,他们也没有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认真、全面、科学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中小学工作,不仅是教学,更有教育、教研,教师工作岗位也并不仅仅是在讲台上讲课,还有德育、教研和管理等很多。

记者在文中说,“评上高级职称后教副科或转到管理岗位”。这里我不禁想问一下,什么叫主科?什么叫副科?

国家教育方针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所有学科地位都是平等的,何来主副科之分?

国家反复强调,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各学科都要渗透德育教育,现在很多人竟然把德育学科欲置于“副科”的地位,这难道不是缺乏最基本教育常识?公开与国家教育方针唱反调。

书好教,人难育,“传道”与“授业”二者哪一个难度更大,不言而喻。高级教师教品德难道有什么不妥吗?难道一个刚入职的毛头小伙比有多年经验的高级教师更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品德教化?

还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一所学校不用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去管理,难道用一个课没教三天,一点经验没有的愣头小伙去管理吗?

所以不是教师评聘上高级就“转岗”,而是唯有评聘上高级职称后,他们才具有到德育和管理岗位上的资历和资格。

其次,教研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职称越高,承担的教研工作越多,与之相适应,当然,承担的教学工作就应相对减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对不同级别职称(职务)给出了明确的条件标准。

其中,三级教师没有教学研究要求;二级教师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一级教师是“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高级教师是“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正高级教师则是“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同时,不同岗位级别的教师,还负有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对高职称的老教师既要求他们多教课,又要求他们多搞教研,还要求他们同时做好管理工作。

不同级别职称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工作要求。按照学校工作的统筹安排,职称越高,教课越少,但教课少并不意味着少干活,教研、管理同样也是教育教学。

探索、总结、研究出一个(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办法来,就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学校,教育科研就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的管理可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那些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课”才是工作的人,只不过实在是站教育的“墙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行外话”。

再次,教师职称难晋,与评上的教师无关,与评聘时的指标多少相关。

教师职称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标志,这在《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有着明确的说明,按理说,只要教师达到相应岗位任职条件,就该得到晋升。

但现行的职称评聘中,不是根据教师的水平,而是根据指标的多少,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排队,按指标“录取”,这显然有违职称“能力和水平”的本义。

这个指标从哪里来的呢?是根据各级岗位的比例而来的。职称评审指标的确定依据源于教师职称高、中、初级的比例。

当下,不少地方高中初级岗位比一般1:4:5,也就是说,100名教师中只能有10名高级教师,40名中级教师,50名初级教师。

这个宝塔状的比例貌似很“合理”。但是这个比例设定却忽略了,职称对应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随着教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会永远停滞在原有水平上,是会不断提升的。且这个能力提升速度,是远远大于教师“老化”速度的。因而,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比例设定也就不合理了。

打个极端的比方,假定这100名教师同为一个单位,年龄同样大。40岁的时候,经过评审,有10名教师成了高级,40名教师成了一级,50名教师成了初级,那么到退休,一级的只能是一级,初级的仍然是初级,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没有用,因为,没有指标啊!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现实中,一个单位教师有退休的,也有新上岗的,有调出的,也会有调进的,固然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就一定的时间段内,一个单位的教师却是相对稳定的。当职称评聘进入“比例常态”的时候,也就是高、中级岗位达到“规定比例”的时候,初级教师要想晋升高一级职称就变得异常困难起来。

一所学校,一名教师假定他40岁评上高级,到60岁退休还要20年,这20年,学校其他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无论再有多大的提高,无论再进多少新人,只要这名高级教师不退休,这20年中,其他人就无法晋级!

所以,教师职称高中初级比例设定太过僵化,它成为当今制约教师职称晋升的一个桎梏。

最后,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尊老重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老教师辛辛苦苦多半辈子,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到了老了,因身体等方面原因,“教不动”了,我们就将他们职称拿下,将他们的待遇扒下,这是与人类文明悖道而驰的,无疑于人类原始荒蛮时期的“弃老”;或许,这种做法可以博取年轻人一时的欢娱,但不要忘了,年轻人也会变老,如果任由“弃老”意识横流,那些今日攻击“老教师”的,有朝一日一样会遭到后辈人无情的遗弃……

教师职称制度无过,那些靠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剽窃职称者,理应受到应有的处罚,但把职称难晋难聘矛头对准“高级职称老教师”者,实在是找错了对象和方向。

我以为,化解教师职称评聘难问题,”让老教师让位“不是办法,回归教师职称“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本义,打破岗位比例和指标限制才是根本,要变“评审制”为“审核制”,让符合相应岗位任职条件的教师都能实现“自然晋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