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月的避暑山庄,荷花又开了。 避暑山庄,虽然叫山庄,但水的内容更多一些。 乾隆皇帝说: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 山庄的灵气,都在湖区,现在的旅游线路,也多是绕着湖走。 六月的湖区,到处都是荷花。 这里的荷花和别处不同的地方,是花期长,能从六月开到十月。 据《热河志》记载:“敖汉所产,较关内尤佳,山庄移植之。塞外地寒,草木多旱黄落,荷独深秋尚开,木兰回跸时犹有开放者”。 敖汉,在赤峰,比承德的气温还低。 每年的木兰秋狝回来已是深秋,草枯树黄时节,荷花还有开放的。 乾隆皇帝认为山庄内荷花的花期长是热河泉水所致: “荷花仲秋见,惟因此热泉。” 2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非常喜欢荷花,更喜欢周敦颐的《爱莲说》。 在两个皇帝的交集中,就有一个和《爱莲说》有关的一个故事。 在山庄湖区的热河泉南侧,有康熙皇帝题写匾额的“香远益清”,就是取《爱莲说》里的原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其楹联为: 远见波光来玉涧,近邻山翠入书窗。 这也是皇帝读书的地方。 康熙皇帝爱读书,自然也喜欢学习好的孙子。 在如意洲,还有一片面积非常大、号称有一万多株的荷花的水面。 为了欣赏这片荷花,1703年,康熙皇帝在这里修建了专门赏花的“观蓮所”。 他还亲自题写楹联: 能解三庚暑,还生六月风。 前两天从那里路过时,导游们又在讲这个故事: 弘历六岁的时候,被父亲带着在这里见到了康熙皇帝,面对荷塘,熟练的背诵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从此,康熙皇帝对这个孙子越发喜爱了。 弘历第一次见到康熙皇帝到底是几岁,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导游书说八岁,有的导游说六岁。 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写的《乾隆帝及其时代》说:康熙六十一年春,弘历十二岁,胤禛在圆明园的牡丹台宴请康熙,康熙皇帝才第一次见到这个孙子,从此带在身边。 在避暑山庄,弘历住在离康熙办公休息不远的万壑松风,祖孙两个每天在一起。 只是时间仅仅半年。 乾隆皇帝晚年写过这样的诗句: 忆幼龄经读爱莲,濂溪义解圣人前。 诗注说:当年皇祖带我来山庄,曾经在观蓮所让我背诵《爱莲说》,并说出我的见解,皇祖非常喜爱。 今余年七十有七,荏苒时光已六十有五年矣。 七十七减六十五,也是十二岁。 3. 有一年去昆明,出租车司机问,先生你是哪里人? 我说,承德。 司机说,哦,打狗棍。 一部影视剧对一个地方的宣传作用太大了。 很多人都是通过影视剧知道避暑山庄,尤其是《还珠格格》。 一个皇上,领着一帮女娃子,每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的,每到暑假,就和电视剧《西游记》一样,没完没了的播出。 我嫌闹得慌,一般的这类剧都不看,包括所有的后宫剧。 小燕子能上树吗? 你想穿越回到《甄嬛传》里面去吗? 对不起,作为中国古代的女人,你得先裹脚。 三寸金莲。 这个金莲,和荷花也有关系。 4. 周敦颐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美,是一种人文精神,值得赞美,值得弘扬。 可人们在说历史和现实的时候,都喜欢说好的一面,而回避那些丑恶的一面,更有些人神经脆弱的不得了,容不得半句批评,我也真是扶了釉了。 说好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呢? 最美好的事物和最丑恶的东西放到一起来说,也是没有办法。 清朝有一个很无聊的文人叫方绚,他写了一本书《香莲品藻》,直接把女人的裹脚和荷花联系到了一起。 香莲三十六格:媚,芙蕖含露,轻燕受风。 香莲四宜赏:玉溪生云,雾兮咏芙蕖。 ... ... 太无耻,不多说了。 5. 我的奶奶和姥姥都是裹脚, 鞋尖尖的,一扠多长。 每天晚上,解裹脚布没完没了。 老太太的裹脚布,真的很长。 每次想到这些,我就又对日本鬼子恨半宿。 在鬼子制造无人区时,姥姥和奶奶都拐着这样的小脚,“跑兵”躲到大山里。 那一代人,一点福没享着,鬼子投降后没几年,又赶上文革。 奶奶曾经被罚站在凳子上批斗半宿。 那是裹脚呀,在凳子上根本站不住! 批斗他们的,都是村里街坊邻居。 所以说,坏人都在身边,一旦有了犯坏的氛围,人,就会非常坏。 6. 人间最惨事,莫如女子缠足声,主人督婢,鸨之叱雏,惨尤甚焉。 这是《夜雨秋灯录》里记载的缠足的惨景。 这是大户人家和妓院。 普通人家为了缠足,下手的都是亲妈。 和现在逼着孩子写作业一样,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前程。 考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大脚嫁不出去的时代,亲妈含着眼泪也得害吧闺女。 浩然写的长篇小说《艳阳天》,现在很少有人看了,但在当年可是风靡全国。里面写大脚焦二菊时,写了当年裹脚的情形: 那年头妇女还兴裹脚,说婆家的时候,男人那头第一条先问这头闺女是“蛮装”,还是“旗装”(旧社会称汉人为蛮,称满人为旗,汉人女子多缠足,满人反之。);就是说,是小脚,还是大脚。 要是小脚,闺女就算长的丑点儿,也算有了几分姿色; 要是大脚,长的再好看,也减了人才。 焦二菊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眼睛又瞎了。 孩子任性,地里、场里、山坡、河边跑惯了,受不了裹脚条子的约束,裹上她就悄悄地松开,裹了一二年,脚不见小,自费了半天事。村里多嘴的妇女说闲话,瞎妈说:“算了,就当小子养她了!”没想到,到了十四、五岁,该是找主的时候,这两只脚可就成了大问题,说过的人,一见模样全乐意,一见那两只气死男人的大脚就摇头。大脚焦二菊这个名字,一下子传开了。 瞎妈受不住人们的耻笑,硬要从头给闺女裹脚,五尺长的裹脚条子把脚缠住,再搬个大捶木石压上,把两只脚搞得像针扎、刀割一般疼。 最后终于没有裹成。 最后也是因为脚大嫁不出去,自由恋爱嫁给了穷长工韩百仲。 到后来,因为替夫还债给地主马小辫家干活时,被骂的走路都要小心翼翼。 读过书的马小辫开口就是:“妨家的货,两只脚扇搭扇搭的,像个娘们走路吗?”或者:“走道如擂鼓,一辈子白受苦!” 东家来了客人,先要焦二菊藏起来,连厕所都不让去,为什么?怕客人看见马家奴才的两只大脚丢人! 万恶的旧社会,真是害死人呀。 7. 一般的观点,女人裹脚起于南唐。 南唐后主有宫女嫔娘,纤丽善舞,乃命做金莲,用帛把脚裹上,做向上弯曲成新月的形状,跳舞,供人观赏。 坏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学坏容易学好难。 到了宋代,缠足很快就由宫廷推广到了民间。 所以说,很多事情都是从上边下来的。 上行下效,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中国妇女,活生生的被残害了一千多年,在悠久的历史中,在津津乐道那些辉煌的同时,还不可以有一点点的愧疚吗? 连伟大的苏轼也不能免俗,他也认为裹脚很美。 菩萨蛮 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 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8. 解放妇女的永远是妇女自己。 汉族人裹脚,马上得天下的满族女人不裹脚。 顺治元年,孝庄皇后谕: 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估计也是防止满汉通婚。 于是,顺治二年后所生的女子就都禁止缠足。 康熙七年,康熙皇帝刚刚亲政,“视满汉如一体,遇文武无轻重”,国家又对女子缠足开禁。 不管了,你们随便吧。 于是,缠足之风很快又风靡全国,连满族妇女也开始了。 融合呀,好的融合了,坏事也一样融合。 历史上的事也真是没法闹。 每当看到人们津津乐道宫廷剧,你想过那些裹脚的女人每迈一步都很痛苦吗? 所以每次听到有人说国家足球队的队员为“国脚”, 就知道又完了,裹脚能踢到世界杯吗? 8 话题越说越沉重,你还想去做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最后说个与荷花有关的小故事吧,免得你看到荷花时只会说:真好看。 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扯淡吹牛吟诗作赋。 苏轼:栗破凤凰见。 佛印:藕断鹭鸶飞。 佛印: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何叶能如荷叶圆。 最后,还有一个至今没有对上的对子, 上联是: 红荷花 白荷花 何荷花好? 你能对的上吗?如果能行,请留言。 因为忙,你可能错过了这些文章, 点击篮字可以直接阅读: |
|