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承德的这几个地名,他们都错了!而且错的一塌糊涂。

 老羊铲史 2021-01-04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老羊铲史。


1.

有人把棒槌山叫“盘秀山”,你造吗?

几天前,和诗人弟弟(齐宗弟)聊天时,他儿子加了我的微信,看了老羊铲史的几篇有关热河及避暑山庄的文章后,发给我一个截图,说,羊叔,你怎么看这件事?

这是一本翻译过来的书。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南雪轩”、“庆新宫”、“康庆府”、“张鄕奴佛”宫、“加拉朱东宫”、“加拉朱脱莱相府”宫等这样让承德人乃至中国人晕乎的承德地名。

译者说,这是依原文的音译出,并不符合这些行宫的确实名称。其他如乡村、市镇之名也只能暂时依音翻译,与原地名不符之处亦甚多,现在文中加引号,以资区别,尚希能得读者之助,今后考证。

译者非常客气。

这本书最初叫《英使访华录》,上世纪六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以内部读物的形式出版过。

关于地名不准确的留言,是译者最初时留的声明。

可惜,几十年过去了,到2002年群言出版社、2015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时,都还没有得到读者给予“之助”。

出版者只是改了书的名字,里面关于译者对于地名的更正没有人做。

或许是尊重译者吧。

2.译者的名气很大,但不如他的弟弟名气大。

费振东(1902——1975),江苏吴江人,中国新闻、文教工作者。

中学时代参加五四运动。

1922年—192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文教宣传司司长、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

可惜,1957年被错划“右派”,历经文革劫难,坎坷二十年,1975年在北京逝世。

这么优秀的人,在介绍他时,书里面还在前面写上“费孝通之兄”。

3.这本书是怎么回事?

1793年,大英帝国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

这是中国、也是英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

这本来是挺好的一件事,可是,因为马嘎尔尼是单腿跪还是双腿跪这件事,中堂和珅掺乎进来了。

最后闹得挺不痛快。

当然,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因为外交无小事。

马嘎尔尼回去后,写了一本《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现在看到的译本是民国诗人刘半农翻译的。

民国好多诗人都非常浪漫,他们的诗都很有人情味儿。

看老刘写的浪漫的情诗: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 ...

马嘎尔尼来的时候没有飞机,所以,使团来中国需要坐船。

有飞机的时候是徐志摩。

船上有一个大副叫爱尼斯.安德逊(Aeneas anderson),本来使团到陆地后,没有开船的大副什么事了,可他觉得大清朝很新鲜,再加上清廷有钱,英国使臣来中国,所有的花费都由朝廷提供,白吃白喝的旅游,他也跟着跑了一圈,从天津到北京到承德。

航海的人有写日记的习惯,爱尼斯.安德逊回去后把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了这本书《A Narra 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  》,

1795年在英国出版,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印刷好几次。

怀疑50年以后八国联军里的英国鬼子,很多都是看过这本书,本着我们的大好河山来的。

现在,国内的人研究 英国人眼里的康乾盛世,都那这书说事。

因为爱尼斯.安德逊没有外交任务,他的描述比较客观。

3.书中关于承德的这几个地名。

这几个地名都在由北京到承德的路上,当时是御路,清朝体现大国风范,给英国使臣安排的都是行宫,都是五星级以上。

清帝北狩路线上的行宫,以古北口为界,分关内和关外两段。关内行宫有蔺沟、汤山、三家店、怀柔、鬡髻山、南石槽、密云、遥亭、石匣城、白龙潭、羊山、河漕、南天门。

关外行宫有巴克什营、两间房、常山峪、鞍子岭、王家营、桦榆沟、兰旗营、钓鱼台、黄土坎、唐三营、喀喇河屯、热河等。

老羊对照了马嘎尔尼的《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斯文赫定的《帝王之都——热河》、《热河府志》等资料,与书中的地名做了对比。

爱尼斯 安德逊的书中的地名:

9月2日,住“南雪轩”,早晨从北京出来走到下午三点,马嘎尔尼写的是“清河”,不考。

9月3日过怀柔住“庆新宫”,按刘半农翻译的马嘎尔尼的书,应该为“密云”

9月4日,住“康庆府”、文中写过古北口走半天到,应该是“巴克什营”。

这里和马嘎尔尼的记录有区别,

马嘎尔尼记载,5日才到古北口,见到长城。

两个人的日记差了一天。

9月5日,住在了“张郷奴佛”宫,马嘎尼尔记录是“辽金坊”(刘半农译)。

现在看来,滦平县现在的“两间房”,最早的意思是不是刘半农翻译的更准一些?

9月7日下午,使团抵达“加拉朱东宫”、“加拉朱脱莱相府”宫,马嘎尔尼写的是“廓拉邱隘”(刘半农译),

这个地方就很好解释了, 距离热河十二英里,应为现在双滦的“喀喇河屯”和“喀喇河屯行宫”,也就是老羊铲史考证的多尔衮死的地方。

详情可见:

清朝开国元勋多尔衮死在滦平还是双滦?这件事连纪连海都没闹清楚!

马嘎尔尼说,从北京到承德,一百二十余英里,分作七日,逐日住宿之处均为皇帝之行宫,

过了几天,乾隆皇帝在万树园蒙古包接见了英国使团。

上面这段文字,写起来很费劲,但即便如此,也还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据翻译斯文赫定《帝王之都——热河》的于广达老先生讲,有些地方已经淹没在密云水库下面了。

关于棒槌山和蛤蟆石的描述:

1793年9月21日,马嘎尔尼一行准备回北京,爱尼斯.安德逊才有机会写了一下棒槌山和蛤蟆石。

 由于进入热河城时的情况的混乱和心中疑虑,我未及把两座岩石描写出来。在我所见过的或者阅读过的各个山岩之中它们是最不平凡的奇景,在我力所能及决不任其过去而不加以着重的描述。


第一座是一绝大的石柱或者是一支结实的岩石,从使团在热河所住的宫内可以望见,在我看来,相距约4英里。它的位置是在一个大山的最高顶上,而又靠近山的边缘。它攲斜不齐地兀立在这里,至少有100英尺高。底部狭小而向上逐渐粗大;岩石几处突出部分,流出涓涓的细水。


 这块大岩石的顶上是近乎平坦的,生长着灌木和青草。由于绝对难于接近,顶上生的是什么树不得而知。看到岩石本身的高度再加上大自然所造成的——也可能由于地形的变迁而造成的山势,使在这山谷里经过的人无不惊骇恐俱。

本地人对它甚为珍视,在他们地方上的自然风景中被推为第一位,称之为“盘秀山”。


另外一座岩石,或者当说是一堆岩石,甚为巨大惊人,它站在一个虽不丰茂而却极为伟大的山颠上。他们也形似石柱,但从某一个角度看去,好像是一整块岩石,实际上它们是分裂的,各柱相距几英尺。依我所知,根据一种正确的数学计算,他们的高度将近200英尺。

这个一堆岩石应该是蛤蟆石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当年马嘎尔尼访华团来承德住在哪里。

据爱尼斯.安德逊说看到棒槌山的地方,“从使团在热河所住的宫内可以望见,在我看来,相距约4英里。”

前几天请教承德日报退休老记者@潇潇洒洒,她说,过去在避暑山庄和棒锥山之间,有一个叫“蒙古营”的地方,是用来接待外国使节、以及土尔扈特东归时住的地方。

应该在现在的北兴隆街附近。

蒙古营,现在已经没有了踪迹。

4.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音译错误?

这得从乾隆皇帝给使团派的翻译说起了。

下次吧。


不说了,言多语失,以上已经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了,欢迎方家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